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近代以来,中国外交风雨兼程,折射出国运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为了求得停战,决心不惜任何代价。在2月的朝会中,文廷式要求迁都再战,但很快被否决。415日,中日双方举行最后一轮谈判,其间李鸿章在枝节问题上斤斤计较不已。例如最初要求从赔款二万万两中削减五千万两;甚至最后竟向伊藤全权哀求,以此少许之减额,贻作回国的旅费。而对于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则无任何异议。18954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在马关春帆楼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清日战争:1894-1895

材料二   19717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材料一中清政府“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的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清政府在签订《马关条约》的谈判中基本诉求。你如何看待“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概括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万隆会议唤醒了亚非人民的“亚非意识”。亚非国家对当时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危及世界和平的状况十分担忧。在万隆会议上,亚非领导人阐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可以平衡大国力量,进而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这一思想成为不结盟运动的理论基础,万隆会议也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起源。万隆会议的第二年,埃及、印度和南斯拉夫三国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上述三国加上印度尼西亚发起召开了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成为国际关系中一支异军突起的力量。

——曲星《万隆会议的精神遗产》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多边外交活动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多边外交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中国在加强同联合国的关系的同时,与全球性国际组织如WTO和地区性组织和会议如欧盟、东盟、APEC等加强了联系,对第三世界的一些组织如不结盟运动、非盟、阿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还加入了一系列国际多边条约机制。中国多边外交的内容涉及政治、安全、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覃辉银《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边外交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并说明不结盟运动的宗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外交活动的变化。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多边外交与不结盟运动的相同点。
2022-03-18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春季班)历史试题

3 . 中国的重大外交举措与世界局势的变化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注:指新中国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

——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概述该原则提出与完善的过程?

材料二中俄关系成熟而稳定,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20年前,中俄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5年前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是发展中俄关系的重要内涵。……中俄关系打破了西方对大国关系的传统认识,是让西方人开眼的21世纪大国关系。

——摘自2016年6月28日人民网文章《普京“旋风式”访华观察:中俄联合声明18次提“支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俄关系的特点并作简要评价。

4 . 二战后,东北亚地区由于政治地缘等因素,成为大国势力角逐的竞技场,中、美、俄(前苏联)、日、朝、韩等国关系错综复杂。最近更是因朝韩炮战、美韩美日军演等再次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阅读下图和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经济新闻》2010年12月2日的报道称,日本自卫队与美军3日开始在日本各军事基地以及周边海域空域举行为期8天的联合军事演习。此次军演将有34100名日本陆海空军官兵和美国10400多名官兵参加。演习规模达到刚刚结束的韩美黄海军演的6倍,是日美史上最大的联合军演。此次军演美军出动了刚刚结束美韩联合军演的“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在朝鲜半岛局势因朝韩炮击事件日趋紧张的背景下,此举意在彰显日美韩三国的紧密关系。
(1)在美韩军演的黄海海域,中国近代史上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中国北洋水师战败,       直接导致近代中国的一次对外战争的失败,这场战争史称什么?其结局对中国社会有何重要影响?
(2)材料中提及的“日美韩三国的紧密关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二战后初期,当时日本在       日美关系上实施怎样的政策?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       么?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如何?
2016-11-18更新 | 6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2011学年浙江省台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历史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专制)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使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中日联合声明》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甲午战后二十年间反映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救亡图存运动。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日联合声明》发表的时间,概括中日关系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的影响。综合材料一、二,谈谈对近代以来中日关系变化的认识。
2022-06-26更新 | 159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逐渐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边倒”是在二战后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新中国外交不得不做出的艰难取舍。错综复杂而又尖锐对立的国际政治大势使中国这样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新兴国家不能置身局外„„当时的中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亟需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这是新中国自身安全和建设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毛泽东在外交上提出与苏联结盟的一个重要的现实依据。

——引自曹冰《“一边倒”政策是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最优化选择》

材料二   中国入世之后,外贸总额连续大幅增长,并于2013年,超越美国成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的出口额已占到了全球出口的十分之一。到202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2.16万亿元人民币,与2019年相比增长了1.9%,创下历史新高。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产品行销到了世界各地。有学者测算,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030%,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张军旗《加入WTO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材料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以及非传统的安全威胁依然存在,地区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因素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中国的前途命运也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政府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推进和谐世界建设。

——摘自麻陆东和谐世界建设:21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边倒”是“新中国外交不得不做出的艰难取舍”的原因。结合所学,阐述这一外交方针在当时的作用。
(2)阅读材料二,提炼作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入世”的积极意义。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
①指出21世纪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的外交布局,概述中国通过主办主场外交产生的影响。
②简述中共十九大针对来自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贡献的中国特色大国的外交智慧。
2022-02-02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基辛格在其著作《论中国》中写道:“对峙对双方都不利,这正是我们去北京的原因。尼克松急切盼望能够将美国人的视线从越南上面转移开来,毛泽东则决心迫使苏联在攻打中国之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中美双方都明白这次会谈事关重大,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据此可知,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有
①美国急欲摆脱越战泥潭
②苏联对中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③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④美国彻底放弃敌对中国的政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726日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1)中华民族“站起来”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并联系近代中华民族受奴役、受屈辱的历史说明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理由。

材料二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民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

——《鲜明的特色独创的优势》(2009916日《人民日报》)


(2)中国特殊的发展模式指什么?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说明学者发出如此感慨的主要原因。
2021-11-0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国际交往和国家关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
结论
《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古日本)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汉朝时中国和东亚诸国已有官方往来
史料1   两汉之际,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唐朝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日本
史料2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沿丝绸之路传到西方,胡桃、胡椒、棉花等从西方运到东方
史料3   675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的历法;唐太宗设置的十部乐,其中一部是高丽乐。
史料4   乾隆二十二年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

——根据教材及相关资料整理

材料二   “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或间接涉及联盟任何会员国,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联盟会员国为维护和平起见,必须减缩各本国军备至适足保卫国家安全及共同履行国际义务的最少限度……联盟会员国约定,无论何时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认为适于仲裁或司法解决,而不能在外交上圆满解决者,将该问题完全提交仲裁或司法解决。”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三   中国对外政策和外交行为是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形势作出的反应。二战后影响中国对外关系的外部环境,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冷战阶段,世界政治的最主要特征是美苏两极对立。另一个是“后冷战”阶段,“一超多强”和多极化发展趋势支配着世界政治。

中国政府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积极、负责任的行为,向世界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21世纪以来中国在维护亚洲安全、全球问题治理等方面更积极地树立这一形象。今天的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对捍卫全人类利益负有重要责任,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世界所瞩目。

——摘编自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吴兵《从“天下责任”到“负责任大国”》


(1)材料一甲组的结论是否能够直接推导出来?请说明理由。通过乙组史料,你可以推导出中国对外交往的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具体举措。结合所学,从“国际法应用”的角度,阐述一战爆发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行为是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形势作出的反应。请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为例加以说明。②从推进国际合作的角度列举十八大以来中国向世界展示“负责任大国”的重要举措并概述其意义。
2022-01-21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非会议以后,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受到启示,萌生了不结盟思想。19567月,铁托邀请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岛举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谈。在会谈中他们就世界范围内实现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问题进行了磋商,逐步明确了不结盟思想。

——摘自畅征、刘青建《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铁托“不结盟思想”与中国的哪些外交理念紧密相关。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与兴起代表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结合所学,指出10年前欧洲国家加强联合的重大事件,并概括指出两者体现的共同趋势。

材料二   1969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对中国外交的重大影响。
2021-04-0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瑞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