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材料四   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多场多边会议,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简史》


(1)材料一中图1和图2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时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个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
(3)材料三中图3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4)根据材料四,谈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何现实意义?
2 . 近代以来,中国外交与世界变局相互激荡;当前,世界又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材料一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为起点,清王朝遇到了来自西方列强和西方化的日本几个回合的强烈冲击,并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不仅仅丧失了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清王朝也最终成了“洋人的朝廷”。

材料二 顾维钧(顾维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的滔滔雄辩,在巴黎和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然而,中国的命运又岂是一个外交官的雄辩所能改变得了的?五强控制的和会最终决定由日本获取德国在山东享有的权益。

材料三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力,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我们应该以我们共信的原则给世界建立一个范例,证明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材料四   “中国同任何国家没有结盟的关系,完全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1984年)

材料五 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下,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发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声音。中国致力于亚投行的快速扩员、“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扩大,充分说明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哪一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丧失“主权的独立与完整”?造成清王朝在外交上不断丧权辱国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主要诉求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所引发的“爱国群众运动”,以及中国外交代表团的最终决定。
(3)结合材料三指出:这里的“原则”指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些原则有何重大意义?
(4)材料四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新特点是什么?
(5)据材料五,指出中国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所提出的国际关系新理念,以及相应的外交作为。
2022-02-17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

总方针外交原则时期外交成就影响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年代 1954年倡导以▲ ① 作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1954—1956年,与亚非欧7国建交,与英、荷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进展
50年代末60年代初支援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建交高潮。赢得友谊信任,提高国际地位
1964年, ▲ ②实现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70年代1970年,与西方5国建交,中英、中荷关系升格为大使级
▲④
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中美关系 ▲③ ,中日建交
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材料二   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大。现在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并不小,但是,如果我们的物质基础、物质力量强大起来,起的作用就会更大。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


(1)根据所学知识,将表格中的空缺填写完整。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方向。结合书本知识,简述进入21世纪至中共十八大召开之前,我国外交活动的主要成就。
2021-11-19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S9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洋外交初期亦有其力争主权和反对列强干涉内政的篇章,不可全盘否定。北洋初期外交不是简单的排外与制夷思想,而是积极地妥协思想和对外依赖思想的结合。北洋政府初期外交多集中于满蒙藏地区中外利益冲突上……一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力图抓住时机争取独立、自由和平等、自主的国际地位。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北洋外交尽管没有获得完全成功,但争回了部分主权。“九国公约”的成立、“蓝辛一石井协定”的取消及英日同盟被拆散,均有利于中国。这些斗争的成果可以充分表明北洋外交思想及实践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北洋政府在民意推动下,主动争取失去的国家权利,也说明依赖主义的外交思想已开始向国际平等主义外交思想转变。

——魏延秋《北洋军阀政府前期的“维持外交”》

材料二   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需要超越事务层面来思考和构建未来的国际社会。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不仅需要中国拿出更多的物资贡献,还需要提出有价值的思想和学说,要发挥大国的“引领和塑造”作用,则要求中国的外交不但是“中国本位”,还要是“世界本位”。只有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与和谐世界的理念形成真正有意义的价值关联

——崔立如《国际格局转变与中国外交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军阀时期外交的主要特点,说明当时政府能够取得一定外交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外交政策,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外交成果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国际秩序观具有双重特点,既有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际秩序的认同,又有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秩序的否定。在此基础上新中国逐步表达出自己的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秩序观。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从主要遵从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秩序,到批判该秩序。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实际上是倡导一种新的国际秩序观。1978年后,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也因中心任务的改变而发生很大变化。对西方的国际秩序观不再全盘否定,而是部分接受。同时。中国提出了改变现行国际秩序并努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作了许多积极努力,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20057月,中国和俄罗斯发表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两国联合声明提出了新的国际秩序的具体原则。标志着中国国际秩序观内容的重要拓展。

——摘编自叶自成、蒋立群《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表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国际秩序观变迁的主要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生活在真空中,所以国际环境的变化与每个国家的发展,特别是对外关系息息相关。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的70年间,中国外交与国际环境的互动是双向的,中国外交既受制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同时中国外交本身也推动了国际环境的变化。

——摘编自王健、顾炜《新中国外交70年的国际环境变化:分期、演变和动力》

材料二   1982年,邓小平在致十二大开幕词时指出:“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198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也决不同它们任何一方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

——摘编自凌胜利《中国为什么不结盟?》


(1)结合改革开放前的两则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的观点。(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来中国实行的具体外交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怎样才能使中国劳动人民从穷困、痛苦和被侮辱的生活中解放出来,并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使他们能够过富裕的和有文化的生活呢?这就必须做好两件最基本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推翻反动派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这件事已基本完成……第二件事,就是利用已建立并且巩固起来的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主要的工具……发展人民的生产及其他经济事业。

——1950年刘少奇《国家的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材料二   八十年代无论对于国际国内,都是十分重要的年代,我们要做的主要是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全世界都估计到,八十年代是个危险的年代,开端就不好,发生了阿富汗事件,还有伊朗问题,更不用说早一点的越南问题、中东问题。这样的问题以后还会很多。总之,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始终是作为一项严重的任务摆到我们国家和全国人民的日程上面就是了;第二件事,是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第三件事,要加紧经济建设……

——1980年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完成“两件最基本事情”所做的内政方面的努力。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邓小平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理论突破,分析这一突破对改革开放初期祖国统一和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2021-08-26更新 | 339次组卷 | 7卷引用:2021届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高三5月选考科目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与西欧实际上处于冷战状态。那时,中国仅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和瑞士建立了外交关系。英国虽于1950年初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直到1954年才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欧共体的成立,中国开始与西欧国家尝试接触。1964年中国与法国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建立,使中国与西欧关系取得了重大突破。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欧关系揭开了历史新篇章。许多西欧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中欧关系进入历史新阶段。

——摘编自张林初《中欧关系七十年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来,中欧关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中欧建立了全方位的合作伙伴关系,具有很多互利共赢的合作面。在处理与欧洲关系中中国越来越自信,中欧关系也越来越平等和成熟。改革开放之初欧洲确实方方面面都比我们要发达和先进,而现在中国在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并不都亚于欧洲。尤其是在电子化、网络化和数据化方面,中国也乘上了新一轮发展的直通车。

——据石晶《从两大阵营到全方位的合作伙伴中欧关系的历史演变与治理之道》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欧关系的演变,并指出这一时期影响中欧关系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以来中欧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欧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在友好平等的基础 上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规定:“一旦缔 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摘自《国际条约集》

材料二   1957年11月的莫斯科会议期间.毛泽东的言谈举止充分反映出一个客观事实——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中共已经可以同苏平起平坐了。但也就在这时,双方的分歧开始露出苗头。真正反映出中苏在对外对内政策上出现重大分歧,并引起尖锐对立的,是后来发生的两件事:1958年中共领导人在未通知苏共领导人的情况下炮轰金门,惹恼了正在积极推动冷战缓和战略的赫鲁晓夫,因为中共的做法无疑是在唱对台戏;另一件事就是中苏两党虽然都要求改革斯大林式的发展模式,但苏共领导人并不支持中共以建立人民公社来实现跃进的做法。

——摘自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

材料三   2001年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了《中俄睦邻友 好合作条约》。这是中俄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的大事,兹达成协议如下:

第五条,俄方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 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俄方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

第六条,缔约双方满意地指出,相互没有领土要求,决心 并积极致力于将两国边界建设成永久和平、世代友好的 边界。……

第十八条,缔约双方将根据各自承担的国际义务及本国 法律在促进实现人权和基本自由方面进行合作……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中苏关 系怎样?这种关系对中国有何影响?
(2)20世纪50年代末之后中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根据材料二概括变化的主要原因。
(3)21世纪以来中俄关系又有何新的发展?其出发点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归纳,新世纪在中俄关系的改善过程中,俄罗斯在哪些方面体现出其诚意?
2021-08-21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在维系中国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阴阳和顺、刚柔相济,被视为至真的宇宙规律。人伦和谐,天人协调,被视为至善的社会关系。“和”的精神,是承认、尊重、圆融。“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以合作求共赢,和睦相处,共生共长。“和”的思想,既是理想境界,又是处理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和”的基础与核心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在承认多元性、多样性及矛盾性的前提下,找出统一性和共同点,找出事物之间和谐有益的相互关系,进而求同存异,争取实现问题的解决。“和而不同”思想,是贯穿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思想脉络,成为中国外交理论的重要源泉和宝贵财富。

——摘编自李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理论建设》

材料二 在欧洲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欧盟各国在经济、政治上逐步趋同。欧盟委员会也一直把制定统一的欧盟文化政策视作欧洲一体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的文化政策可以在欧盟范围内为各成员国构建一种统一的文化身份,有助于推进欧洲一体化这一终极目标。从这个意义而言,欧盟的文化政策是欧盟经济、政治战略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但在欧盟制定文化政策的同时,由于各国历史文化的不同发展轨迹,造就了欧盟各成员国的文化特点,如何保护文化多样性一直是欧盟的重要议题。欧盟历来强调尊重各成员国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并致力于保护这种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欧盟宪法条约》的重要内容,如其中第22条的重点就是尊重文化、宗教和语言的多样性。

——摘编自曹德明《欧盟文化政策的核心:多样性中的统一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文化贵“和”的意义,及“和而不同”思想在现代中国外交战略上的体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