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总特点是“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之后有不断弱化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新中国成立至朝鲜战争结束,严格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结束后,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国际局势的缓和,实行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新中国国内政治氛围的“左”转和中苏关系的破裂,政策转向依靠美、苏之外的“中间地带”。虽然经历了变化,但大体来说,中国的外交政策并没有突破“一边倒”战略,只是在中苏同盟的基础上进行有限调整。

——摘编自陈少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材料二   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逐步调整对外政策,改变了20世纪70年代实施的针对苏联的“一条线”外交战略。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即主张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和促进经济共同繁荣。所有国家一律平等,并努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恢复和发展正常关系,而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决不依附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也决不同它们任何一方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深刻、最成熟的一次。

——摘编自颜永琦《从结盟到不结盟——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背景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当时调整外交政策的意义。
2 .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与世界局势的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月4日下午,十几个学校的学生近3000人齐集天安门,人人手里拿着一面或两面白旗,上面写着“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6月5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厂罢工和商店罢市……6月28日和会对德和约签字,中国代表团拒绝出席此次全体会议,没有在该项和约上签字!

——金冲及《二十世纪史纲》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三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60年代末,中国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几乎不参加任何国际组织。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直到80年代,中国对国际社会只是谨慎和有限的参与。而到9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达600多个。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1)找出材料一中能够反映中国人坚决拒绝屈辱外交的具体史实。
(2)依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一贯坚持的外交方针,指出其出台时国际关系的背景。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国际社会态度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国内外因素。
3 . 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历程,该演进历程反映了
时期关系
50—60年代中苏同盟对抗美日同盟
60—70年代中苏分裂并继续与美日抗衡
70—80年代中美日关系改善,同时抗苏
80—90年代中美日保持相对友好,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
A.四国关系变化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趋势
B.意识形态的分歧主导了亚太地区的局势
C.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
D.美苏争霸左右着亚太地区政治格局走向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7月,苏俄发表了第一次对华宣言,其平等处理与中国关系的态度,受到中国人民的欢迎。苏联在抗日战争的最后时期出兵中国东北,给日本关东军以毁灭性的打击,为中国赢得民族性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解放战争时期,苏联曾反对国民党的战争政策,促进中国的和平统一。从1919年到1945年,苏联经过一系列的动作,使国民党政府最终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地位,这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性和中国政府的尊严。

——摘编自吕斌等《试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苏联与美国对中国国家统一的影响》

材料二   20133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俄罗斯时强调,中俄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依然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俄要更加紧密地加强全方位战略合作。……密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协调配合,坚决维护两国共同的战略安全,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二战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20133月中国经济网报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苏关系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与苏联、俄罗斯的关系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
(3)综上所述,分析影响国家间关系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1-03-18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西四旗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到2020年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有七十五周年。七十五年,大国关系影响着国际格局,国际格局变化又促进大国关系的调整,这也是近代以国际关系变化的总体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第五条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同盟互助友好条约》(1950年)

材料二 双方声明:

——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

——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一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这些领域中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会是互相有利的。

——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缔结该条约的原因。
(2)归纳材料一、二的双方国家在合作目的方面的共同点,并比较其合作方式的不同之处。
6 . “熊猫外交”在中国有上千年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达到顶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武则天、唐玄宗时期,熊猫就作为礼物随着日本的使者跨越重洋。……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熊猫外交”是在1957年,接受这份大礼的是苏联。1957年,平平成为第一只作为国家礼物送出的大熊猫来到苏联,象征着当时中国与苏联老大哥之间的深厚感情。两年后,安安又作为配偶被送到苏联。

——引自新华网

材料二   1956年至1957年,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稀有鸟类饲养场和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分别先后两次致信给北京动物园,希望“以货币或动物交换中国的一对大熊猫”。……对外文化联络局最终的答复是,必须双方互派人员到对方动物园访问和领取交换的动物。如因美国政府阻挠而交换不成,那就算了。这件事最终没有办成。……1972年堪称“熊猫外交年”。熊猫玲玲和兴兴赠送美国,这是1949年以后,熊猫第一次被送到西方国家。

——《熊猫外交简史》

材料三   现在在日本、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泰国、德国、奥地利有熊猫。2017年6月24日,载着大熊猫“梦梦”“娇庆”的专机在万众瞩目下抵达柏林。外界似乎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熊猫大使的足迹足以说明两国关系之冷热。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拥有熊猫,都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变化。

——《熊猫外交简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新中国首次“熊猫外交”对象是苏联。
(2)从材料二“熊猫外交”的历程可见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7 . 在我国五十年代初期和中期,高中以俄语取代英语。1964年,国务院批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1978年英语被列入高考考试科目。这变化主要基于
A.外语教师资源的变化
B.中国教育体制的变革
C.中国外交环境的变化
D.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
8 . 建国后,中国印制了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
B.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C.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方针
D.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9 . 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A.不再坚持对苏联的友好政策B.改变了美国对华敌视态度
C.意在推动亚非社会主义革命D.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
10 . 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A.不再坚持对苏联的友好政策
B.改变了美国对华敌视态度
C.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
D.意在推动亚非社会主义革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