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毛泽东在某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这次会议的背景是
A.抗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D.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2 . 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并“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失败”。毛泽东发表这番言论的历史背景是
A.刚成立的新中国千疮百孔B.党的工作重心即将转移
C.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D.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公开发表,首次明确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其背景是
A.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B.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
C.东北全境获得了解放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已完成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材料三 从1945年一直到1948年秋,国民政府在人力和军备上较其对手具有显著优势。的确,在那一时期,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我们在运输、武装和补给上给予他们部队的援助。

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了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这是中国内部各种力量的产物,我国曾设法去左右这些力量,但是没有结果。

——1949年7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杜鲁门总统的信


(1)据材料一信息和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和结果。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选择“红旗子”插在井冈山的历史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
(4)材料三中艾奇逊的信件说明美国同国民政府曾经是怎样的关系?这封信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表的?为什么会出现信中所述结局?
2020-06-09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写这首诗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B.平津战役取得胜利
C.渡江战役取得胜利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 . 中共中央在1948年4月30日,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向各个民主党派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协商建立新中国的事宜。5月5日,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派代表联名致电毛泽东,响应中共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这一宣言发表的背景是
A.国军主力基本消灭
B.战略态势明显转折
C.北平即将和平解放
D.国民政府已经覆亡
7 . 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的途中,毛泽东再次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纪念1644年李自成义军推翻明朝进入北京接着败亡的文章),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毛泽东重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背景是
A.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B.北平政协召开,筹建新中国
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D.中共七大召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5月5日,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代表联名致电毛泽东,响应中共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对该宣言发布理解正确的是
A.背景是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态势明显转折
B.推动了内战局势的明朗和北平的解放
C.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建立
D.促成了第一届全国人大的胜利召开
9 . 《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蒋介石、毛泽东等许多中国人曾经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蒋介石曾先后10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并且是1937年《时代》年度人物,当年《时代》封面图片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合影。

材料二 毛泽东曾先后12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其中1949年3月,毛泽东第一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


(1)《时代》周刊将蒋介石和毛泽东分别列为1937年和1949年年度人物和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毛泽东与蒋介石曾在1945年进行过一次具有历史性的会面,请简述毛泽东参加这次会面的目的和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

材料二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邱逢甲《春愁》

材料三   辛酸一九零一年,八寇强迫条约签。战火殃及到内地,国土步步被沦陷。不准反帝炮台亡,四亿多两作赔款。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主权严重被剥夺,中国社会陷深渊。

材料四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材料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六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材料一、二、三的三首诗分别针对哪些不平等条约而作?结合这三首诗,分析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材料二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被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四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4)材料五中这次“远征”指哪一历史事件?说明材料六中“天翻地覆”的含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