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如图所示为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投票变化(单位:票)。这一变化趋势表明(     
   
A.美国改变了对新中国敌视的立场B.新中国逐渐被国际社会认同和需要
C.第三世界国家主导了国际政治D.经济危机导致西方国家影响力下降
2 . 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历程,该演进历程反映了
时期关系
50—60年代中苏同盟对抗美日同盟
60—70年代中苏分裂并继续与美日抗衡
70—80年代中美日关系改善,同时抗苏
80—90年代中美日保持相对友好,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
A.四国关系变化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趋势
B.意识形态的分歧主导了亚太地区的局势
C.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
D.美苏争霸左右着亚太地区政治格局走向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从8世纪初之后,呈现日益衰落的趋势,由于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鲁番及西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这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基本情况

朝代主要始发港口海上商路到达地主要输出商品主要输入商品
徐闻、合浦、番禺中南半岛、印度、斯里兰卡、红海、地中海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丝绸等丝织品珠玑、犀角、玳瑁、乳香等
两宋杭州、扬州、广州、登州、泉州、明州、越州、温州、台州、莱州东南亚、阿拉伯沿岸、东非、红海、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瓷器、丝绸、药材、五金原料等香料、象牙、犀角、珍珠、珊瑚、琉璃、玛瑙、乳香等
清前朝广州与全球海上贸易路线衔接,基本能到达世界各地茶叶、丝绸、瓷器、中草药等棉纱、毛纺织品、皮货、金属制品等

——摘编自李金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

材料三   “一带一路”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在国内方面,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在国际方面,“一带一路”秉待开放包容精神,继承了古丝绸之路的开放传统,吸纳东亚国家开被的区域主义,东边李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其倡议的重点在于: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摘编自新华网《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交流的角度说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发展并分析其现实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尼克松在咨文中说了一大堆玩弄词藻的空话,但他仍然无法掩盖美帝国主义危机重重、日益没落的处境。同时,这两个咨文表明,美帝国主义在力不从心的情况下,还要继续进行挣扎,对内加强反动统治,对外坚持侵略扩张,企图扭转内外交困的局面。

——1972130日人民日报社论

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一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行谈判,也不准备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或谅解。

——19722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苏修先生们,你们在全世界干尽了横行霸道的勾当,充分暴露了你们超级大国的丑恶面目。……老实告诉你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既然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我们就要坚决同第三世界的国家和人们站在一起,同一切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你们想在联合国干坏事而不遭到中国的坚决反对,那完全是痴心妄想。

——1972828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下表记录了二战结束后的10年来,美国对中国的6次重大战略误判


第一次误判共产党和国民党,谁能赢得中国?
第二次误判中国人敢出兵朝鲜吗?
第三次误判苏联解体,下一个垮台的是中国
第四次误判“市场化”必然使中国“自由化”
第五次误判中国将在“崛起”中“崩溃”
第六次误判中美关系是“第二场冷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此时外交的基本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阶段中国外交政策呈现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从美国角度分析导致其六次战略误判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使美国第三次战略判断成为误判。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69年,毛泽东提议“研究一下国际问题”。同年7月,陈毅等将《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的研究报告送交中央。在报告中提出“在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中,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这一报告结论的得出主要是基于
A.中苏关系的恶化B.中美关系的缓和
C.多极化趋势出现D.国际形势的变动
6 . 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指出,衰退下的通货膨胀是目前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现象。过去我们对外贸易百分之七十五面向苏联、东欧国家,百分之二十五面向资本主义国家。现在反过来了,这个趋势是定了。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资本主义的研究。“这个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改善
C.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D.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的失败
2019-05-09更新 | 264次组卷 | 5卷引用: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可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的,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进一步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其外交思维与逻辑主要可划分为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和引领式外交……这种历史转变不仅映射出对时代主题的研判发生着变化……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的革命式外交到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引领式外交……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捍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以及构建稳定有序的和谐世界为目的与宗旨。

——摘编自李博一《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外交话语:转型与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总结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和引领式外交时期的重大外交成果。
2023-08-3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国外交以革命为视角,基本诉求是建立新型外交关系,核心观念是独立自主与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转以发展为视角,外交工作紧密配合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中国对世界的看法发生重大变化,做出和平与发展的新判断,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做了新诠释,致力于建立均衡的对外关系。中国成为现存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谋求以渐进方式推动国际秩序的改进,决心走和平发展道路。进入21世纪,中国成为令世界瞩目的新兴大国。面对新挑战,中国的外交观念在继承以往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

——摘编自章百家《新中国成长历程中外交观念的变迁—从革命的、民族的视角到发展的、全球的视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9 . 下图是《人民日报》社论中“美国”与“美帝”出现次数的分布情况。对图中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中美两国国家利益逐渐趋于一致B.中国外交意识形态色彩逐步淡化
C.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D.中国政局变化取决于与美国关系
10 . 如表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党的文献中与外交相关的部分用语的变化。这可用于说明(     
文献用语
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作为重要外交历史经验来继承
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提出“革命决不能输出”,要“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
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国际主义”不再被正式提起,“爱国主义”提法被延续下来
A.中共外交理念缺乏延续性B.我国对时代主题认识的改变
C.国际上意识形态斗争消失D.中国的外交立场发生了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