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法治与民生

材料一   我国颁布的部分法律法规文件名称示意图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材料三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征收组织、个人的房屋以及其他不动产,应当依法给予拆迁补偿,维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征收个人住宅的,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及个人生活体验,从法治与民生关系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1-12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材料一   1954年—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我国第二次起草民法典,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文革”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材料二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进行,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我国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材料三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起草加快。2017315日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0528日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202111日起正式施行。


依据材料和所学,对新中国建立后民法典的起草过程进行解读。
2021-04-19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民主法治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关键;民主法治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是靠一时一次的"崛起"可以完成的,崛起不是一种运动,而是一个过程,一个长期的、综合的过程。

材料一   中国同盟会宣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民国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表明资产阶级要用近代政治制度改造中国社会。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改造中国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举措

材料二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北平群众聚集在中南海新华门前,热烈庆祝会议的召开。毛泽东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


(2)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实行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1949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前,我国建立了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结合所学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2020-04-0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普通校201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法制建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指标。自古至今,法律都起着保障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中世纪后期,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变化发展了的社会经济条件,要求产生为自己基础服务的法律上层建筑,极需有新的“私法”(即民法)来调整层出不穷的民事法律关系。而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代表的罗马法恰好是一种完整地体现简单商品生产的法,它对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例如所有权、债权和契约等等,都做了极为详尽的规定。因此,这种法律正好符合促进新兴资本主义形成和巩固的历史要求。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则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

——摘编自李雅书杨共乐《古代罗马史》


(1)依据材料分析罗马法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故外之不能与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2)简述以上材料所反映的梁启超的法治思想。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共八大提出】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国家的法制。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指出:“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董必武在大会发言中强调,当前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就是要“依法办事”。为此,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他在列举我国法制不完备的现象之后,提出要逐步完备我国的法制……要加速执行律师制度和公证制度。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3)结合中共八大以来不同时期的史实,判断并说明中共八大的法制思想是否得到贯彻落实。
2020-03-12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民主法治•政治文明

材料一从世界各国代议制发展历程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些国家在某些历史发展阶段,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而已。德意志帝国皇帝是国家元首、权力中心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德国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他们打着代议民主招牌,而行专制独裁之实。

﹣﹣摘编自黄牧航《再谈“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教材处理》

材料二德意志帝国设有一个普遍的、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这一点许多国家到21世纪初还未实现。帝国国会不是一个“假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国会享有立法权。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仍然可以在国会慷慨激昂地声讨俾斯麦的进攻。三年一次、1888年以后五年一次的大选推动了民主的政治化。

﹣﹣摘编自景德祥《重新审视德意志帝国的现代化》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两者对德国政体的看法有何不同。结合所学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三1950年开始,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中央人民政府先后制定了婚姻法、土地改革法、工会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选举法等法律法令。据统计,从1949年到1966年“文革”前,中央人民政府、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同制定法律、法令、决议及法律问题的决定127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等几部重要法律。1982年宪法颁布后,通过了涉外经济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此后,全国人大先后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写入宪法。

﹣﹣摘编自许安标《新中国70年立法的成就与经验》


(2)阅读材料三,概括指出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立法的侧重点有何变化。并任选其中一个时期,分析这一时期立法的积极意义。
2020-03-03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6 . 法制建设与社会进步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中说,春秋时期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①郑国的子产于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让老百姓知道犯了法会得到什么样的处罚②这个做法遭到了很多贵族反对③子产此举,开启了中国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春秋时期,宗法贵族减弱了气势,新的地主阶层兴起,各利益集团、社会阶层以及经济条件都在发生变化。④“铸刑鼎”这一重大改革措施符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摘编自马立诚《子产铸刑鼎》


(1).材料中属于历史史实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属于历史解释的序号是___________。结合所学,简要指出春秋时期“铸刑鼎”所反映的政治变化。

公元前5世纪中期产生的《十二表法》,不仅是把习惯法用文字记录下来公诸于众,同时它还是平民和世族贵族政治斗争所达成的妥协。对平民而言该法律可防止世族贵族官吏对自身的加害,对世族贵族而言则可以防范平民的革命行为。该法律对保障国内政治稳定、构建平衡的罗马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陈可凤《十二表法——罗马共和宪政的基石》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十二表法》对罗马政治生活的意义。

(3).以上示意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任选其中一个法律文件,说明其核心内容及对该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大事记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
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1957年全国人大共制订和修改补充了58项法律
1958一1976年,全国人大仅制订了(1958年至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1978一1992年,全国人大制订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包括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法通则》《刑法》《行政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
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次将法治上升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4).请将上述史实进行阶段划分,并概括每个阶段法制建设的特征。
2019-12-20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2019年高三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7 . 国家治理有赖于法治进步。回答下列问题。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第三表对债务的“执行”做了详细规定,大概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30天的法定宽限期。第二,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第三,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拴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的听便。

——摘编自周楠《罗马法原论》


(1)依据材料,概括《十二铜表法》在债务“执行”方面是如何调节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关系的?
序号重大历史事件
1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2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31871年德意志帝国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4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围绕政治制度建设,从上表中任选两件大事,写出序号,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对主题进行说明。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受参议院弹劾后,……特别法庭审判之。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依据材料,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国家治理观念上的进步性。
前来合寨村参观学习的民政干部观看村务公开栏(刘广铭摄)
1980年2月,广西宜州市合寨村农民冲破了当时生产大队、生产队的僵化体制,率先实行村民自治,揭开了中国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历史序幕。
                                                                                                           ——新华网《探访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
高峰村村长选举投票后,工作人员在统计选票(王颂摄)
1998年11月,河南嵩县车村镇高峰村83户农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定村里的“当家人”。为了参加这次选举,村民们冒着严寒,翻山越岭,有的甚至带着行李、干粮,提前下山,借宿邻村,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参与意识和热情。
                                                                                                 ——国家博物馆《影像见证四十年》全国摄影大展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
2019-04-04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8 . 新中国成立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开启了新的征程。

材料一   毛泽东于1949年1月在关于时局的声明中将“废除伪宪法”“废除伪法统”作为和平谈判的重要条件之一。1949年9月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刘少奇多次强调,党的决议,只有经过人民政府的法定机关的宣布,才能具有法律上的效力;要牢固树立守法意识,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为了“以人民的新法律作依据”执政,制订了具有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依据宪法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一批基本法律和重要法令。

——摘编自孙泽学、汪茜《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依法执政述论》

材料二   1979年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逐步走上平稳化、正规化,八二宪法及其四个修正案是我国国家最高政治生活的圭臬。立足于改革开放,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满足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需要的民商经济法律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为代表,在30年时间内,我国先后颁布了两部刑法典,同时又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改,这同样是针对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新情况而进行的适时立法。至1990年代中期,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摘编自张晋藩《法治的脚步:回顾新中国法制60年》

(1)根据材料一,概述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

(2)回顾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程并谈谈你的认识。

2018-11-1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统测历史试题

9 . 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一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年龄段称谓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
1-3岁孩提孩提之童,吾不知爱其亲者
10岁以前孺子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忧
满10岁幼学人生十年曰幼,学
13-15岁(男)舞勺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
15岁左右(男)束发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5岁(女)及笄十有五年而笄(笄礼)
15-20岁(男)舞象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
满20岁(男)弱冠二十曰弱,冠(冠礼)

(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

材料二   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24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现已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

(2)阅读材料,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概括20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

材料三   古人云:孝者,“百行之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

材料四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同为人类,同做人事,没有什么恩,也没有什么德。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

—吴虞《说孝》(1920年)

材料五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

“孝亲尊师善待人”

—《中小学生守则》

(3)阅读上述材料,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2017-08-04更新 | 2416次组卷 | 9卷引用: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北京卷精编版)
10 .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法治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治理国家的最高权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1)材料一中韩非子认为“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与此相比,材料三对“法”的看法又有何不同?
材料二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法学家耶林格《罗马法精神》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马法的发展过程,并简要说明其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三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梁启超强调应把立法权“操于众人”的历史背景。   
材料四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1:1。
——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4)根据材料四,说明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纵观材料反映的情况,概括说明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
2016-12-12更新 | 4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北京石景山区高三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