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共七大和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近代历史上日本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这两次战争都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九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新一轮对殖民地更加激烈的争夺。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猎物。……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建立新政,充实国力,汲取西方文化之精髓,摒弃不合时宜之思维,提出“开拓万里波涛”,“耀皇威于海外”的口号,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材料二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会场,曾做长篇演说,其中明言:“此次战争,实获两个好的结果:其一,证明欧洲式之陆海军组织及作战方法,并非白种之民族所独擅,黄种之民亦可应用并取得成功:其二,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军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的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场战争的战败对中国造成的危害。

(2)材料二李鸿章认为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材料三中“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果?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4年6月,伪满洲国协和会次长阪谷希一就明确说明:关东军和中国驻屯军认为“满洲已经到手了,可是满洲的资源究竟不如华北。山西的铁和煤都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一不注意,就会落入英美手中。因此,目前把华北弄到手是最要紧的,也是大好时机。”

——《日本侵华战争的真正目的》

材料二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日军侵华罪行。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如何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文化观念冲突说”的论述: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美国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中指出:“……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鸦片战争)。”

(1)材料一中关于鸦片战争起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怎样评价这两种观点?

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你认为材料中所说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文中所说中国人民“反入侵”的斗争有哪些?请举一例。

材料三   (二战)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罗斯福认定,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1941年到1942年交接的冬季,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差不多都是由罗斯福一个人操办的,虽然支持腐败的蒋政权,但……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

——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对中国进行了哪些援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要提出“救援中国”?

材料四   2010年7月25——28日,美韩在……黄海水域进行军演。由于黄海演习地点靠近中国,部分中国民众反应激烈;中国外交部和中国军方也相继表态,反对此次美韩黄海演习。

(4)结合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分析为什么中国从官方到民间激烈反对美韩黄海军演。

2018-11-0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二)历史试题

4 .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近代化的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古老东方(封建制度)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走“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相反的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国革命战争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

——1935年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在1937年8月7日的国防会议上,国民政府决定开展“全面抗战”“采取持久消耗的战略”。蒋介石这时亦认为,“倭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却要进行持久战、消耗战。”

——《先总统蒋公全集》

(1)依据材料一,概括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政治原因,并从近代化角度说明为何“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最大功绩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比较抗战前和抗战后初期,国共两党对日策略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形成两种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

5 .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四   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由此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
(4)据材料概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

6 . 2017年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战场名称开始时间标志终止时间
欧洲战场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1945年5月8日
苏德战场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1945年5月8日
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1945年9月2日
中国战场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1945年9月2日
苏联对日作战1945年8月8日苏联出兵东北1945年9月2日

材料二从近代历史的大背景看,一百多年来中日实力有过两次”换位”.第一次是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第二次则是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被中国超过,失去了连续保持40年的“世界第二”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并简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与中国的角度,分析中日两国这两次“换位”的不同背景。

2018-04-2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7 .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材料一:西藏社会民主政治巨变

时间

重大事件

1959年前

《十三法典》《十六法典》等旧西藏的法律。(用野蛮、残酷的刑罚维护其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人们生而不平等)

1959年

开始实行民主改革,旧西藏的所有“法典”被宣告彻底废除。

1961年4月

西藏各地乡一级基层普选开始。

1963年3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西藏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条例》。

1965年9月

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宣告了西藏自治区的正式成立。西藏人民从此享有了自主管理本地区事务的权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西藏自治区人大及常委会,加快了经济立法的步伐,相继制定了一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的法规。

材料二:对于日本真正战败的原因,当事者历史学家意见不一。负责进行(一般性空中)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的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但是有两个不变的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有美国的15%,……但是美国———这是第二个决定的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

—H·米歇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有哪些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以西藏自治区的建立为例,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日本战败原因的几种观点。如果站在“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的立场,请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族主义的这种近代的形式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期中得到了最大的促进。它要求所有法国公民都说法语即“中央的或国家的语言”,来代替许多地区方言。它建立了公立小学网,来教授法语和灌输对国家的热爱。法国革命也促进了报纸、小册子和期刊的出版;这些读物写得粗浅、通俗,因而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法国革命还创立了像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那样的民族主义仪式和象征。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人们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国内各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集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应该注意到民族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的消极作用和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最主要内容是实现民族独立,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实现社会进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近代推动民族主义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法民族主义的差异,并指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原因。
9 .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中日关系发展,必须以史为鉴,才能够面向未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5年,日本的吉田松荫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1887年,日本制定的《清国征讨方略》公然叫嚣:“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国。”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

材料二:(田中奏折)还明确提出了侵略步骤:“寓明治大帝之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既已实现,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及征服支那领土,使异服之南洋及亚细亚全带,无不畏我仰我鼻息之云云大业。尚未实现,此皆臣等之罪也。”

——摘编自《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英美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而战局……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朕欲忍其所难忍……以为万世开太平……”

——摘编自1945年《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制定《清国征讨方略》的原因。指出日本在19世纪末为实施其方略采取的举措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华是怎样逐步实施第三期目标的?面对日本侵华,中华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天皇停战的原因,这对当今日本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10 . 近代以来,中共外交经历了百年的屈辱历史,到新中国成立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这一过程充满艰辛,相继取得了丰硕成果,赢得了当今世界各国的尊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中,有三项规定对中国的危害非常大。第一项规定确立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的税率。第二项规定使“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获得了管理自己的权利。第三项规定则保证了以后其他国家在中国得到任何权益,英国都可以同样享有。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整理

材料二:太平洋战争的结束开创了东亚的一个新时代。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在其近代历史上,中国的国际威望从来没有像此刻那样崇高。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指出材料一中三项规定的内容?概括这些规定的危害?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