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共七大和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近代中国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政治民主化做了诸多努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并不是近代化的中国。在近代中国面前摆着两个问题:一、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二、如何使中国近代化。这两个问题显然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落后,所以挨打;因为不断地挨打,所以更落后。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胡绳《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

材料二   中国民族主义是外部压力之下的应激反应,其动源是外国的侵略,指向却是向内,要消除国内旧政治势力,重新构建国家体系。孙中山在国民党改组以前,没有充分意识到外部侵略势力与内部顽固势力的关联性,表现为单纯的“排满”,导致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

材料三   要在十分落后的社会基础上,战胜已经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的帝国主义势力,当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历史经验证明,只有这样做,才能改变中国所面临的恶性循环的命运。就是说,只有先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

——胡绳《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的主要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指出辛亥革命为国家政治民主化作出的贡献,说明判断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改变“恶性循环命运”的标志,列举国家独立初期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庆应义塾大学教授藤原洋认为,由于日本避免了和欧美进行全面性武力冲突,能够从欧美进口科学技术,比当时的中国要先进。日本把科技发展的成果,用于增强军事力,所以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了中国。北京大学及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宫川俊彦认为,中国是把甲午战争当成对外关系领域的一件事情来处理,没能全力以赴地对应。日本则是用举国之力来对应中国。

——蒋丰《日本人是这样看待甲午中日战争的》

材料二 洋务运动期间,大规模舰队的编练、大型企业的建立,曾受到世界瞩目。但甲午战后,由于清政府财政上的原因,这种大规模的建设便停止了。洋务成果虽不能说完全付之东流,但近代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变得更为薄弱了,洋务运动结束了。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如果说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话,甲午战争则使中国近代化进程蒙受了巨大挫折。

——马立志《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材料三 (二战)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罗斯福认定,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1941年到1942年交接的冬季,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差不多都是由罗斯福一个人操办的,虽然支持腐败的蒋政权,但……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

——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使中国近代化进程蒙受的巨大挫折。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期间美国对中国援助的特点,分析美国援华抗战的原因。
2019-12-2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明治政府觊觎朝鲜的“连环谋划”》载:1870年,日本外务省递交了试图置朝鲜于其势力范围的“对朝外交三案”,……其中一种设想就是先拆解中国和朝鲜的宗藩关系,进而逐渐吞并朝鲜。

《马关条约》第一款:中国确认朝鲜国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与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材料二   “满洲事变、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不是零散、孤立的战争,而是彼此有内在联系的一连串战争。……在这十五年中,日本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持续未断,走上了扩大侵略的道路。”“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

——根据江口圭一《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等整理


请回答:
(1)有学者认为《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了“北上”和“南进”的根基,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日本是如何获得这两个根基的,并用一句话概括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轨迹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1年9月18日”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开端的理由,并概述从“满洲事变”开始的“一连串战争”中,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在发展过程上呈现出的显著特点。
2019-12-2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诺丁汉大学附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的确因落后而有很大困难,但这些因难绝不是不可克服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经济技术方面的差距绝没有当年海地与法国之间的差距那么大。而且,中国不是象海地那样的小国,而是拥有几亿人口和辽阔领土的大国。中国的实力并非全面地处于劣势。

——摘编自林华国《如何看待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和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斗争》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一书,专章阐述“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

“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以史为鉴——中国二战史研究综述》

材料三   中国军民进行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中国军队毙伤俘日军150余万,约占日军在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

                              日本投降前夕海外兵力的分布情况


——摘编自张继业等《中国抗战胜利的世界意义值得永远铭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中国的困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毛泽东关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的论述。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   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延安整风,中国共产党不仅初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将苏共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而且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而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党史知识大讲堂》:延安整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共哪一次重要会议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在当时有何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的体系以哪两个重大事件为标志?从材料四中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什么关系。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亨利八世时期,英国议会相继通过了《至尊法案》《取缔分歧意见六条教法案》等重要法案,英国国教正式确立,建立起“没有教皇的天主教国家”。政府总计封闭男女修道院718所,遣散僧侣修女8000余人,国王凭空获利142万英镑。修道院曾拥有的向英格兰、威尔士各教区举荐2/5的圣职候选人的权力也转归国王所有。礼拜堂和追思弥撒制度相继废除,遗赠物自然而然转归到了国王手中。公会兄弟会财产被没收,国王只给予公会成员一定的管理职责,没有所有权。

——摘编自贺瑞《关于亨利八世时期的王权》

材料二   甲午战争的失败, 深深刺痛了中国人因循守旧和麻木的神经,并在事实上直接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突变。 甲午战争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

——摘编自孙军《试论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三   1931年到1945年间中国人民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是空前的、也是高度自觉的。此前,帝国主义在中国建租界,中国的关税司法自主权受到破坏,但是人们还没产生强烈的仇恨感,也没有立即将其驱逐出境的行动,对国家主权完整的认识还不深刻。但是,日本帝国主义破坏的不仅仅是主权的完整,而是在掠夺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领土。民族危亡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于民族国家的强烈认同,并且奋力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同时,中国在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国际舞台上,通过全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斗争,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摘编自宋黎明《中华民族认同与全民抗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及其对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意识在甲午战争之后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发展。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国家意识的认识。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日本以“文野战争”号召国民同心协力、支持战争。战前,天皇每年从皇室费用中拿出30万元补充军费。实业界领袖组织“报国会”募捐,为战争效劳,不计个人得失。21个运输社,自愿在战争期间无偿为政府运送军事物资。日本贫民有的将一天劳动所得的一半捐献出来,许多人志愿做后勤供应的军夫。清政府每年从海军军费中挪用30万两建造颐和园,为西太后庆祝60大寿而耗费的大约1400—2000万两白银,可购买10艘“定远”型铁甲舰、20艘“致远”型战舰。海军军官都在基地附近兴建私宅,军官生活普遍奢侈,嫖赌乃常事。中国下层民众大多不关心战事,战争期间,各地仍发生多起乱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大事记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学生运动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后淞沪会战开始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43年11月开罗会议召开
1944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斯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1945年8月8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人民最终能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重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
8 . 反封建、反侵略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人认为,中国的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其作用是表面的,它没有引起社会革命。但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它结束了整个君主政体,使之合法化的宇宙思想也崩溃了。

——摘编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摘编自习近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

材料三   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对儿子小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摘自杨天石《开罗会议前后侧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辛亥革命的成败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伟大历史意义。
2019-11-03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中国外交之起,处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以下令逐客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

——摘编自义和团运动期间《中外日报》的一篇文章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材料二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侩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义和团运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抗日战争使中国令“环球心折”的理解。
10 .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二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四   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
2019-12-29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