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55年4月,万隆会议与会国提出了尊重一切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一切国家平等,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等内容;1970年,第三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强调各国应充分行使国家主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应平等地独立自主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应有的作用。这说明二战后
A.发展中国家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B.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显现
C.美苏两极格局的主导地位已被动摇
D.第三世界左右国际政治格局
2022-05-31更新 | 1181次组卷 | 14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押题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采取的外交方针,概括为三句话:“另起炉灶”“一边倒”“打屋子再请客”。


(1)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形势,分析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材料二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的”,“是来求同而不是不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


(2)亚非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异”和“同”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增强。多极化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主要成就。
2022-02-0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亚非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两次成功的多边外交实践。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为多边外交的指导原则,以亚非拉国家为立足点,超越了意识形态,在多边外交中扮演了务实协调者的角色,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积极参与的两次多边外交
A.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B.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C.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的霸权行为D.推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4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前,处于欧洲殖民体系下的非洲只有3个独立的国家: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和埃及。战后经过民族独立运动的洗礼,世界的政治版图发生了巨大变化,以非洲为例:195119586个国家独立,1960196832个;197319728个;198019891个。

战后新独立的国家纷纷参加联合国,使得这一国际组织在成员结构和发挥作用方面都有所变化。这突出表现在联合国的成员构成上:1945年联合国诞生时的成员国总数是51个,大多数是欧美国家,且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起着主导作用。到2011年,联合国的成员已经增加到193个,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战后独立的国家,以这些国家为主体形成的“第三世界”逐渐开始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成为了战后国际事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丧失,宗主国与其原殖民地的关系也由直接的政治.军事控制与被控制逐步变为相对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与联系。尽管原宗主国与新独立的国家之间仍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但各国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因为殖民体系的终结而断裂,反而总体上具有了更深层和更广泛的延续,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也由此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此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利于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分析殖民体系瓦解带来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性事件?
2022-07-22更新 | 106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中国一直进行妖魔化宣传。朝鲜战争结束后,很多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存在疑虑甚至恐惧,认为中国是一个进攻性很强的好战国家。1955年,中国取得国家形象塑造的重大进展。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外交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B.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的布局
C.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支持
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一位旅居西德的华人回忆,很多年来,每天一早出门,都会看到门前堆着许多垃圾。但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他家门口变得不再有垃圾,社区警察对他的态度也变得亲切起来;一些生活在南非的华人也表示,当地人对中国人的态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显著变化。这些事例折射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
A.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B.发达国家治安的改善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D.中非政治合作的深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