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共七大和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近年来国际史学界重新界定了二战的起点,其中有观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亚洲,反法西斯战争始于中国抗战。这一变化表明(     
A.中国抗战的意义得到了重新认识B.九一八事变是二战开始的标志
C.二战经历了由局部到全球的过程D.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2 .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五四运动的爆发B.国民革命的兴起
C.抗日战争的胜利D.战略反攻的开始
2020-04-03更新 | 198次组卷 | 37卷引用:2014-2015学年江苏盐城市时杨中学高一上期调研02历史试卷
3 . 1939年6月,苏联副人民委员洛佐夫斯基曾指出:“刻下正在中国解决世界性问题:日本是否将成为太平洋和太平洋沿岸的主宰者,人类好几十年的命运将取决于中国和日本斗争的结果。”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B.中国已取得令人瞩目的世界强国地位
C.国共合作抗日是全民族抗战的政治基础
D.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4 . 一百年前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0余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演讲。不少市民闻讯而来,或围观或加入。各地学生也都纷纷响应北京学生的行动,各地商、工各界多有参加声援者。这表明,从巴黎和会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摘编自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

材料二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过程,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三   1937年7月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在历次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时间最长,但中国人民没有被打趴下,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争取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了,抗战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一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分析五四运动多有“声援者”表现出的显著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革命”的政治基础,并概括其主要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方面说明抗日战争胜利是“共同奋斗”取得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举办了盛大的阅兵式和一系列纪念活动。令人愤慨的是,安倍政府对这段历史闪烁其词,混淆视听,使得中日历史问题的解决遥遥无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实,日本在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的时候,已经在政治层面触及战争责任问题,表示了“深刻的反省”。但由于部分日本政治家经常发出否认侵略战争责任,坚持战争时期历史认识的“妄言”,在国际社会产生负面影响……让人们感到战后的日本社会似乎没有发生变化……日本反省战争责任的政治任务并未完全结束。

材料二   对中日两国民众来说,关于战争历史集体记忆最深刻的侧面都是战争中的被害……两国民众关于战争的历史记忆毫无疑问都是事实,但是并不对称……日本人在加害责任缺乏反省的情况下,强调自己的“被害体验”,不可能得到被害国中国民众的广泛理解,也不可能了解同一历史过程战争被害国国民的体验。

材料三   中国历史学界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进行研究时,比较关注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力图挖掘表面上看似孤立的现象背后的东西……。而日本的历史学者即使承认战争的侵略性,更注重研究的则是诸多事件发生时具体的客观原因和偶然因素。

——以上材料摘编自步平《再论中日历史问题的对话空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造成中日历史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民众而言,抗战中最痛彻的被害记忆有哪些?为什么中国民众不认同日本人的“被害体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学者会挖掘哪些日本侵华事件之间的关联?针对日本学者的研究方法,你认为中国学者在研究方向上应该如何应对?
(4)在上述材料中,作者分别是从哪三个层面分析中日历史问题的?

2019-06-2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6 . 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完成: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你作何评价?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这说明了什么?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
(5)结合下图,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