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双十协定》签订后,国民党军队虽然继续东进和北上,但在与中共的较量中并未占据优势地位。19451222日,美国总统特使赴华调停国共冲突,主张“尽速以‘和平民主’的方法达到‘中国之统一’”。美、苏、英三国外长会议发布公告,认为中国“内部冲突之停止”及民主党派广泛参与政府,“均属必要”。次日,国民党政府宣布于1946110月在重庆召开政协会议。会议代表由国民党、共产党、青年党、民盟和社会贤达各自推选出的总共38位代表组成。经过激烈争论,大会规定改组后的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国民党在国府委员中只占二分之一,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用政治方法解决政治纠纷,以保持国家之和平发展”,“党派平等合法,为达到和平建国必由之途径”。最后,各方代表在《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中,对建军原则和军队整编办法等达成一致意见。

——摘编自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第四卷)

材料二   19499月,由中共发起和领导的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主要讨论新中国成立的相关19499月,由中共发起和领导的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主要讨论新中国成立的相关事宜。来自45个参加单位的662名代表均由中共中央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协商确定。大会通过的《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了国旗、国徽、国歌等。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从此,政协会议在中国人民建设新生活的征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范前锋、毛磊《人民政协与国民参政会及“旧政协”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6年政协会议的主要成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1946年的政协会议相比,1949年政协会议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022-05-3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公开的先下达内阁,以次及于部院,层层下达,叫做“明发”;机密   的不经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由驿传递,直达督抚,叫做“廷寄”。地方督抚重要的奏折,也不经 内阁,径送军机处,直达皇帝。自雍正以后,“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从而使公文转运、 行文关系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李晋《清朝中央高度集权制的形成与“廷寄”文书制度的建立》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摘编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

材料三::历时10天的盛会,完成了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历史使命。通过政治协商会议 制定社会各方面都能接受和遵守的共同纲领,是创建新中国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共同纲领》以根 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成果,确立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 权形式,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我国法制建设开端的标志。

——摘编自李正华、张金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1949-201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廷寄”制度的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体现的进步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同纲领》的地位及其对新中国法制建设的意义。
2023-01-0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第十七条 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

第二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

——节选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条 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第十五条 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节选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1982年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确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摘编自许安标《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特点,并简析其对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内容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陕甘宁边区有过1937年和1941年的两次较大规模的选举,人民群众以”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投票,选举产生乡、区、县、边区的各级民意机构即议会和政府机构。选举在极其广泛的基础上进行,参选率高达80%,有的县达到95%,有的村、区达到100%;就是在游击区,参选率一般也在70%以上。针对边区的群众大都居住在农村和偏远山区,文化底子薄,文盲占绝大多数的事实,党的各级地方组织在实际工作中创造了灵活多样的选举办法,如画图法、画杠法、画点法、投豆法、投纸团法以及背箱法等等,尽量使边区的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公民都能投上一票。

——摘编自刘启春等《”三三制”政权: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试验场》

材料二   1949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宣布”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下,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要求”蔑视和批判欧、美、日本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人民的法律、法令”,“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国家观、法律观。”这一时期,制定了《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大行政区人民委员会组织通则》《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土匪暂行条例》《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土地改革法》等法律。在立法中,大量的苏联法律被引进,当时还聘请了苏联许多法学家来华传授苏联法学。

——摘编自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陕甘宁边区民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法制建设背景。
2020-03-02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百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该宪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编纂民法典的背景。
2022-01-2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政治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摘编自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

——摘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为什么放弃联邦制而采取民族区域自治?(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过解释:“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不管人数多少,各民族间是平等的。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但是今天帝国主义者又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各民族不要听帝国主义者的挑拔。为了这一点,我们国家的名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

——摘编自陈扬勇《〈共同纲领〉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促进建国初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的条件。
(2)据材料二,概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的历史地位。
(3)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放弃联邦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步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治制度的选择应遵循什么原则?
2019-11-01更新 | 312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历史试题(选修)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第十七条 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

第二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

——节选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条   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第十五条 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节选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1982年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确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摘编自许安标《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特点,并简析其对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内容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2年宪法颁布的历史意义。
8 . 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是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原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一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美国前总统布什的讲话

材料三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从民族的存亡出发思考中国的出路,是近世以来中国宪政思想生成演变的基调,建立真正的民主宪政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老主题,也是一代代中国人永不放弃的价值追求。……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摘编自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l)概括材料一的主旨,结合中国封建社会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西方代议制下如何实现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3)用史实说明建国后中国人在追求“宪政梦”的道路上所取得的成果。
2020-01-1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