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2年宪政改革的孕育,应该说从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就开始了,而在1980818日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之后,旨在根本改革旧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宪政改革得以正式拉开帷幕……1982年宪法的创制过程,实际上伴随着一次较为全面的宪政改革。1978年宪法虽然也体现了一些宪政的要求,但宪政要素严重残缺。以1954年宪法为主要参照,全面修改1978年宪法,一些十分重要的宪政原则或要素被较为系统地贯彻到了八二宪法的文本中,其中包括:宪法在中国整个行为规范体系中的至上性、违宪必究;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充实保障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和对国家机关及其官员的批评权等基本权利;取消公民必须拥护中共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等不合理义务;完善代议民主制即人大制度;重新确定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等属于司法独立范畴的要求。可见,1982年宪法在中国宪政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八二宪法与宪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2宪法创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2宪法创制的意义。
2021-01-1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与五四宪法相比,八二宪法扩大了立法权的主体范围,赋予地方一定的立法职权,基本构建起多元立法体制框架。新的立法体制
A.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B.正视了区域发展的差异
C.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D.扩大了立法机关的职权
3 . 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历经四次较大修改而与时俱进。综合下表修改内容,这一历程本质上反映
时间会议修改内容
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巩固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
C.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完成D.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020-06-22更新 | 98次组卷 | 23卷引用:【市级联考】四川省南充市2019届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国家能力、法治和民主三者之间是否能取得平衡是影响国家政治发展的关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政府歧视和虐待被征服的放尔特人……于是,强烈的惯遇遍布于被征服者全境……有些统治者建议扩大植征服地区公民的权利,统治阶级中的某些人已经开始担忧罗马和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公民法只允许外人移入而不开放公民权。这样,法律关系便很难与实际状况相调和,罗马的统治陷入困难之中。

——据【德】紫淼(罗马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罗马国家“陷入困难”的原因,并指出其为应对困难而作出的法律调整。

材料二 美国从邦联到联邦制。加强中央权力是现实需要。因为中产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全国性政府,既保障安全又能保障对外贸易的进行,还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但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也要防止英王式的新暴君,防止专制集权,所以采用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分权制不仅是横向的,也是纵向分权,从而既保持了中央的权威,也使地方具有更大的自治性。

——据信力建《美国的宪政精神的源头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美国分权体制的特点,并指出该体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作用.

材料三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四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国家治理机制的独件优势。在治理机制上,中国把治理的政党优势、主体优势与现代化国家治理方式结合起来,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从运行机制看,法律法规、政策和重大决策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用的统一作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政策和实施业大决策。习近平强调,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关键”。

——据刘志昌《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特点和优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保障国家治理体系运行的政治制度。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能力与民主法治关系的认识。
2021-01-28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民主的发展,农民要求实现政治民主的愿望越发迫切。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率先在全国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乡。村民自治制度和村民委员会体制开始萌芽,其直接使命是解决人民公社制度解体后家庭经营农户的重新组织问题。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确定“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强调,要发展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应加强基层民主,切实发挥村民委员会作用。1998年,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改变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成员可连选连任。从1988年至2003年初,全国大多数省份完成了三到四轮村委会换届选举。迄今,村民自治制度走过了萌芽、创立和法制化三个历史阶段。其制度设计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强调规范的选举程序,强调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委员会组织和议事、决策制度建设,而且程序越来越严格,违法纠正日益加强。

—摘编自仝志辉《农村政治体制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前瞻》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实行村民自治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村民自治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6 . 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什么内容写进了宪法(     
A.依法治国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依宪治国D.实行民主集中制度
2021-08-2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1980年,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一讲话
A.体现了我党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B.标志着中国进入“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C.实现了党的工作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D.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初步构想
9 . 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在曲折中不断前进,而中国共产党则是这一进程的有力推动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俞可平在《人民至上——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文中指出:“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成就,说明新中国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021-05-2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1979年,(中国)“选举法”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这表明
A.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1979年
B.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
C.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D.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
2019-01-30更新 | 1146次组卷 | 25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