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于19世纪3040年代。西欧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它的主要标志是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丝织工人的两次起义,1836~184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以及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这些斗争超越经济斗争的范围,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统治。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它指导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胜利前进。

——摘编自王学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

材料二   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的统治得以建立;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为主要支柱,以帝国主义为主要靠山,不惜以出卖国家利益为代价举借外债,用以维系着对中国社会的统治。

1919年,中国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正在苦闷中摸索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展示了一条新的出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经历了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创造性的构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革命理论,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为之奋斗百年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夙愿。

——摘编自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特征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早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相比,概括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1-05-06更新 | 485次组卷 | 4卷引用: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来要求

材料一   《共产党宣言》的革命建设方案:第一,找到了理想社会的依靠力量。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是具有革命坚定性和彻底性的先进阶级,第二,指明了理想社会的实现路径。以前的革命都是用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而无产阶级革命旨在彻底消灭一切形式的私有制。第三,提出了现实社会的改造手段。《共产党宣言》指出,为了变革原来的生产方式,必须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的干涉,最先进的国家几乎都可以采取剥夺剥夺地产、征收高额累进税、废除继承权、没收流亡叛乱分子财产、建立国家银行、国家控制运输业、按照共同计划开展工农生产、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消灭城乡对立、儿童免费教育十项措施。

材料二   党纲是工人阶级政党成长成熟的标志,也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实践中,高度重视并亲自撰写党纲,通过党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党纲对工人阶级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实践进行整体指导。马克思、恩格斯为工人阶级政党撰写的党纲主要有: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共产党宣言》,为第一国际撰写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为法国工人党口述的竞选纲领理论部分《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草案)》。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两部党纲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哥达纲领》和《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撰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和《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产党宣言》诞生的背景及其革命建设方案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一系列党纲的历史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下半叶,正值地理大发现的晚期,也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夜。此时欧洲社会上的不平等显得尖锐而深刻,人们在思考人类不平等的时候,看到了旅行家的游记中所描述的世界另一个角落的野蛮人的平等以及他们宁静的生活。卢梭借助其渊博的知识,展开辩证的想象与推理,探究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并阐发了一部政治思想的著作,并将其作为1753年应征第戎学院的征文竞赛的参评论文。在卢梭的著作中,其影响力仅次于1762年的《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在开头便表达对日内瓦共和国的热爱与敬意,粗略地描述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家和社会全貌—— 一个可以得到良好治理的、自由平等的、民主立法的共和国。

——摘编自黄静《卢梭的不平等思想起源》

材料二       卢梭思想中一些革命的成分,被后来的思想家所继承。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在卢梭那里已经可以看到那种和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遵循的完全相同的思想进程,而且还在他的详细叙述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所使用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每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卢校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社会根源,它造成了人性的异化和社会的异化。马克思由此受到启发,他开始从预设的私有制出发,探索私有制形成的根源。在探索私有制形成的过程中,马克思注意到分工和交换对私有制形成的作用。为了达到合理的理解,又从分工的结果上,即从生产劳动的实质上来加以探索。马克思在卢梭异化理论基础之上,探索出劳动异化理论的四重规定。并指出工业化时代,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成了与人相对立的东西;但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摘编自郭芹《浅析马克思对卢梭异化思想地继承和发展》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卢梭的不平等思想产生的背景。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对卢梭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6年,马克思给出席日内瓦会议的代表的信中提出:我们可以把教育理解为三个方面:一是智育;二是体育,即体育学校和军事训练所教授的一些东西;三是技术教育,这种教育要能够使得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掌握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应根据不同年龄对儿童和少年工人循序渐进地授以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课程。他认为社会中的人无时无刻不处于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中的人进行或从事教育活动是受社会关系决定的,教育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且影响着人的发展。教育对人的影响的性质和作用受当时的社会关系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他认定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绝对需要的条件,只有根本改变资产阶级教育,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实行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种教育才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摘编自白伟刚等《马克思论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1)据材料,概括马克思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并概括教育所具有的特征。
2022-04-01更新 | 494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罗伯特·欧文(1771-1858),生于英国北威尔士的一户工匠家庭。欧文不到20岁就当上了一家棉纺织厂的经理。1800年,欧文开始管理一家有2500人的大厂。1815年,他在《论工业制度的影响》一书中,呼吁议会制定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法案。经过不断努力,议会终于在1819年通过了限制工厂中女工和童工劳动日的法案。欧文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痛斥“世界上充满了财富,但到处都是苦难深重”,他认为私有财产是贫困和不平等的根源,他主张创设一个新社会,即“新和谐公社”,在这一社会里,人们共同劳动、共周上有(生产资料),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协调一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不再分离,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和压迫,在这一社会中,将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1824年,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试验,但实验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指出欧文为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所提出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主张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文所体现的早期社会主义者的品格。
2022-03-16更新 | 141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罗马法的文献定义了物权为“对所有物的完全支配权”,将具有财产价值的客观存在统统视为物,比如主人对于奴隶的权利,债权关系中的债权,继承关系中的继承权。罗马的物法就是关于财产、财产的取得和转移的法律,罗马法中物权的实质就是拥有、取得、占有和管领物的权力罗马法通过相应的诉讼来保护所有权,当私有财产受到侵害的时候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

——摘编自姜波《商品生产者的第一个世界性的法律》

材料二 关于税收,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强调为纳税人服务的目的性和税额的合理性,“国家的收入是每个公民所付出的自己财产的一部分以确保他所余财产的安全或快乐地享用这些财产政治法使人类获得自由,民法使人类获得财产,国家只能在民法范畴内处理与个人的财产关系,而决不能凭借政治法剥夺个人的任何财产,这就使私有财产真正足以对抗任何强大的对手而神圣不可侵犯”。

——摘编自赵文洪《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カ,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现存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已经成了生产カ发展的桎梏。私有制的发展必然走向它的对立面,必然要通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分工和国家的消除来实现,变革私有制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摘编自张雷声《马克思关于私有制批判思想的逻辑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定义物权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提出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马克思与孟德斯鸠关于私有制态度的异同。
2021-05-18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卢梭创造了共同体(community)一词,他充分相信人的本性,认为只有原始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放弃了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了自己做人的资格”。卢梭创立了一种将分散的个体整合成统一体的方式,在完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其中每一个人与其他所有人订立社会契约,把个人的权利交付给人们的共同体,其效能使每一个与全体联合的个人遵从自己的意志,“普遍意志”就是“公意”。卢梭认为,共同体是个体生命的最大化。个人必须依赖共同体而生存,服从超越个体的普通意志就是服从个体的自由。

——摘编自王帆、黄春梅《从卢梭到马克思一近代共同体思想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   马克思探索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指明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体性质。“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其解决了个人与集体、人与自然的矛盾,是建立在社会所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消灭了阶级、国家和私有制的全新社会组织形式,其基本性质是去中心化的联合。

——摘编自钟望《论马克思对卢梭共同体理论的继承与超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主张的共同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卢梭主张的共同体相比,马克思主张的共同体的不同之处,并指出马克思主张的共同体提出的历史背景。
8 .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奋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和他的战友们计划在这里创办一份大型报刊,站在无产者一翼来宣传革命主张,团结工人阶级。马克思这个计划是他还在巴黎时就已经酝酿了。为了标明报纸同当年著名的《莱茵报》的承继关系,把它定名为“新莱茵报”,又为了表示它同时也是代表当前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利益,加上了副标题:“民主派机关报”。

——摘编自张光明、罗传芳《马克思传》

材料二   列宁从瑞士返回彼得格勒后,起草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明确地提出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这年7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制造了流血事件,下令通缉列宁。1020日,列宁秘密回到彼得格勒领导起义。第二天,他就制定了武装起义的计划。116日晚上,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了。列宁来到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在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117日,伟大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天,列宁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宣布了由他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摘编自梦梵《中外名人成长故事》

材料三   1929年至1932年期间,苏联工业增长了一倍多,而美国工业下降了42%,英国下降了12%,德国下降了89%,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下降了88%。1931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近两千人,技术人员一万多人。苏联这一时期的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则近20%,在工业发展方面,的确像斯大林所要求的那样跑过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至100年的路程。

——摘编自王守海、王金存、林水源《世界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莱茵报”创办的政治与思想背景,并写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此前理论合作的三部作品。
(2)根据材料二,归纳列宁为十月革命所作的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对俄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9-1933年西方与苏联经济发展境况产生显著差异的直接原因,并分析上述差异对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9 . 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

每一个真诚悔改基督教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罚罪。

——马丁·路德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1)上述材料反映了欧洲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任选其一,结合所学,说明其是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的。

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867年,马克思撰写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在革命实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断扩大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健康发展。

——摘编自《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2)阅读材料,概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新,并结合所学,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这个时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摘编自《剑桥欧洲经济史》

(3)如何理解“这个时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

亚洲的觉醒是指亚洲各国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的觉醒和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进一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亚洲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族民主意识也不断发展。

1905年的俄国革命运动也进一步唤醒了亚洲,终于形成了列宁所说的“亚洲的觉醒”的新局面。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4)阅读材料,概括“亚洲觉醒”的含义,结合所学,说明“亚洲觉醒”运动爆发的原因。
2024-04-2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其1859年的著作《双城记》中描述:“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昧的年代。”下表是19世纪中期英国社会变化状况的描述。

描述变化
1829年,英国出现了第一个全国性的纺织工人组织,1834年又成立全国工会大同 盟。1836年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工人组织成立和工人运动开展
1801年,省级城市还没有一个达到10万人口,5万人以上的5个,2万至5万人的 有8个;1851年,已有7个人口达10万以上的城市,人口5万以上的13个,另有大 约100万人居住在2万~5万人的城市。
1818年,入学人数占人口总数的1/17,1851年占人口1/8.1841年,男子识字人数 占67.3%,1851年达69.3%,同期女子识字人数从51.1%上升到54.8%。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大城市内部的贫民窟充斥着收入不高的 工人阶层,这些人住在最不便利的地方的劣质砖房,甚至是地下室。这里的街道看 起来更是一片狼藉,垃圾满地,乌烟瘴气。”
(1)根据材料,概括 19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的变化并填写在相对应的位置,并补充一种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运动开展的原因。
2023-07-16更新 | 24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诊断(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