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3 道试题
18-19高三上·全国·期末

1 .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建设对进一步改革开放,21世纪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汉代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第一时代……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各种族群、集团、部落、宗教、文化等形成了嵌入式互动格局。……正是这种嵌入式互动才使得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得以形成,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1405年开始,朱棣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时代的开端。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通过三角贸易,欧洲人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的白银和黄金,用来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再运回欧洲。

—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材料二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借外访机会,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面对新一轮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快向东南亚、中亚、南亚开放而提出的,是中国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相对接的重大战略构想。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兴起的背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现实意义。综合所学知识,“一带一路”给咱普通百姓带来什么好处?

2018-01-05更新 | 122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30题系列 高三年级历史 大题好拿分【基础版】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几乎每一位西方作家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年)⑤清醒阶段(1944~1949年)⑥敌对阶段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四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篇》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的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材料五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国内发生的变化令人惊奇。中国已经获得尊重,地位日益提高,其在地区及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无疑将进一步增强。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西方人对“中国形象”分别作了怎样的描述?

(2)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美国对中国形成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总体看法的主要政治背景。

(3)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

(4)材料五反映了新时期怎样的“中国形象”?结合新时期中国开展的重大外交活动加以说明。

3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1896年8月2日《伦敦新闻图片报》插图:李鸿章抵达英国

材料二李鸿章这次公费出差环球旅行,带着两个最主要的任务,其一是“结强援”,就是俄国。……李鸿章借祝贺沙皇加冕,与俄国商谈结盟抗日。结果被俄国人狠狠敲了一笔,《中俄密约》让俄国人可以在东北修筑铁路,并取得诸多特权,实际上控制了中国东北。李鸿章的另一个任务,是要游说各国“照镑加税”。……清政府希望李鸿章让洋人同意加税到百分之十。但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在英美,李鸿章都没能做到——这本身就不是单纯靠外交手段可以完成的

——李夏恩?《?新京报书评周刊》2015年10月23日

材料三在这次访问中,李鸿章向英人保证,一定会在中国大力引进铁路……慈禧太后:“洋人和你都谈了些什么?”李鸿章:“老佛爷,洋人要来给我们修铁路。”

在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中国有望与英国签订承建英国高铁二号线工程的巨额订单的消息传来时,网上很快出现了这个戏拟的笑话作为回应:(英国)女王:“你们都谈了些什么?”首相(卡梅伦):“老佛爷,洋人要来给我们修铁路。”

现在,中国不仅早已接受了西方来的铁路,甚至还将比原始铁路更为高级的高铁卖给一个世纪前曾将铁路推销给中国的英国。情势似乎完全反转过来。

——李夏恩《新京报书评周刊》2015年10月23日

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李鸿章出访的历史背景。并根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出访的实际效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结强援”对19世纪末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这本身就不是单纯靠外交手段可以完成的”?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是哪些因素促使中英“情势似乎完全反转过来”?

2017-07-12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继的苏联领导人马上终止了斯大林对西方的进攻性政策,并劝告中国尝试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中共中央接过莫斯科提出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周恩来将其具体化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迅速增多,中国代表开始出现在各种亚非国家会议上,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开始被冲破。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与基辛格的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了这样一种设想,毛泽东说:过去中美两国是敌人,现在是朋友,而苏联对欧亚两洲的威胁现在不仅存在,并且还在增长,今天我们应当搞一条横线,从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到土耳其和欧洲,这样“可以共同对付一个混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材料三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但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

——《邓小平文选》《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12月24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何意义?

(2)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由敌人变成朋友的标志性历史事件。

(3)依据材料三,分析指出邓小平提出这一外交方针的出发点是什么?任举一例说明其外交实践。

2017-09-01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在国际斗争中,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坚持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在建国后的三四年中,我国同苏联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签订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及其他各种专项协定和议定书等,共达110多种,而与其他国家订立的各种协定,总共才二三十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活动的对象中,既包括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既有欧美国家,又有亚非国家;既有大国,又有小国;既有中国的周边国家,又有与中国远隔重洋的国家。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的特点》


根据材料,指出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外交方针的发展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实施背景方面予以简要说明。(说明:只答一种变化趋势即可。要求史实准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流行语,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下面是《流行词语:看中国(1978-2008)》选出的改革开放背景下,1979年的一组流行词语。

流行语词语介绍
1.哥德巴赫猜想一篇介绍陈景润事迹报告文学
2.科学的春天一次大会诗意的别称,也是大会上一篇热情洋溢的讲话稿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篇文章的题目,一场思想革命的前奏曲
4.拨乱反正成语,“拨乱世,反诸正”。意指整顿混乱,使之回复正常
5.平反纠正历史错误或政治结论的行为
6.恢复高考特指结束“文革”十年动乱,恢复高等教育入学考试
7.伤痕文学一种文学思潮。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也称“伤痕小说”。
8.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的纪念碑,改革开放的转折点
9.小岗村地名,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村庄
10.望乡一部日本老影片

结合材料并所学中国史的知识,围绕“改革与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继的苏联领导人马上终止了斯大林对西方的进攻性政策,并开始劝告,尝试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中共中央接过莫斯科提出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周恩来将其具体化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迅速增多,中国代表开始出现在各种亚非国家会议上,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开始被冲破。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何意义?

材料二: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与基辛格的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了这样一种设想,毛泽东说:过去中美两国是敌人,现在是朋友,而苏联对欧亚两洲的威胁现在不仅存在,并且还在增长。今天我们应当搞一条横线,从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到土耳其和欧洲,这样“可以共同对付一个混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由敌人变成朋友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说明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新思路?

材料三: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但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

——《邓小平文选》《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12月24日)

(3)依据材料三,分析指出邓小平提出这一外交方针的出发点是什么?任举一例说明其外交实践。

2017-03-08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8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一个拥有非武装与武装的舰船的国家,让其船只离开本土,远航于他乡,不久就会感觉到船只依赖于和平贸易、避难场所和供给的观点是有必要的。在今天,虽然陌生但不失友好的港口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只要世界和平得以延续,它们所获得的保护就是足够的。然而,事情并非永远如此,和平也不会长久存在。
——马汉《海权论》(1890-190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权理论产生的背景。
材料二 海权论的引入对晚清海防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03年,梁启超发表了《论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一文。他说:“今日之世界,生计竞争之世界也。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者。而商务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故。欲伸国力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此自昔所已然。而今日其尤亟者也。故太平洋海权问题,实为二十世纪第一大问题。今后百年间惊天动地之剧战,今始开幕。交绥其优胜劣败之结局,未知若何。观其起点,亦发人深省之一要端也。……海军者,所以保护旅外之国民,保护殖民地保护商业保护商船也。
——摘编自周益锋《海权论的传入和晚清的海权思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防工业体系快速建成,海防从“岸上防御”、“近岸防御”进而发展到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近海防御”,海防的核心任务仍是保卫领海区域和防止外部势力从海上的军事入侵……中国工业布局是“内向型”,以自给自足为目标,在资金、技术提升、产品和市场等方面不依赖外部世界,所以,虽然进入了工业化阶段,但工业布局的思维仍然是传统农业社会型的小农思维,从小而全发展到大而全,因此,防止来自海上的军事入侵对这种“内向型经济结构”的破坏是海洋安全的核心所在。
——倪乐雄《中国海权战略的困境》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一、二对西方海权的认识,并予以评析。
2016-12-12更新 | 5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下期期末文综历史试卷
10 . 2015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启程访美。有关专家评论习近平此次访美的意义不亚于36年前邓小平的访美。以下有关邓小平访美的历史背景的描述最为贴切是
A.美苏两极格局面临崩溃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D.中国“复关”谈判取得成功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