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小平在会见基辛格时说,“在建立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基础上的旧秩序”,使得“贫国与富国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新的政治秩序就是要结束霸权主义,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经得住考验的不是霸权政治,不是集团政治,而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能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使它同国际经济新秩序相适应”。

——摘编自罗昱《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材料二   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逐渐崛起……西方列强不甘心将殖民利益拱手相让,不断打压发展中国家……因此,加强相互间的团结合作,反对新老殖民主义,捍卫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既是亚非独立国家的迫切愿望,也是万隆会议召开的根本宗旨。

——摘编自余建华《万隆会议与中国亚非外交》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提出并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指出中国对万隆会议的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认识。

2 .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不同时期它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期

外交战略

内容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

“结盟外交”

与苏联结盟反对美国;与第三世界结盟反对美苏。

20世纪80、90年代

“不结盟外交”

不结盟、不孤立、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

21世纪以来

“共同发展”外交

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积极参与世界事务,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

——摘编自甘儒新、刘益梅《论建国以来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的发展变化》

根据材料中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尽管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12月,美国对中国大陆、港澳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资料选编》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
2022-08-20更新 | 217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中外历史纲要(下)》
4 . 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屈辱走向辉煌的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关于鸦片问题,双方争论异常激烈,只好采取暂时的妥协政策——“罂粟小姐”成了黑户——英国只能暗地里进行鸦片交易、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清政府迫于英国强大武力的威慑,无奈地同意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运动,国力得到了巨大提高,开始了与中国争夺朝鲜宗主权的斗争。李鸿章在国力虚弱的情形下,积极主张朝鲜与西方列强签订条约,以此来制约日本对朝鲜的侵略。但在甲午战败后,中国在签订的城下之约中丧失大量的权益,包括对朝鲜的宗主权。

——摘编自李胜臣《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材料二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政府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采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118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外交与近代外交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

6月,麦卡锡主义盛行,美国开始全力扶持蒋介石,禁止美国人同中国大陆发生任何直接接触的政策,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地缘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基础统统让位于“对共产主义的惧怕”。

1969

“尼克松主义”出台,由过去的敌视、孤立、包围中国,改为利用中苏矛盾,缓和中美关系,以便从越南脱身和抗衡苏联。

1978

3月,卡特总统派布热津斯基访华,美中建交谈判走向正轨.910月间,中美建交谈判最终完成。

1983

美对华政策委员会出台“美中关系未来十年报告”,建议指出“美国既不应当把中国视为盟国,也不应当将其视为潜在的敌手。双方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着某些共同的目标,因而有可能进行不同形式的合作。”

1989

6月,国务院发表了年度“人权报告”,谴责中国侵犯人权。并向台湾出售F-16战斗机,使台湾问题又一下浮上水面。

1999

5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战机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事件又使两国关系由晴转阴。1115日,中美两国达成了中国加入世贸的历史性协议,为下降的双边关系又一次起到了稳定作用。

——摘编自何兴强《“中国通”与美国对华政策的发展历程》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划分中美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并说明各阶段的特征和划分依据。(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在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背景下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阵营兄弟党、兄弟国家互动频繁,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很少发生官方联系,意识形态亲疏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标准。中苏两党的关系带动两国关系发展,苏联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援建。除了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外,中国共产党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互动频繁,与非洲国家往来密切。不管是中国周边安全,还是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都得到了实现。新时期国家的主要任务围绕经济建设展开,党际关系服务经济目标。一切对外工作围绕国家利益展开。这一时期,政党外交中意识形态以服务国家利益为目标,二者呈现出正向关系。

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巨大转变中,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回顾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历史,总结其中历史经验教训,对夯实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构建、推进新时期政党外交深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杨胜刚《新中国政党外交维护国家利益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政党外交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政党外交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的启示。
2022-12-10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三)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美国决策者实施扶蒋反共政策。为打破美国的孤立与封锁,中国提出了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方针,确立了新政权的外交大格局。1950年中美先后卷入朝鲜战争,两国对抗的格局就定了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7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1979中美建交


(1)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的不同。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一系列外交成就的背景和意义。
8 . [中苏关系]

材料一1949年到1959年,是中苏关系的亲热期。当时,苏联需要中国作为它在东方的主要屏障以及与美国打交道时的手中一张重要的牌,中国则需要苏联作为自己抵御西方的主要依托以及贷款、经援和军援的主要来源。但在1958年后,接连发生的长波电台”“联合舰队炮打金门等事件,使得中苏之间,特别是毛泽东与赫鲁晓夫之间出现了明显裂痕。1960年到1958年,是中苏关系的冷战时期。中共发表了九评,苏共则公布了国际共运总路线,双方互相口诛笔伐,批判的火力异常猛烈。1969年到1978年,是中苏关系的热战时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双方在边境地区剑拔弩张,1969年还在东段的珍宝岛和西段的铁列克提接连发生了一定规模的武装冲突,中苏间人员往来中断,双边的业务交往也只限于一点贸易和每周各开一个航班和一趋列车。1979年到1989年,是中苏关系的回暖期。此时,苏联开始调整对外政策,逐步缓和对华关系。

——摘编自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材料二19903月,邓小平同志在与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明确表示:不管苏联怎么变化,我们都要同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从容地发展关系,包括政治关系,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苏联“8•19”事件后,中国外交部表示:苏联发生的变化是苏联内部的事务。中国政府的一贯点场是,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我们希望并相信,苏联人民能够克服困难,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保持政治稳定,实现经济发展,建立在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睦邻左好原则基础上的中苏关系不会受到影响,将继续得到发展。这些做法完全不同于20世纪60年代中苏之间的论战和对抗,尽管苏联国内发生了重大变化,双方仍然在随后一段时间里保持了友好交往,并顺利实现了从中苏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依据类似原则,中国也保持和发展了与东欧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摘编自秦亚青《国际体系与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演变的历程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对苏联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及其主要原因。
2022-04-02更新 | 232次组卷 | 3卷引用:查补易混易错05 现代中国-【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中外之间源远流长的朝贡关系和以此为主要内涵的宗藩体制岌岌可危。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同步,朝鲜、琉球、越南遭受日、美、英等国的瓜分和掠夺,并最终与中国中断宗藩关系。1890年,朝鲜王太后去世,清廷最后一次以宗主国身份派遣使臣前往吊祭。1894年,朝鲜最后一次派遣使臣向清廷缴纳岁贡。1895年,依据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中朝宗藩关系宣告解体,也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彻底崩溃。

——摘编自李云泉《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

材料二   19531231日,历尽周折,中印两国就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终于开启。当日下午1点,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会见了印度谈判代表。周恩来对客人们说:“中印两国的谈判在今天——12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我们说过要在1953年开展这一谈判,现在实现了。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天好起来,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是从新中国建立时确立的,它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处的原则。”

——摘自高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一中朝贡体制崩溃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与古代朝贡体制相比,新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其意义。
2022-10-29更新 | 340次组卷 | 5卷引用: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轻松练)-【轻松学历史】2022-2023学年高一纲要上同步课件与课时训练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之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方面是晚清王朝死守“闭关锁国”政策的恶果,另一方面也迫使中国由“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中国外交体制开始了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近代中国逐渐调整、变通、改革传统外交观念,接受、适应与运用西欧国际观的历史变迁过程。在这一转变中,一方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加深,民族危机愈发严重;另一方面,随着“朝贡体系”瓦解,清政府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往逐渐频繁,对外认识也愈发加深,外交观念亦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外交政策更加务实,乃至出现了专职的外交机构,这一切都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摘编自王琦 李翔《晚清中国外交体制变化发展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里,为应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威胁,中国政府及时宣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通过与苏联的结盟和争取广大“中间地带”来维护新中国政权的政治安全,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建交过程中把“一个中国”原则作为基本前提和国际合作的政治基础。1979年以来,中国外交任务转变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此,中国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由之前的侧重政治上的互利变为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维护国际利益的前提和首要任务。为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确定了“大融入”的战略取向,把“入关”和“入世”作为最重要的外交任务之一。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中国外交开始注重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球治理平衡相结合。

——摘编自郭树勇《试论7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外交由“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与1979年以来外交重点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9年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产生的重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