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注重法治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材料二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法审,则上尊而不侵……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三   “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法学家椰林格《罗马法精神》

材料四   人们为保护自身利益和追求幸福而订立社会契约;为维护契约的权威就要制定强制性法律;法律既是维持人权的需要,……因而立法的基础是人的理性;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国家中,法律是至高无上的,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这一切就是启蒙运动中提出的法治观念的主要涵义。用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贵族为标志的封建特权,是资产阶级法学兴起时期的核心要求。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五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六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力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利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指出材料二中韩非子认为法的职能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罗马法的地位及其对后世影响。
(4)根据材料四概括启蒙运动中提出的法治观念的主要内涵。说明资产阶级法学兴起时的核心要求。
(5)概述材料五的思想核心。分析材料五中思想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
(6)根据材料六和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实现“民治”的。
2020-02-0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官吏除了享受国家给予的俸禄外,还享有一系列的特权。比如《唐律》规定,五品以上抵徒刑二年,九品以上抵徒刑一年。……官吏还享有免赋、免役的特权,蓄役奴婢也是官吏的特权。……如《红楼梦》中写贾府有许多丫鬟,如晴雯、紫鹃等……《唐律》规定,奴婢不得告发主人及亲属,否则要判刑。《明律》规定,凡奴婢辱骂家长者,要处以绞刑。《清律》规定,主人殴打雇工致残,不予追究,甚至致死,也不予追究。

——摘编自张华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十二铜表法》

第四表“家长权”规定:家属终身在家长权的支配下,家长得监察之、殴打之、使作苦役,甚至出卖之或杀死之。

第六表“所有权和占有”规定:外国人永远不能因使用而取得罗马市民财产的所有权。

第八表“私犯”规定: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依同态复仇而“毁伤其形体”。现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佩欧岩下摔死。施魔法或以毒药杀人的,处死刑。夜间在城市举行扰乱治安集会的,处死刑。

第十一表规定:禁止平民和贵族通婚。

材料三   法国的《人权宣言》有这样的一些规定: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材料五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其中第二条方略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1)阅读材料一,造成我国古代官吏拥有各种特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阅读材料二,《十二铜表法》在西方法制史上有何重大意义?有什么局限?
(3)材料三、四中的法律条文与材料二相比,有什么进步?
(4)阅读材料五,新时期我国为什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
2020-01-1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第十七条 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

第二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

——节选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条   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第十五条 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节选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1982年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确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摘编自许安标《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特点,并简析其对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内容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2年宪法颁布的历史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构建了“三民主义”的宪政理论,并由此而产生了中华民国的国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制定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根本大法的角度,对“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等作了制度性规定,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

——摘编自郭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研究》

材料二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成果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反映了全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意愿。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分析《临时约法》“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宪法”的主要原则,并指出“五四宪法”重要作用。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公开的先下达内阁,以次及于部院,层层下达,叫做“明发”;机密的不经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由驿传递,直达督抚,叫做“廷寄”。地方督抚重要的奏折,也不经内阁,径送军机处,直达皇帝。自雍正以后,“咸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从而使公文转运、行文关系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李晋《清朝中央高度集权制的形成与“廷寄”文书制度的建立》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20日在首都北京,庄严地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1954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在公文转运中的实际地位,说明“廷寄”制度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体现的进步意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先进之处。
6 . 历史图示和图片,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阅读下列图片和图示,结合文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以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近四十年来……普遍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摘编自吴晗《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军机处内景

图五

图六

图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图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
(3)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政治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为解决这一矛盾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4)图四中,军机处的职责是什么?其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什么政治特点?综合上述图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5)结合材料一、二和图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所述“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
(6)图五漫画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何种政体形式?该政体最早是通过哪一重要文献加以确立的?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图五体现了哪些重要原则。
(7)概述图六所示法律文献的历史地位。
(8)图七是中国人民多年追求民主的结晶,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它规定和确立了新中国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
2019-10-0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平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共同纲领》相比较,五四宪法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向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制度的新的飞跃。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我国中央一级制定的法律法规只有48件,而1954年9月下半月至1957年则达430多件。

——摘编自《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研究述评》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99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包括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基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宗教信仰自由,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同时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摘自2008年《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法制建设的新发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袁世凯掌权的既成事实情况下,民主共和派煞费苦心地设计出一幅理想的民主共和国的蓝图,希望借此对其加以约束。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施行。《约法》开宗明义:“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规定了人民的自由、权利和义务。三权分立、互相监督、互相制衡为《约法》完全接受,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这四章规定三权及其关系,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结构。

——摘编自刘锡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析》

材料二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宪政的基础。五四宪法是中国历史上人民第一次自主制定的宪法,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法地位,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与人民民主原则。五四宪法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宪法的崭新历史,在根本上巩固了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权的合法性,确认了国家的各项基本制度,宣告了人民权利受到宪法保障的事实,其精神延续至今。

——摘编自韩大元《论1954年宪法的历史地位与时代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相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五四宪法的主要不同。
2020-01-1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
9 . 1954年宪法与现行宪法的制定与实施顺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12月27日,毛泽东带领宪法起草小组着手宪法起草工作。宪法在起草中,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宪政建设经验,确定了人民民主原则,还遵循了社会主义原则,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基本面貌。

——摘编自豆星星《修宪制度研究》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年来,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现行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确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据许安标《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宪法》所依据的“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宪政建设经验”和“新的社会形势”各指什么?指出《五四宪法》所确立的三大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现行宪法”所体现的基本精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行宪法”颁布后,我国探索农村基层民主的成果。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享有如下自由权保有财产、营业、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居住、迁徙、信教。国务总理(内阁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摘编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三   我国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行使自己的权力,便于团结和组织全国人民决定国家大事,参加国家管理,从而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它体现了国内各民族的平等,从制度上保证了各少数民族都能平等地参与政治,从而促进了民族团结,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

——摘编自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的国家性质和最高权力机关名称。
(3)根据材料三,归纳1954年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