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1 . 如图反映了新中国
A.法律体系已经完善健全B.“依法治国”方略已实现
C.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D.法律内容存在不平衡性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内容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编撰该法典的出发点是
A.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B.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适应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2022-06-01更新 | 1385次组卷 | 15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1213日)


(1)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什么原则?简要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体现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时代背景。
(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4 . 1982年以前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这一变化表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D.社会主义法制逐渐完善
5 .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通过并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宪法的颁布
A.反映了我国处在历史性转变重要时期
B.新宪法的制订适应了当时国家的需要
C.说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开始实现转移
D.说明“文革”后拨乱反正工作的结束
6 . 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礼记·经解》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法律始终把它的作者的世界图景包含在抽象的形式中,而每一历史的世界图景都包含一种政治——经济的倾向,这种倾向依据的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所想的事物,却依据的是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每一种法律都是由一个阶级以大多数的名义建立起来的。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齐世荣等译《西方的没落》

材料三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2014.10.20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法两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差异,结合所学指出其中哪一流派的主张更符合战国时期统治阶级的需要,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斯宾格勒关于法律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局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时间,并阐明其意义。
7 . 20世纪70年代后期,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革”“我们好多年实际上没有法,没有可遵循的东西。这次全国人大开会制定了七个法律。……这次会议以后,要接着制定一系列的法律”。这表明我国
A.立法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B.“依法治国”理念的落实不够
C.当时只有宪法和婚姻法D.许多法律存在着朝令夕改现象
2022-04-16更新 | 413次组卷 | 6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1997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将“投机倒把罪”除名并分解出几种常见罪,分别是“合同诈骗罪”“非法经营罪”“强迫交易罪”“倒卖车票,船票罪”“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等。这一修订
A.奠定了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B.彰显了全国人大的立法核心地位
C.规范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D.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需要
9 . 下列选项中,结论与史实相符的是
史实结论
A15世纪末16世纪初,原产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被传播到欧洲,后来又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物种的全球性流动解决了人类饥饿问题
B1868年,日本进行改革,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根除了阻碍社会发展的封建主义因素
C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重新建立国际货币制度。同年,世界银行成立,向主要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有利于人民币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D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该法典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了明确详实的规定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A.AB.BC.CD.D
10 .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统,负其责任”,“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等整理

材料二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了起来。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八十年代初,政治体制改革也本着“发扬民主,加强法制”的精神迈出新的步伐。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主要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该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后体现材料三中“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两件大事。
2022-04-07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广东专用)02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