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6年,清政府为寻求与俄国合作共防日本,决定派李鸿章出使俄国。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向国务院建议邀请李鸿章访欧后再访美,因为美国的造船厂、武器制造、铁路系统和其他制造业都会使他感兴趣。李鸿章抵达美国后受到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特欢迎。李鸿章谈到了允许中国提高关税的问题,并提交了一份备忘录,解释了新制定的征收关税的办法。对方以时值假期为由,未予讨论。在美期间,李鸿章还会见了教会领袖,参观了美国国会及商会。

——据王珞熊志勇《李鸿章访美考》整理

材料二   1943年11月,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在埃及开罗举行首脑会议。蒋介石与罗斯福进行了会谈,主要涉及恢复中国主权、惩处日本以及周边国家独立等问题。这一次,中国首脑与美、英首脑以平等的身份会晤,共商世界大事,本身就具有历史性意义。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整理

材料三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到中国访问。毛泽东主席会见了尼克松总统,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进行了会谈。尼克松表示:“过去的一些时候我们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

——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邀请李鸿章访美的背景,并分析美国此举的目的。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40年代和70年代两次中美会谈的原因,并指出以上三次会谈中国国际地位有何变化。
2020-07-2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政府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采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政府实行二十多年“遏止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加之美国与苏联争霸中所处的守势地位,使美国不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同样,中国也面临新的战略抉择。那时候,苏联驻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在这种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同时,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1》

材料三1990年-2006年,中国累计参加联合国14项维和行动,2000年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外交与近代外交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并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外交关系改善的原因及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并说明围绕这一外交目标我国展开的主要外交活动。

3 . 新中国建立后经历过三次与其他国家建交的高峰时期(如图所示),其中1972年建交高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及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C.国际政治格局的剧变,许多新成立国家与中国建交
D.西方国家改变对华政策,纷纷与中国建交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共同纲领》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基本的外交方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原因是什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

材料一   漫画中的晚清中国。

材料二   新闻报道中的近代中国《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抗日战争(节选)

材料三   民意调查中的现代中国

美国盖洛普公司是全球最知名的民意调查机构,该机构民调统计结果为:

1961年,32%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世界和平的首要威胁,认为中国人的特征为无知、好战、狡猾、奸诈。1972年,美国人认为中国人民的主要特征逐渐转变为勤奋、聪慧、上进、诚实且带有艺术性。80年代,美国人对中国态度变得更加积极,1987年对中国持肯定赞赏评价的民众上升到65%。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法国漫画《在中国》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局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61年、1972年和80年代美国的民调结果分别进行阐释。
2019-03-0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广东省梅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6 . 1970——1972年,中国出现了同世界各国建交的热潮,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三年内翻了一番。导致这股建交热潮出现的原因有
A.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B.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
C.中美关系解冻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冷战期间,美苏尽管急剧和激烈对抗,但在多次对抗如第一次柏林危机、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中,双方均未发生人们所担心的直接的、正面的热战。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将争夺焦点转向第三世界,不再触及对方的势力范围,采取的方式也未曾再达到如上述三次危机中那样的激烈和正面直接交锋。从而,使世界在40多年中艰难地维持了持久和平。

——孙丰怡《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启示——大国交往中的审慎原则》

材料二1996年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将是“文明的冲突”。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对亨廷顿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如福勒认为:“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

材料三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李克强在英国智库的演讲《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

(1)冷战期间,美苏之间多次发生严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危机有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福勒关于世界冲突的观点。结合“冷战”后的相关史实举2例佐证福勒的观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当前我国政府应如何利用“包容”的历史传统来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2018-02-0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国家的对外事务既是一国的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结合回顾新中国外交走过的风雨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对《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引自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三: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引自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有何变化?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国政府对美国、日本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提出的相同条件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

9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0 . 外交是内政的外延,它牵涉到国家的安全与国家的生存。现今世界连成一体,成功的外交能把本国很好地融入到这个整体中,从而使自身的形象和利益最大化。
下列材料反映了中国百年来外交的风雨历程,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嘠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皇王亲王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嘠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如图)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止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
材料四:进入新的世纪,中国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参与到反恐、防扩散、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中,人们越来越频繁地使用“负责任的大国”来界定中国在国际上的角色。
材料五:温家宝总理说:“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是中国在总结世界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作出的理性选择。”                                                                                                  ——新华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当时的外交特点及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大国”的主要外交活动       
(5)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的发展与创新。请结合材料五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6)纵观中国百年来外交的风雨历程,你可得到什么认识或启示?
2016-11-18更新 | 8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2011学年广东省梅县东山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