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德国分裂和朝鲜战争的爆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如图是1991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获奖作品《摧毁柏林墙》,照片中一位年青人正在用锤头和凿子拆毁柏林墙。该作品
A.表明欧洲地区的军事对抗已经消除B.标志者美苏两极格局正式瓦解
C.展现了民众渴望结束对抗的迫切感望D.反映了青年一代的沮丧和颓废
2022-03-17更新 | 405次组卷 | 10卷引用: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名题荟萃)-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2 . 下图所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医疗队为朝鲜妇女儿童打防疫针的照片。该照片见证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志愿军战士的这些行动
A.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B.粉碎了美军的不败神话
C.展现了良好的国际形象D.配合了国内的解放战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如果世界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晨静之乡”的冲突可能会是严重的,也许会是激烈的,但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可是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朝鲜将成为美国和苏联之间力量竞赛中的一名小卒,而双方的目的则跟朝鲜半岛毫无关系,朝鲜人本身也已沦为牺牲品。

——[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材料二   从8月7日到昨天这两个月,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已侵入我国12次。最近不仅在鸭绿江边,而且已飞到宽甸来示威、侦察、扫射和轰炸。如果美帝打到鸭绿江边,我们怎么能安定生产?美帝国主义在东方实行迈克阿瑟的政策,利用日本的基地,继承日本军国主义的衣钵,沿袭着甲午战争以来的历史,走吞并中国必先占领东北,占领东北必先占领朝鲜的老路。不过日本帝国主义是用四十多年的时间逐步进行的,而美帝国主义则要在四五年内来完成。

——摘编自周恩来《抗美援朝,保卫和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朝鲜半岛发生分裂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民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
2022-02-11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纲要上同步及单元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德国是美、苏冷战时期的欧洲主阵地,柏林墙的建立与倒塌,是德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缩影。

二战后德国版图吏迁示意图




(1)二战后的德国版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柏林墙的建立与倒塌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
2021-12-08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地图册-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69~1979年两德间的电话线路由34条增至1061条,全年通话次数由50万次上升到2060万次,信件和包裹数量数以亿计。这
A.增强了德意志民族认同感B.表明了美国无力控制欧洲
C.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建立D.反映了美苏冷战局势缓和
6 . 英国首相艾德礼曾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描述道:“虽然希腊事件和苏联在捷克斯洛伐克发动的政变在很大程度上擦亮了美国国会的眼睛,但直到建立了对柏林的空中补给线,美国公众的头脑才真正清醒过来,开始面对生活的现实。”艾德礼所指的“开始面对生活的现实”源于
A.美国国内经济状况的恶化B.第一次柏林危机
C.美苏“冷战”的开始D.古巴导弹危机
2021-05-08更新 | 423次组卷 | 6卷引用:高频考点65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第三辑)(全国通用)
7 . 1949年,德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德国。如表是西德和东德交流情况的部分统计:据此可知,该时期
1970年1988年
“德国内部贸易额”(西德马克)46亿141亿
东德赴西德的访问人次105万674亿
西德赴东德的访问人次125万555万
两德间电话通话次数70万4000万

A.西德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东德B.两德交流方式单一,缺乏突破
C.双边交流促进了国家统一进程D.两德掌握了双边关系发展自主权
8 . 彭德怀曾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A.使冷战扩展到亚洲B.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C.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D.造就了国内的稳定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冷战的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冷战的起源:大国对抗》《冷战1947-1991: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冷战年代的危机和冲突》《长和平:冷战史考察》《冷战启示录)、《冷战的历史遗产》等。这些书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作者对冷战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冷战的某一个角度或多个角度,自拟一个书名或直接采用材料中已有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临近结束时,这种由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战后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因内部不和而分裂了,两三年内便为时常像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取代。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苏两国由盟友走向对峙的标志。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其中原因是什么。
(2)美苏两国“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3)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