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符合历史潮流的变法改革,推动了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以郡县制替代分封制,由朝廷直接委派县令、县尉、县丞等,规定以军功的大小分赐土地,并依据军功为分封新贵族的主要标准,废除田地的封疆阡陌,使土地得以自由买卖。变法改制不仅为当时秦国作出贡献,对于整个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制度的深远影响亦不可低估。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康有为为中国社会选择了变法维新之路,请来孔子做变法的旗手,把自己从西方学来的种种东西全都挂到了孔子的名下。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出现,成为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社会力量,变法没有与之相应的物质力量,但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起点。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建立了亚洲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制度,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并在工业生产领域有了重大建树。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

——摘自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的“制度创新”,从“历史潮流”角度分析商鞅变法的进步性。
(2)阅读材料二,写出康有为“请来孔子做变法旗手”的著作名称,结合所学指出变法“没有与之相应的物质力量”的含义,并概述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的原则,并概述新中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路径,从民族复兴角度概括改革开放的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制宪权的正当性,集中表现在作为制宪权主体的人民获得国家政权的事实。新中国的民主内涵首先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进而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等各方面事务。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的制定者们承继了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宪法文件,延续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一些重大的制度设计还参考了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等国外经验,并根据本国实际作出慎重选择。

——摘编自韩大元《“五四宪法”的历史地位与时代精神》

材料二   中国民法典编纂工作的进行取决于对法典观念的合理定位,即需要服务于实践的考虑,不宜为了追求体系建构而破坏已经形成的法律体制的基本框架;以服务于司法实务为主要考虑因素,注重提供具体规范;应遵循汇编式、重述式的法典观念。中国的民事立法需要通过法典编纂来实现民事立法的科学化,补充制度缺漏。民法典编纂清晰界定了立法与司法之间的界限,有助于建构合理的中国民法的法源体系。

——摘编自薛军《中国民法典编纂:观念、愿景与思路》


(1)结合材料一,归纳“五四宪法”颁布的历史条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民法典的编纂理念及其历史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认同”,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所属国民对公共形态上的制度和法律权威的效忠。具体来说就是效忠于政府、政党、宪法、法制、经济生活以及产生这些公共权威的人民。“国家认同”可以表现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对国家公共权力的接受和尊重;二是对国家地域范围内共同经济运作形态和经济活动的接受与服从;三是对形成一个国家的公共权力与公共权威密切相关的历史、传统、文化、价值以及民族特性的尊敬与忠诚。在现代民族国家系统中,塑造和维系国家认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民族主义。……没有强烈的民族认同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而国家认同又在相当程度上在现有民族国家内部取代、并超越了民族认同。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任何民族认同的最高归宿,都是建立起符合民族利益、并能最终有效保护民族利益的国家机构以承担和履行国家主权。

——摘编自马建楠《浅谈我国的国家认同》


请从“国家认同”的角度设立论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点鲜明,阐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楚严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代议制民主强调以宪法为基本框架,以限制政府权力、规制民众行为、保障公民权利为核心,因此,宪法至上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法治主义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有限政府原则等,被认为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代议制民主理论不仅为我国的民主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也为中国式民主道路定下了基调。

——摘编自《探索“中国式民主”之路》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从法理体系的构建来看,据统计,19499月至19548月,中央颁布的法律、法令、法规文件达530件,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宪法、行政组织法、刑法、婚姻家庭法、经济法、劳动和社会福利法、科教文化法、军事法、民族法等众多法律在内的法律体系。地方立法虽无全面的详细统计数字,但从浙江、上海、内蒙古三地的立法情况也可见一斑。

——摘编自《19491954年的中国政治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中国式民主”的基本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加强法制建设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主与法制关系的认识。
2023-01-1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5年,日本明确提出要渐进地建立立宪制的目标,成立了元老院并将其作为立法机构。此后五年间,元老院三次拟定宪法草案,但是,政府首脑部均以该宪法草案只是抄袭西方的宪法,不符合日本实情为由拒绝采纳。1880年前后,自由民权运动扩大到全国,要求政府召开国会、制定宪法等。各地兴起研究和起草宪法的热潮,诞生了各种各样的宪法私案。1882年,伊藤博文进一步调查了君主强权的德国和奥地利的宪法。1889年,日本以天皇名义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东亚最早的宪法确立了天皇的强权,仅承认了被限制的人权。

——摘编自中日韩三国共同历史编纂委员会著《超越国境的东亚近现代史》

材料二   194510月,(美国)占领当局提出《日本国宪法草案》,明确表示了修宪的原则和具体主张,并要求日本政府积极配合。在占领当局和民众的压力下,194636日,宪法草案公布,同年113日,《日本国宪法》在国会获得通过,194753日正式生效。该宪法第1条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同时用内阁限制天皇的权力。过去只对天皇负责的内阁,现在只对国会负责。由国民选举产生的国会,即众议院和参议院,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三   19549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大会开幕时,毛泽东指出: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大会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序言中写道: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后日本宪法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宪法的特点,并简析其颂布的重大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近现代宪法的认识。
2022-08-10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一)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的自由主义绝大贡献正在这一点,只有民主的政治方才能够保障人民的基本自由,所以自由主义的政治意义是强调的拥护民主。近代代议制度是英国人的贡献,成文而可以修改的宪法是英美人的创制,无记名投票是澳洲人的发明,这就是政治的自由主义应该包含的意义。现代的自由主义,还含有“和平改革”的意思。在近代民主国家里,容忍反对党,保障少数人的权利,是和平的政治社会改革的基础,已成了当然的政治作风。反对党的对立,严格的批评监督,使人民可以有选择的机会,使国家可以用法定的和平方式来转移政权,是现代民主国家做到和平革新的大路。

——摘编自胡适《自由主义》

材料二 五四宪法在“序言”部分写道:“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五四宪法总结建国5年来的实践经验,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1954年宪法的里程碑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治制度,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长治久安,坚持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完善,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马克思指出:“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的个人恣意横行。”新中国后来的宪法及其宪法修正案是对1954年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在国体、政体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及外交等各项基本制度方面是一脉相承。

——整理自杨晓青《五四宪法是党探索民主法治建设规律的里程碑》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4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并分析其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2022-05-0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丰城市第九中学2022届高三复读班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总体上讲,美国本质上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代表资产阶级的少数人掌权是美国民主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了掩盖政权的这一性质,使国家机器能够以大多数人意志的名义有效运转,美国设计了一整套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这些制度规范的基本要素如下:在政治体制上采用“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机制;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实行联邦制,联邦和地方各有一套相对独立的权力机构,根据宪法的权力界定各行其是;在政党制度上实行两党制,共和党和民主党轮流执掌政权。在这些正式的制度规范之外,利益集团、大众传媒等政治力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对美国政治施加了巨大的体制外影响,使美国的政治运作过程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特性。联邦宪法草案刚一脱稿就暴露出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这部标榜为民主的宪法竟然没有写入保障人民权利的条款。

——摘编自宗传军《美国民主制度特点新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争取社会主义前途的社会发展要求,确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制度。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最初实践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的“三三制”,1954年,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正式建立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经过反复总结和试验,不断扩大基层民主。

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效地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政治制度是社会制度中的核心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决定和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首先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

——摘编自黄百炼《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民主制度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民主制度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主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制宪权的正当性,集中表现在作为制宪权主体的人民获得国家政权的事实。新中国的民主内涵首先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进而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等各方面事务。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的制定者们承继了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宪法文件,延续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一些重大的制度设计还参考了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等国外经验,并根据本国实际作出慎重选择。

——摘编自韩大元《“五四宪法”的历史地位与时代精神》

材料二 中国民法典编纂工作的进行取决于对法典观念的合理定位,即需要服务于实践的考虑,不宜为了追求体系建构而破坏已经形成的法律体制的基本框架;以服务于司法实务为主要考虑因素,注重提供具体规范;应遵循汇编式、重述式的法典观念。中国的民事立法需要通过法典编纂来实现民事立法的科学化,补充制度缺漏。民法典编纂清晰界定了立法与司法之间的界限,有助于建构合理的中国民法的法源体系。

——摘编自薛军《中国民法典编纂:观念、愿景与思路》


(1)根据材料一,归纳“五四宪法”颁布的历史条件,并指出其制定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民法典的编纂理念及其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两部法律的内在关系。
2021-05-11更新 | 195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中国近现代法律】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史上的部分宪法

时间名称说明
1908钦定宪法大纲清末新政期间制定,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主要参照日本1889年宪法。共23条,其中维护君上大权的共14条,专制色彩明显。
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了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宪法精髓。规定了主权在民、国民平等,确立了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等体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但也存在因人设法的问题,后被袁世凯废除。

材料二   195211月,党中央作出决定,立即着手准备制定宪法。1953元旦,《人民日报》在社论里把制定宪法列为1953年的三项伟大任务之一。1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和参与下,在广泛参考了西方国家宪法和民国时期宪法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实际,经过七个多月的努力,前后易稿二十余次,最终形成了宪法初稿。宪法初稿先后经中央政治局确认和民主党派讨论后公布,广泛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据统计,约有1亿5千万人参与了讨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达138万多条。在合理吸收民众建议之后,宪法最终定稿。19549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了这部宪法。代表们在发言中纷纷表示: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从来没有过真正的民主宪法,这(五四宪法)将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宪法。

——摘编自王人博《法的中国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民国时期制宪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清民国时期与新中国初期在制宪实践上的异同。
2021-04-24更新 | 271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2021届高三4月调研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法家提出“法令由一统”的学说以来,中国古代的皇权一直凌驾于法权之上。黄宗羲将这种专制主义的法律形式称为“一家之法”。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提出了“天下之法”的概念,强调皇帝和贵族都应遵守国家公布的法律,受法律的约束,以防止皇帝随意破坏国家的法制。为此,唐朝统治者制定了许多措施,对以皇帝为首的行政权加以制约。在唐朝皇帝和官吏的思想中,一直存在着君臣应共同遵守“天下之法”的观念,这也为解决皇权和法权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为司法官员审理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

——摘编自郑显文《审判中心主义视域下的唐代司法》

材料二1906年9月2日颁布的中央官制改革上谕规定:刑部著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著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这24个字意味着中央司法机关要由传统集权体制下的职能混合模式向分权体制下职能单一的模式转化。据此,都察院退出司法领域,司法权被划分为司法行政权与司法审判权,集中由法部与大理院行使,传统的司法与行政不分模式为之一变。

——摘编自张从容《晚清中央司法机关的近代转型》

材料三1954年宪法第78条规定:人民法院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根据宪法制定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也将审判独立确定为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韩大元《论1954年宪法上的审判独立原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天下之法“提出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司法机构改革的主客观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五四宪法“的进步性。
2019-11-01更新 | 144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年高三10月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