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491216日,毛泽东访问苏联,在同斯大林的会谈中,毛泽东提出:中国仍然没有摆脱战争的威胁,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保障和平;中国需要三年至五年的和平时间,把经济恢复到战前的水平,稳定全国局势。中国和苏联于1950214日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主要内容是:①缔约双方保证尽力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②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其盟国的侵略而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⑤双方……遵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外交的重大成果,毛泽东指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使中苏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

——摘编自中华书局《中苏关系史料汇编(1950——1958)》


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目的,并根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内容分析这一条约的性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地区形势及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2 . 材料   19506月,中国和缅甸建交,但少有往来。朝鲜战争基本结束后,周恩来指出要“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与此同时,朝鲜战争使缅甸决心按照自身价值观而非大国意愿推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结束后,缅甸大米出口量一路下跌。1954年,中缅两国达成协定,缅甸以大米换取中国的商品与技术援助。同时缅甸不顾美国反对,与中国达成橡胶贸易协议。在印度总理尼赫鲁的帮助下,1954年,周恩来和缅甸总理吴努实现互访并宣布两国真正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国准备开辟航空线并缔结邮电协定;中国进口缅甸20万吨大米,缅向也将由中国进口工业品。中缅的关系改善推动了中国与泰国的接触,也推动了缅甸与苏联和东欧各国之间关系的改善。同时,缅甸力邀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亚非会议,一系列外事活动让周恩来观察到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看到“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

——摘编自梁志《走向和平共处:中缅关系的改善及其影响(1953-195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缅关系改善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缅关系改善的影响。
2022-03-10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主流观点认为美国不应该急于承认中国的新政权,并且居高临下地认为弱势的中国定会有求于它,承认美国在华的既得利益。因此,对中共政权采取“观望的态度”。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中国为了表明立场,采取了一系列亲苏反美的行动。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特别强调“一边倒”立场。1950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它彻底改变了美国决策层对中国的看法,把中国和苏联联在一起,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摘编自李怀录《建国初期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原因再审视》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9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2021-04-01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持久和平。

——摘编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开始探索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于中国的探索尝试,苏联是不高兴的,它把中国的这次尝试看作是对苏联以及苏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领导地位的挑战。赫鲁晓夫利用中国希望合作的良机,连续提出了两项损害中国主权的建议,妄图在军事上控制中国:一是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二是建立联合潜艇舰队。

——摘编自时映梅《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简析》

材料三   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国方面声明: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重申美国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美国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上海)——节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的外交政策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双方达成的共识及仍存在的分歧,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郑重宣告:“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去找。”毛泽东这个对外战略方针,后来在《共同纲领》总纲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以葆世界的持久和平。”

——摘编自吕乃澄、周卫平主编《大棋局——中日美关系风云五十年》

材料二:1969年3月珍宝岛之战,使中苏关系彻底破裂。……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尼克松和基辛格等人多次研究,认为责任在苏联一方。在基辛格看来,这对美国来说既是问题也是机会。问题是,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如果得逞,就会打破国际战略格局的平衡,甚至会出现苏联势力无法阻挡的严重局面。机会在于,中国可能由此愿意缓和同美国的紧张关系。同时,中苏冲突加剧也会减轻欧洲受到的压力。最后尼克松和基辛格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以防止中国被苏联摧毁,致苏联坐大,从而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

——摘编自陶文钊、倪峰、袁征等著《当代中美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到目前为止,有关近代中国摆脱条约束缚历程的诠释典范,是强调“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革命外交史观。“革命史”将是否主张无条件“废除不平等条约”作为爱国主义和反革命、好和坏的分水岭;着重于是谁最早提出并坚持“废约”,歌颂不与列强妥协的革命精神,批评主张“修约”者为卖国。因而,迄今中国外交史偏重于依赖民意的对外抗争历程,贬抑依循国际惯例的正常交涉。然而,在致力于融入国际主流秩序的今日,实应重新检视的一面。

—摘编自唐启华《论“情势变迁原则"在中国外交史的运用》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史,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材料二

在毛泽东的治国理念中,对外开放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且开放只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一边倒”的开放,一旦国家间关系出现变化时,就马上进行封闭和收缩。中苏关系破裂时,中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局面就消失了。在“文革”期间,毛泽东甚至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名,把一切对外开放的交流活动都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划上等号,一度完全停止对外技术引进和资金交流。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

——摘编自卢昌军《邓小平与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并指出唐朝对外开放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2017-06-01更新 | 25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八次模拟考试(期中)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