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简表

时间世界政治
19461955美苏“冷战”;朝鲜战争;日内瓦会议召开;印度支那实现停火;万隆会议召开
19561966美苏争霸,双方互有攻守;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不结盟运动兴起;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持续高涨
19661979美苏争霸,苏攻美守;中苏冲突;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石油危机;苏联入侵阿富汗
19802000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苏东剧变;欧盟成立,欧元问世;第三世界发展迅速

——摘编自彭树智主编《世界史·当代卷》


从上表中任意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阶段,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知识对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 . 材料   19451946年的饥荒笼罩着日本,许多美国官员并未参与粮食救济。但在日本民众持续不断的请求、抗议以及美国人日益害怕日本民众的抢粮暴动和共产主义扩大影响时,美国官员为稳固其统治才改变政策,出手相助。

经过美国占领当局和日本政府的共同努力,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的农业生产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粮食供应状况有了初步的好转。但是,美国的粮食巨头和跨国粮商却出现了农业生产过剩状况,于是,美国一方面趁日本国内麦类自给体系尚未形成就对其渗透和破坏,另一方面策划让日本人更多地进食面食。因此,日本经济复苏所付出的代价是牺牲日本农业,向美国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

美国通过各种显性和隐性渗透的途径打开日本的农产品市场,侵蚀日本的粮食主权,从而强化日本对美国粮食的依赖。从国际层面来看,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援助是美日共同防御和相互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目标是实现对日本的牢牢控制,强化美国在亚大地区的霸权。

——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初期美国对日粮食战略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粮食战略产生的影响。
2022-01-12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舒城中学2022届高三仿真模拟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冷战”的起源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课题...中国学者对“冷战”的起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冷战”是美苏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决策机构和决策人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刘金质《关于冷战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西方“冷战”两极格局之下,世界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它孕育了一个多极化的发展方向。

材料三   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


(1)“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极格局下崛起的主要新兴力量。它们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对世界秩序产生的积极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二战中唯一未遭战火破坏的交战国﹣﹣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国力得到空前加强。1939~1944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近两倍。二战后初期,美国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2以上,出口贸易占1/3,黄金储备占3/4,美国资本输出占世界第一位,且美国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一度垄断了原子弹……与二战前1937年相比,二战后初期的整个西欧工业产量仅为其70%,农业产量为其63%,而且仅存的工业又大多被纳入战争轨道,要顺利实现“军转民”需要大量资金和设备。在政治上,西欧各国也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各国国内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惶惶,对现有政权越来越失去信心。正是基于美国与西欧当时的现状,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于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宣布了美国“援助欧洲”的计划,即有名的马歇尔计划。

——摘编自傅华丽《剖析二战后初期美国对西欧的政策》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欧洲的安全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美欧联盟的政治基础严重动摇,双方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凸显,于是美欧关系的调整势在必行。1991年5月19日,德国总理科尔在访问美国时表示:统一的德国将把发展与美国的关系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希望美国消除对德国的疑虑。1992年,当乌拉圭回合谈判和欧盟农产品补贴陷入僵局时,科尔从中斡旋,促成妥协,同时科尔呼吁美国停止削减在欧洲的驻军,英国也做出了行动。199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美国,英国女王在国会发表讲演,强调英美之间传统的纽带关系。

——摘编自张文杰《冷战后欧美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及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后欧美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近现代以来的世界发展进程中,西方国家一直掌握着全球治理的主导权,包括联合国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政治、经济组织以及战后世界金融体系,都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的。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日趋增多,但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从某种意义上,合作可以被看作是进行全球治理的一种最基本方式,没有合作几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治理,一部全球治理发展史就是一部合作进化史。尤其是近现代社会中普遍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合作,更是人类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一个巨大成就。

——摘编自颜旭《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合理》;于沛《从大历史观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0-05-30更新 | 994次组卷 | 28卷引用:安徽省合肥七中、肥西农兴中学、合肥三十二中、合肥五中2020届高三冲刺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发表演说,宣布美国应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政党的经济状态,“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最后,他呼吁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定一项欧洲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愿用其过剩物资给予友好的协助。演说发表后,马歇尔计划”立刻就在美国和世界各国的报纸和广播中变成了通用的名词。7月12日,英、法、奥、比、意、葡等16国在巴黎召开经济会议,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后改为欧洲经济合作组织。

——摘编自刘绪贻主编《战后美国史:1945-2000

材料二   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六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讨论苏联、东欧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问题,并正式签署和发表了公报,力图建立一个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抗衡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7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歇尔计划发表的背景及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抵制马歇尔计划的举措,并分析该举措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联

美国

斯大林的“安全带”政策阶段(1945年至1955年)

杜鲁门政府对苏联遏制阶段(1945年9月至1960年)

赫鲁晓夫制定出同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政策阶段(1955年至1964年)

肯尼迪对苏联推行和平战略政策阶段(1960年至1969年)

勃列日涅夫对美由“缓和”政策阶段进入正式执行积极进攻战略(20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70年代末)

尼克松政府的“联系论”均势外交阶段(20世纪70年代)

戈尔巴乔夫积极调整与美国关系的缓解阶段(1985年至1991年)

里根实施“星球大战”计划阶段(20世纪80年代)

苏联解体后俄美关系回暖政策阶段(1991年至今)

两极格局解体后美俄政策回暖阶段(1991年至今)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在西欧出现的一体化运动蓬勃发展。鉴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在欧洲以及极端民族主义和战争复仇主义的危险依然存在,美国政府以“杜鲁门主义”的发表为标志,主动插手欧洲的战后重建,支持欧洲一体化。美国希望西欧国家能按照美国模式——联邦制进行欧洲一体化,建立“欧洲合众国”,实现自立、自助和共同发展,成为美国全球安全战略的支撑点,减轻其负担。

——摘编自张福财《关于战后美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问题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材料三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美国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世界格局所呈现的特点及其影响。
(3)根据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的贡献。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冷战”这场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的起源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如果维护和追求本国的国家利益是美苏对外政策最根本的依据和动因的话,那么美苏传统文化的迥异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则不仅为美、苏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支撑,而且充当冷战的宣传工具。此外,美苏领导人认识的差异,也是促成冷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马建元《冷战爆发原因剖析》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两极格局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对抗,其中当然也含有美苏争霸的成分。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为第三世界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由于苏联推行大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从而在社会主义阵营中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开始衰退;随着经济力量的壮大,在政治上,西欧、日本出现独立自主的倾向,从而导致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正式结束。

——摘编自百度文库《世界政治格局》


(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苏冷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后40多年里,世界基本处于两极格局控制之下,期间虽不乏打破这一格局的尝试,但总体来说,直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前,这一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二战后,国际社会的组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登上世界舞台的滞后性以及冷战造成的东西方画地为牢的局面,国际间正常交往受到极大阻碍,国际组织的作用受到限制。第三世界的国家强烈要求改变建立在不合理分工基础上的旧的战后国际秩序,因而世界各国在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这一现实中,推动着战后的国际秩序在曲折中发展。

——摘编自纪胜利《试论二战后国际秩序发展的多变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0-12-09更新 | 200次组卷 | 8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