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下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由信件内容推测其背景说法正确的是( )
A.国民政府正在全力围剿红军B.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战
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D.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
2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为反帝反封建,成功地进行了两次合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中共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教训?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主要背景是什么?这次国共合作最主要的成果是什么?
(3)由此得出的启示是什么?
2016-11-18更新 | 9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2011学年黑龙江省高一七校期末联考历史卷
3 .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一主张提出的主要背景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B.中共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抬头
C.中共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D.中共积极推动全民族抗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在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大量成功的执政经验,留下一批宝贵的政治遗产。“三三制”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它是延安民主的象征。随着抗战胜利的临近,新中国也在不远的将来可以望见,“参议会”将为……所取代。“三三制”民主的统战协商功能将分隔出去,因而更加凸显“人民民主”的实质内涵。那种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政治参与和政治教育的民主,将开辟民主的中国模式,而在抗战中形成的“延安道路”亦将延伸为“中国道路”。

——摘编自刘晨光《“三三制”民主:原因、问题与实质》


(1)分析材料一、二,说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探索的意义。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抗战中形成的“延安道路”如何延伸为“中国道路”的表现?
2022-11-2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项政策的实施,对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革命战争的推进,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在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势下,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开始了党的土地政策的重大转变。

-摘编自柳礼泉《抗战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研究》

材料二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各解放区普遍深入展开斗争恶霸地主和没收、分配地主的土地。至1948年底,大约有1.5亿人口地区完成土改任务,使得1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一胜利,大大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鼓舞了解放军指导员的士气。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共土地政策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战时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在这种情况下,国共两党为了实现团结抗日,都先后调整自己的内外政策,争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722日,党中央发出了《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规定对地主没收土地财产后,“仍分给其耕种份地,及必需的生产工具”。1937210日,党中央发出《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宣布“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19375月,党中央宣布将土地政策改为减租减息政策。减租减息是党在民族战争条件下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战略择。通过减租减息,地租被限制在37.5%以下,利息在1分或1分率以下,多年的欠租欠债也免交停付,因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兴趣,进步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热潮,广大农民纷纷拿起了武器,积极参军参战,保卫家乡,保卫根据地,保卫减租减息的斗争成果。

——摘编自林璟张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的意义。
7 . 1937年11月,毛泽东在延安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指出:“1927年陈独秀的投降主义,引导了那时的革命归于失败。每个共产党员都不应忘记这个历史上的血的教训。”毛泽东的分析旨在
A.总结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B.坚持党在抗战中独立自主地位
C.强调与国民党合作的必要性D.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是较早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外国记者。1937年10月,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1938年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其改名的外在原因最有可能是
A.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C.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D.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9 .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近代以来关系曲折复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

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什么?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2)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影响。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材料三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10 . 研究性试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并领导广大人民积极开展抗日斗争:①组织东北人民抗战②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③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④提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⑤取得平型关伏击战胜利⑥发动百团大战。在全民族抗战的旗帜下中国抗战取得最终胜利。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表格。(将编号填入适当位置)
类别
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文件抗战以来八路军的首次大捷八路军进行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编号

2017年1月,教育部要求各服各类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的内容。“十四年抗战"不仅对8年全国抗战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也肯定了 6年局部抗战的历史地位,完整还原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以“十四年抗战”来叙述抗日战争的历史,不仅能够涵盖卢沟桥事变之前爱国军民所进行的抗争,比如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等重要内容,而且能够更好地反映中国共产党率先号召并领导广大人民开展抗日斗争,凸显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确立“十四年抗战”,更能完整地审视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密切关联,更能完整地体现中国人民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正义与进步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作出的重大贡献。

——摘自《人民日报:确立“十四年"的重大意义》


(2)简要分析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原因。
2020-11-22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2018年12月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