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下列属于这一时期成就的是
①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
③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④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 . 八二宪法见证了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此后随着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1978年宪法在许多方面已经同当时的情况和国家生活的需要不相适应1982年宪法的起草、制定,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二大文件为重要依据。在宪法制定过程中,不仅在宪法修改委员会内充分发扬了民主,多次深入讨论,集思广益,而且多次广泛地征询了中央各部门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的意见,多次广泛征求了党外人士、各类专家的意见,并发动、组织亿万群众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全民讨论在宪法制定过程中,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也非常注意收集各国的全套法典,当时仅宪法就收集了35个国家的。我国是个大国,人多,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因此,1982年宪法在制定过程中,考虑到了各种不同情况,没有一刀切如关于劳动权,宪法草案最初只作了原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摘编自刘荣刚《1982年宪法的制定过程及其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2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1982年宪法制定过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地位。
2023-02-14更新 | 67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合江县马街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以下是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录和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录,目录的变化体现了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备B.人民民主的法律保障进一步加强
C.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D.“实行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2021-03-05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4 . 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这一做法
A.凸显了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核心理念
B.说明人民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愿望
C.标志着我国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5 . 以下表格的信息说明  
时间 表现
1982年宪法制定前夕 邓小平指出:“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
1982年 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重新规定,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改为第二章。
20世纪90
年代
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这个时候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管理法”的色彩。
A.法律使人民获得感增强B.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
C.社会主义民主基础扩大D.国家关注公民基本权利
2020-06-19更新 | 258次组卷 | 18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武胜烈面中学2021届高三9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变化示意图

秦朝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元朝中书一省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清朝增设军机处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本质是什么?

材料二 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奋斗。100年来,党高举人民民主旗帜,领导人民在一个有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近代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2021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白皮书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使“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什么?

材料四 1954年全国人大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融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

材料五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经过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及2018年五次修订。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行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指出1982年宪法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什么?1999年3月全国人届二次会议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第一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2022-02-0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自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先后四次对宪法内容做了修改、补 充,采取的都是修正案的方式。1982年宪法            
A.适应了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B.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C.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D.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8 .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都
A.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C.适应了当时法制建设的需要D.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9 . 邓小平在1980年谈到“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文化大革命”),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此言论意在
A.说明“文革”破坏了民主与法制B.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强调民主与法制是社会发展的保障D.为改革开放做政策准备
10 . 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的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12月)

材料四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据材料二,指出“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认为“必须加强法制”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从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两个角度,简述新时期我国是如何进行“新长征”的。
2021-12-12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东汽八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