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   第二款……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3/5。自由人总数包括必须在一定年限内服役的人,但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第安人。

——节选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二   改革开放开启时,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依法治国的要求更加迫切。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提出,并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法治的理念。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

——摘编自高尚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和启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存在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历史背景
2022-04-1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9年中共中央决定启动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的起草工作。起草工作是在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领导下,由邓小平主持进行的。1980年,邓小平对决议案的起草问题,提出了三条指导思想:第一,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第二,对建国以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第三,要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并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摘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决议通过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历史意义。
2022-03-2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该宪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编纂民法典的背景。
2022-01-2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93年,中国公务员制度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录用制度建立。2005年,全国人大党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我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至此,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员建设增添了活力。

——摘编自卜宪群《选择性必修一·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公务员制度确立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积极意义。
2021-10-1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成效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的这部影片1980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影片通过一起看似普通的交通肇事案,牵出一个骇人听闻的案件。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庄严的法律不仅严惩了真凶,同时引发了人们对于如何完善法制社会的思考。该影片创作背景是
A.全国人大对新宪法修订的影响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C.法制建设方针的提出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宣布“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下,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要求“蔑视和批判欧、美、日本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人民的法律、法令”,“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国家观、法律观”。这一时期,制定了《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大行政区人民委员会组织通则》《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土匪暂行条例》《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土地改革法》等法律。在立法中,大量的苏联法律被引进,当时还聘请了苏联许多法学家来华传授苏联法学。

材料二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1988年,宪法第11条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3年,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新时期以来,在有关国家组织和国家制度建设、民事和商事、刑事、行政行为和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经济、军事和国防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特别是经济方面,陆续制定了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银行法、保险法、计量法、公司法、外资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1979~1997年,全国法院工作人员从5.8万人发展到29.2万人。到1996年,全国专门的检察人员发展到15.7万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法制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法制建设的新发展,并说明其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流行语,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下面是《流行词语:看中国(1978-2008)》选出的改革开放背景下,1979年的一组流行词语。

流行语词语介绍
1.哥德巴赫猜想一篇介绍陈景润事迹报告文学
2.科学的春天一次大会诗意的别称,也是大会上一篇热情洋溢的讲话稿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篇文章的题目,一场思想革命的前奏曲
4.拨乱反正成语,“拨乱世,反诸正”。意指整顿混乱,使之回复正常
5.平反纠正历史错误或政治结论的行为
6.恢复高考特指结束“文革”十年动乱,恢复高等教育入学考试
7.伤痕文学一种文学思潮。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也称“伤痕小说”。
8.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的纪念碑,改革开放的转折点
9.小岗村地名,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村庄
10.望乡一部日本老影片

结合材料并所学中国史的知识,围绕“改革与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8 . 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礼记·经解》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法律始终把它的作者的世界图景包含在抽象的形式中,而每一历史的世界图景都包含一种政治——经济的倾向,这种倾向依据的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所想的事物,却依据的是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每一种法律都是由一个阶级以大多数的名义建立起来的。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齐世荣等译《西方的没落》

材料三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2014.10.20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法两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差异,结合所学指出其中哪一流派的主张更符合战国时期统治阶级的需要,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斯宾格勒关于法律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局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时间,并阐明其意义。
9 .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目前,我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争取利用国际上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这一政策已开始有些效果。但是,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

   ——邓小平《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1982年)

材料二   海南在30多年里书写全国最大改革“试验田”的春天故事,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具有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试验最高水平开放政策的独特优势。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这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审时度势作出的历史性战略决策。

——摘编自 2020年6月2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化。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程,分析邓小平主张对外开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对支持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及其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的演进轨迹有自己的特色。宗法家族社会的发展,是“礼治”的坚实基础;而集权官僚政体的巩固与壮大,则继续呼唤着“法治”。秦律规定:“父盗子不为盗”,“子告父母,告者罪”。西汉以后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和法家化表现为确立族权本位(礼治)与皇权本位(法治)的双向法统。《唐 律疏议》开宗明义在“名例”篇的序言中宣布:“德礼为政教之 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法典凡涉及民事纠纷、经济权益,国家均视为“细故”,尽量用调解而非法律解决。

——摘编自武树臣《法家法律化通论》

材料二   1902年沈家本被清廷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他力主“变法图强”,近可以收回治外法权,远可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他确定了以“参考古今,博稽中外”为修律指导思想,起草新式法律《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商律草案》 《国籍条例》 等,基本建立了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由他制定的《破产律》完全抄自日本破产法,但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严重抵捂而流于具文。他还亲自编译教材,创设法律学堂,造就司法.人才。晚清政治改良的最终失败,使修律与司法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结果,但却推动了近代法律的转型发展。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法律转型》

材料三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1982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指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摘编 自李正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1949~20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法律建设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法律建设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