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外交活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1 道试题
1 . 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改过去只对外援助的做法,开始接受外来援助,来自世界银行、日本政府、西欧多边和双边的援助大量流入中国。据统计,六五计划期间,中国就得到了30-4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国内经济困难无力对外援助B.外交开始突破意识形态影响
C.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破产D.务实理性外交利于国内发展
2 . 在中外交往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不同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罗斯福说:“对于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有效地联合作战;第二是承认和树立中国作为主要大国,在战时和战后与西方三大盟国俄、英、美并驾齐驱。”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二   196011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物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的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材料四   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现代中国让西方人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社会主义中国经济会突飞猛进?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姚明这样像NBA球员一样好的明星?中国会不会把全球的石油用光?……这当中有好奇、羡慕,也夹杂着猜疑与不安,中国的形象正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丰富,西方人再也无法用非好即坏的标尺或简单的符号来看待中国了。

——摘编自《历史上西方看中国:从天堂到丑陋不堪》


(1)材料一中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相应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分析让西方看中国的眼光变得复杂、多元、丰富的因素。请针对如何消除西方对中国的猜疑与不安提出合理的建议。
2021-08-25更新 | 23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2022学年新高三历史开学考试试题(统编版)-卷02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在友好平等的基础 上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规定:“一旦缔 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摘自《国际条约集》

材料二   1957年11月的莫斯科会议期间.毛泽东的言谈举止充分反映出一个客观事实——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中共已经可以同苏平起平坐了。但也就在这时,双方的分歧开始露出苗头。真正反映出中苏在对外对内政策上出现重大分歧,并引起尖锐对立的,是后来发生的两件事:1958年中共领导人在未通知苏共领导人的情况下炮轰金门,惹恼了正在积极推动冷战缓和战略的赫鲁晓夫,因为中共的做法无疑是在唱对台戏;另一件事就是中苏两党虽然都要求改革斯大林式的发展模式,但苏共领导人并不支持中共以建立人民公社来实现跃进的做法。

——摘自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

材料三   2001年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了《中俄睦邻友 好合作条约》。这是中俄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的大事,兹达成协议如下:

第五条,俄方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 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俄方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

第六条,缔约双方满意地指出,相互没有领土要求,决心 并积极致力于将两国边界建设成永久和平、世代友好的 边界。……

第十八条,缔约双方将根据各自承担的国际义务及本国 法律在促进实现人权和基本自由方面进行合作……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中苏关 系怎样?这种关系对中国有何影响?
(2)20世纪50年代末之后中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根据材料二概括变化的主要原因。
(3)21世纪以来中俄关系又有何新的发展?其出发点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归纳,新世纪在中俄关系的改善过程中,俄罗斯在哪些方面体现出其诚意?
2021-08-21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4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曾倾尽全力来帮助社会主义阵营的待援国家及其他新兴民族国家,对外援助多是“无偿”性质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对外援助以经济技术援助为主要形式,充分考虑与国内经济发展的互补性。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国援助多是“无偿”性质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对外援助以经济技术授助为主要形式,充分考虑与国内经济发展的互补性。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国
A.对“一边倒”外交方针进行了反思B.外交致策发生根本性改变
C.对外援助旨在推动国内经济发展D.对外援助日益务实和灵活
2022-01-08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1990年4月,当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干涉中国内政时,邓小平说,这让他联想到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这反映出
A.中国面临着与百年前类似的局势B.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邓小平高度重视历史的重要作用D.中国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的调整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19717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未来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有三点值得一提。……第二点与第一点不同但有关联,那就是中国更愿意与它的邻国——哪怕是对它怀有疑虑的邻国保持和平关系。……中国在当前(和将来)的国际体系中作为真正独立的角色的重要性,由于它在处理与其他大国的关系时所表现出的“风格”而大大增强了。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材料一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3)结合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活动和成就,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2021-07-0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暴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益多安。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则,不变更其条件……

(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四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五   20世纪70年代末,一位拉丁美洲国家的代表抱怨说:“对中国来说,要不是人权或制裁……它从不参与起草联合国决议。……如有可能,他们会把制定决议的担子扔给别人,然后自己表示接受即可。他们从不在与己无关的重要问题上浪费任何时间。”

——伊丽莎白·埃克诺米、米歇尔·奥克森伯格主编《中国参与世界》

材料六   中国积极加强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一方面反映了中国政府希望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的外交政策,另一方面表明人民解放军希望通过在世界各地参与维和行动而提高军队进行国际行动的经验,增强其快速反应能力和指挥系统的功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原因。
(3)指出材料四“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
(4)1971年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根据材料五、六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态度变化。
(5)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的原因有哪些?
2021-06-3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0-201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新时期中国政府基于周边安全的严峻性、复杂性、多样性的形势与自身安全理念的不断变化提出了“亚洲新安全观”,倡导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为基本内容的安全理念,主张在亚洲周边地区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对这一表述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
B.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C.中国作为全球发展的决定者,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
D.中国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亚洲地区国际秩序的主导者
2021-06-27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嘉湖金四市教研联盟2021年6月高一学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酷爱走动,全国各地都喜欢去看看,但却不喜欢出国。他一生只出过两次国,都是去苏联。第一次是在1949年12月,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开始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贺电就发到了中南海。两个月后,新中国主席毛泽东决定亲赴莫斯科访问。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签订新约;寻求苏联经济和技术援助;同时祝贺斯大林七十寿辰。此次出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出访。第二次是在1957年11月,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出访莫斯科,主要是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大会,简称莫斯科会议。因为在赫鲁晓夫主持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谴责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泄露之后,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引起了思想混乱,所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互相交换意见,认为有必要召开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统一思想。这两次出访的目的地虽然相同,但出访过程、所受待遇却截然不同。

材料二   中国日报网2016年1月26日电:新年伊始,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沙特、埃及、伊朗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展开今年首场外交活动。习主席5天之内到访4个城市,同3国领导人和3个区域组织负责人深入会谈交流,共签署52项合作文件。世界媒体纷纷对习主席的中东之行“点赞”。彭博社报道称,“在世界最动荡地区之一的中东,习近平完成了一次旨在提振中国在该地区外交影响力的行程。”美国基督教箴言报报道称,“习近平中东之行对成就中国的全球经济、政治目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时的国内外环境。概括说明这次出访活动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习近平的出访与毛泽东出访时相比国际国内局势的显著变化是什么?
10 . 据统计,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境外24家主流媒体共发表有关峰会的新闻报道1112篇,其中涉华报道377篇,约占总报道量的三分之一。从报道倾向上来看,外媒一改以往在重大活动报道中对我国攻击和施压的做法,表现出较为均衡的报道手法。这一变化是因为
A.外媒看待中国的立场改变B.中西意识形态的差异弱化
C.中国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D.中国是杭州峰会的主办方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