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成立及其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范晔《后汉书》中记载:“西部都尉广汉郑纯为政清絮,化行夷貂(少数民族),君长感慕,皆献土珍、颂德美。”,任延在东汉初年担任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朵交阻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又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延乃移书属县,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其产子者,始知种姓。成曰‘使我有是子者,任君也。’多名子为‘任’。于是做外蛮夷夜郎等幕义保塞。”

——摘编自许殿才《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材料二 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基本上摒弃了封建王朝“内华夏、外夷狄”的陈腐观念,传统“尊夏贱夷”,“首崇满洲”的意识也有所改变。国民政府曾提出改正少数民族称谓,颁布《改正西南少数民族命名表》,禁止再用歧视和侮辱性的字样。由于边疆危机严重,一些有识之士还得出如下认识:“从前我国民漠视边疆,以为建设中国,应先内地而后边疆。经过(九一八事变)之惨痛教训,当知建设边疆较之内地更为重要。”一些人深切感受到唯有国家和边疆富强,边疆各民族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摆脱旧观念、旧意识的束缚,边疆危机方能消除,中国才能自立自强。同时,尊崇西方的科学和技术,在当时的中国也极为流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政府以西方传来的人类学,社会学方法为指南,从上至下组织了大规模的边疆民族状况调查,以重新认识边疆民族的社会状况和发展需求。此外,国民政府还在西南各省先后设置一些边政管理机构,制定和推行了一些旨在增强边疆民族自治能力、发展边疆经济文化事业的政策。

——摘自马玉华《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

材料三

时间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程(部分)
1923年李大钊曾在《平民主义》一文中把少数民族的解放问题提到与民主革命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
1945年蒙、回民族民众自己选举区、乡长,管理自治区、乡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
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接见西藏代表团时指出:“如果共产党不能帮助你们发展人口,发展经济和文化,那共产党就没有什么用处。”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开启了民族立法工作的新局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时期治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民族政策进步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治理政策。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观念"古已有之,但是欧洲观念具有政治内涵,却是进入近代以后的事。14世纪的几次大旱灾、1348年的大瘟疫和百年战争给欧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主权国家的形成所导致的地区间冲突使欧洲人民饱尝战争之苦。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伊拉斯谟的《基督教理》和莫尔爵士的《乌托邦》,这三部作品标志着以"统一"为特征的近代"欧洲观念"的最早形成。如何缔造一个享有永久和平的欧洲成为18世纪欧洲政治思维的重点。卢梭主张欧洲各国将主权转让给一个联盟,这个联盟并将"保证主权国家免遭不负责任的和不正义的权力觊觎者及臣民反叛的颠覆"。康德的联邦主义方案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出发,将永久和平推向一个世界主义历史发展观的高度,使永久和平的理论范围更加广泛,推理更加缜密。

——摘编自吴素敏《近代"欧洲观念"——欧洲一体化运动的理念先导》

材料二   1939213日,顾颉刚发表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掀起"中华民族"性质的大讨论,参与其中的著名学者不下十余人。顾颉刚认为,"民族"是"在一个政府之下营共同生活的人",而中华民族实则就是中华民国的全体国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巩固中华民族理论构建成果的同时,形成"民族平等"的政治话语。但至20世纪80年代,"民族问题"再次成为国家治理的客观问题。曾经参与1939年论辩的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学者们一致认为,该理论"将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工作的实践结合起来,把汉族的研究与少数民族的研究结合起来,对中华民族构成的全局和中国的民族问题作了高层次的宏观的新概括"。

——摘编自刘永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辩与中华民族理论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观念"的思想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欧洲观念"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议题出现的意义,并简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提出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太宗说:“诸部落悉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从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

——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

材料二   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他们在16世纪前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今天美国境内有300多个印第安保留地,是政府划拨给印第安原住民集中居住的土地,主要分布于美国的西部和中北部。从20世纪中期开始,印第安人在保留地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包括宗教自由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但联邦政府和美国国会仍对保留地拥有最高的“父权”(后改称为“托管权”),拥有最高司法和行政权。

——摘编自曾向红《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制度现状研究》

材料三   60年前的那场民主改革彻底打碎了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西藏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西藏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帮助西藏经济发展,仅2017年中央财政对西藏的转移支付就高达1500亿元(人均4万余元)。

——摘编自《西藏日报》2019年4月12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第安保留地”制度出现的历史背景。
(3)结合三段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民族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2019-05-27更新 | 683次组卷 | 17卷引用: 福建省福州第四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着力进行民主建设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三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当作“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在民主建设方面确立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2)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此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反映中国在治国方略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请用史实予以说明,并简述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法规应该设立起来以作为分属于各个种族的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体制上各类灵活的机制使新的规章得以形成、受到检验并获得确认,它属于“再试验再犯错”这一漫长的过程,最终选择出了受所有人真正理解的规章,并可有效地避免冲突及改善社会的合作状态。

——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

材料二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第二条第三款: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

国别宪法
苏俄(联)1918年宪法: 1936 年宪法,
中华民国1913年天坛宪法; 1923 年曹锟宪法; 1946 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1946年宪法
其它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罗马规章产生的社会背景
(2)请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并说明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的权力“关在笼子里”的。
(4)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5)综上所述,各国各个阶段所制定的“法”各不相同,那么,影响纲领、法规制定的因素有哪些?
2023-02-1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边疆治理情况。

朝代管理体系   边疆防御 民族政策
汉朝
设立郡县;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和亲、武力征服、纳降、内徙、分化瓦解、派遣使者、屯田、册封官爵、羁縻统治等
隋唐
确立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部督、刺史,并可以世袭;设立都护府,统于中央政府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采取过武力讨伐,但以怀柔、招抚为主,主要是和亲、册封、内徙,还有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元朝设立宣政院;建立驿站制度部署了大量军队屯田、册封、联姻、因俗而治等
清朝在中央设置理藩院;实行州县、八旗并存制;盟旗制;沿袭土司制度,后来进行“改土归流”西北设伊犁将军、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西南地区设办事大臣封爵、给俸、年班朝觊、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的中央王朝在长期的政治统治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形成并实施了恩威并施、和亲、羁縻、土司统治等民族政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稳定了国内的民旅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旅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互相支持,使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对民族自决和民旅区域自治两种政策的反复比较和权衡中,逐渐倾向于民族区域自治,同时,在个别地区进行的民族区域自治的试验取得的成效也强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并最终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主张。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各民族长期相互杂居,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已构成国内最重要的政治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和基本制度被确定下来。

——摘编自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整体上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截至195312月中旬,全国已有多个地区先后分批展开了基层选举。广大干部深深地体会到了权力来源于群众的道理,在当选后不得不改变以前的工作作风,以积极的态度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深感各级政府确实是代表人民的政府,政府的权力也确实是由人民授予的,主人翁之感油然而生。妇女们对自己和选举的关系、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应有的权利有了进一步理解,纷纷反映:“现在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和男人有同样平等的选举权利了。”

——摘编自周震《新中国第一次基层普选简析》

材料二   1979年和1980年全国人大对1978年宪法做了局部修改,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党中央仍然认为,这样的修改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全面修改。19808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央将向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修改宪法的建议,关于不允许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也将在宪法上表现出来。邓小平的这个讲话,实际上为起草1982年宪法确立了指导思想。

——摘编自刘政《邓小平与1982年宪法的制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基层普选的直接目的,并说明这次基层普选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2年宪法制定的政治背景,并概括其历史地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主与法制的关系的认识。
2022-03-02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百所学校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材料   1938年,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国内各个党派和各个阶级与各个民族的联合。针对敌人已经进行并加紧对中国分裂活动,中国共产党强调要团结国内各民族,在共同对日原则下,实现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同时与汉族联合建过统一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抗日根据地,在少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许多不同级别的行政机构,使少数民族享有自己管理本民族事务的自治权利,取得了成功的效果。

1945年,中共七大肯定了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工作,提出要改吾国内少数民族待遇,允许各少数民族拥有自治的权利。1946年3月中央对内蒙古工作的见进一步指出应确定内蒙古自治政府是非独立政府,内蒙古自治区仍属于中国版图,并为中国民主联合政府一部分。随后,粉碎了敌对势力分裂内蒙古的阴谋,并于1947年5月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政府。同时在陕甘宁、晋冀鲁等解放区也建立起一些县级以下民族自治区。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中央早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探索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早期民族区域自治产生的历史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1912年3月8日由临时参议院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分总纲、人民、参议院、总统、国务员、法院、附则等7章56条。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公布了这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

——互动百科

材料二   《共同纲领》除序言外,分为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共7章60条。它肯定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宣告了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结束和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建立,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它确认“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它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宣布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进行土地改革;并且规定了新中国的各项基本政策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两部法律的共同点。
2019-05-15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定远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考历史试卷
10 .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2019-01-30更新 | 1761次组卷 | 49卷引用:安徽省长丰县朱巷高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开学调研考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