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德国分裂和朝鲜战争的爆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5年5月9日,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成为美国和北约对抗苏联的前哨基地和桥头堡,同年6月7日,苏联驻巴黎大使馆一等秘书科斯泰列夫将苏联政府的一份照会送交到联邦德国驻巴黎大使馆,照会表示,苏联愿意邀请阿登纳总理访问莫斯科,“以便就建立苏联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和贸易关系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进行会谈”。对于联邦德国来说,苏联的外交照会预示着它可以有机会向莫斯科清楚地阐明外交政策。一方面,阿登纳“觉得高兴’;另一方面,他也清醒地认识到,苏联“要使联邦共和国摆脱同西方国家的紧密联系的企图是昭然若揭的”9月8日,以阿登纳为首的联邦德国政府代表团成员飞抵莫莫斯科;9日,双方开始建交谈判。关于当时会谈时的气氛,格雷韦回忆说:“双方都满怀希望,但是心情又极为紧张,就像两支敌对军队的将领,在多次战役中戎马对峙,现在却要第一次谈判停战而又未卜结局。”9月23~24日,联邦德国联邦议院与苏联最高苏雄埃生席团先后批准两国政府正式建交建议。

——摘编自李华(1955年苏联与西德建交谈判过程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提出与西德建交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与西德建交的影响。
2020-04-1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100所名校2020届高三攻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材料   19473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公然宣布支持自由国家抵御极权政体。同年711日,美国军方发布了新的对德指令JCS1779号文件。文件声称一个秩序化和繁荣的欧洲要求一个稳定而富产的德国做出经济贡献19483月,法占区同美英的双战区合并。苏联方面对此反应强烈,加大了对柏林进出交通的干扰。在西占区宣布进行货币改革后,苏联借口封锁了通往西柏林的交通,第一次柏林危机发生。

——摘编自孙山亦《战后1945—1952年美国对德政策的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德国政策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德国政策变化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1年,随着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参战各方,尤其是美国和中国,对彼此的军事能力和战争可能的发展方向都形成了比较理性而现实的认识。美国及其盟国迫切需要尽早从朝鲜半岛抽身,以避免长时间陷入战争而无法解脱。对于美国来说,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地区在当时并不是美苏冷战的焦点,继续在这一地区牺牲兵力、耗费财力和物力已经无法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在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成功挽救了朝鲜的党、政府与军队,抗美援朝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1953727日,《朝鲜停战协定》最终在板门店签订,朝鲜战争正式停战。这场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局限于朝鲜半岛,也没有止于20世纪50年代,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王宇《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安全博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1年中美双方对朝鲜战争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朝鲜战争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临近结束时,这种由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战后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因内部不和而分裂了,两三年内便为时常像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取代。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苏两国由盟友走向对峙的标志。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其中原因是什么。
(2)美苏两国“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3)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不承认战后欧洲边界,不承认民主德国是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坚持不与民主德国建交的任何国家(苏联除外)建立或保持外交关系。50年代。因南斯拉夫、古巴承认民主德国,联邦德国与两国断绝外交关系。1965年,埃及与民主德国建立外交关系。联邦德国为了报复,与以色列建交,导致一些阿拉伯国家与联邦德国断交。20世纪60年代,民主德国逐步得到巩固,国际上承认民主德国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联邦德国也希望谋求与经济位相适应的政治地位,不愿充当“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的角色。196612月,联邦德国总理基辛格表示,要在谅解、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与一切国家保持关系。并在情况许可的条件下,与东欧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从而提出了“新东方政策”的构想。联邦德国先后与承认民主德国的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恢复了外交关系。19683月,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勃兰特明确提出联邦德国尊重欧洲现存边界,特别是波兰边界,东、西德国互不使用武力;承认民主德国,但两个德国之间不是国际法意义上的外国。这些主张被称为是“新东方政策”的雏形。196910月,勃兰特出任总理,正式推行“新东方政策”。1970年,勃兰特与苏联签订了《莫斯科条约》,与波兰签订了《联邦德国和波兰相互关系正常化基础条约》。19735月,勃列日涅夫访问联邦德国,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定。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邦德国推行“新东方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邦德国推行“新东方政策”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争爆发后,当朝鲜军队在苏联武器的装备下,横扫李承晚领导下的南朝鲜时,美国无法撒手不管,李承晚政府是在美国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美国岂能眼看着自己一手扶植起来且被联合国承认的合法政府将被一个共产党国家消灭而坐视不管。美国当时与南朝鲜的联盟关系,对美国介入战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军率美军仁川登陆、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之后,杜鲁门政府决定向“三八线”以北推进,美国的目标由开始的“抵制侵略”变为“统一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后,美军挺进鸭绿江的计划严重受挫,惶恐撤退,导致汉城二度失守。在战争有可能进一步升级的情况下,杜鲁门政府不得不改变其要“统一朝鲜”的目标,以期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境内。……在历时三年之久,吞噬了150万条生命、致残250万人之后,朝鲜战争结束,而战争的结果又回到了三年前的原点。朝鲜战争是战后美国抵制共产主义所进行的第一次军事干预行动,它的失败暴露出战后逐渐演变出的遏制政策给美国在推行其全球战略时带来的困境。

——摘编自杜永新《美国介入朝鲜战争的原因及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美国出兵朝鲜半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介入朝鲜战争带来的影响。
2020-12-08更新 | 151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3年,罗斯福认为,“朝鲜人民还没有能力实行和维持独立政府,应由美中苏三国托管,建立一个统一的朝鲜政府”。美苏矛盾加剧后,美国转为控制朝鲜南部地区。朝鲜分裂局面正式确定后,美国把战略重心放在欧洲,而在亚洲更为注重中国。……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了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扩张”,美国决定介入。战争结束后,朝鲜半岛分裂格局进一步固化,南北双方分别被纳入东西方冷战的大格局中。

——摘编自吴文兵《二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材料二   某班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制作了学习卡片。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对东亚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并分析其影响。
(3)面对世界格局中的新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2020-05-0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材料一   朝鲜战争刚一爆发,华盛顿当局马上从美苏争霸的角度出发,推测共产党集团在朝鲜半岛扩张,如果不予以遏制,那么势必将扩大到远东其他地方,威胁所谓的“美国治下的和平”。正因为如此,美国政府一直坚持干涉朝鲜战争是基于对共产党扩张的判断。

——摘编自邓峰《朝鲜战争:美国冷战战略得以实现的关键》

材料二   朝鲜战争让两大阵营从“冷战”暂时转入“热战”,不仅加剧了美国与共产主义世界之间业已存在并且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而且也加深了美军与共产党势力在亚洲争夺势力范围的鸿沟。美国一招不慎,让中国也卷入了战争,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双方之间这种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的这种态势愈演愈烈。当签署停战协定时,双方都宣称自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实际上朝鲜半岛的局势与战前毫无二致。然而美国的情况并非如此:它的亚洲战略视野变了,国内的政治平衡也被打破。

——摘编自大卫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干涉朝鲜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产生的历史影响。

9 . 材料一 随着日本的投降,美国和苏联军队源源不断地开入朝鲜。为了军事上的方便起见,他们将北纬38度线定为其军事行动的分界线。同在德国一样,冷战的到来使分割朝鲜的这一临时分界线牢牢地固定下来。苏联人在他们的占领区建立了一个由共产主义新人民党控制的政权,美国人则在南方依赖说英语的朝鲜人,这些人通常都是保守的上层阶级的成员。1948年8月,“大韩民国”在南方宣告成立,由李承晚博士任总统。一个月后,朝鲜人也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任首相

——摘编自冯东兴《美国朝鲜半岛问题国际化政策的演变(1943—1960)》

材料二 1950年6月24日,(朝鲜)内战爆发了.第二天,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美国提出的要求立即停火、要求朝鲜军队撤回到三八线以北的提案。6月27日,安理会要求联合国会员国“向大韩民国提供击退武装进攻、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所必需的援助。”于是,联合国在其短暂的历史上第一次决定使用武力,朝鲜战争很快打响。安理会的决定之所以能获得通过,仅仅是因为苏联为了抗议安理会不准共产党中国取代民族主义中国加入联合国而暂时拒绝参加安理会会议。到1951年年中时,很明显,整个战线已处于僵持状态。大规模的战斗逐渐停止了,停战谈判开始进行。经过两年激烈的、时常中断的谈判之后,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缔结了一个停战协定。协定的条款反映了军事上的僵持状态。南、朝鲜之间的分界线大体上仍与战前相同。

——摘编自曹普《“不期而遇”的朝鲜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朝鲜战争的影响及其启示。
2020-04-1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2020年新时代NT抗疫联考(Ⅰ)高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有责任把有关当前欧洲形势的某些事实摆在你们面前。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条线背后坐落着中欧古国的首都一一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铁幕”演说

材料二   柏林墙建于1961年8月12日,倒塌于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后,联邦德国领导人科尔详细列出了他的路线图:两个德国要从“合作伙伴”到“联盟”,再成为“联邦”。十二个成员国把关系框架转变成为了欧洲联盟。在许多犹豫之后,让超过十个曾经被铁幕分开的国家加入了它们的圈子。

——吕克范米德拉尔《通向欧洲之路》

材料三   二战后,德国对历史问题的反省非常彻底。战后德国历届领导人都明确承认,希特勒德国发动侵略战争,德国对其后果“全面承担责任”,并向受害国人民“认罪、道歉”“请求宽恕”。战后德国置身于一体化的欧洲,走和平崛起道路,减少邻国对纳粹德国“东山再起”的疑惧。通过历届政府的不懈努力,有力地推动着德国与东方国家的和解进程,使德国顺利加入联合国而融入国际大家庭。

——摘编自梅兆荣《德国如何反省二战侵略历史》


(1)概括材料一中丘吉尔对欧洲形势的认识并结合所学说明这一演说的意图。
(2)战后德国历史与欧洲形势演变息息相关。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简述战后德国分分合合的历史进程。
(3)二战后德国重新崛起,对欧洲和世界影响深远。对于德国重新崛起的原因,有两种视角可供选择讨论:①德国置身于一体化的欧洲,走和平崛起道路。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简述德国“置身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②德国能“顺利加入联合国而融入国际大家庭”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人彻底反省历史。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简述德国人是如何反省历史的。
2020-07-1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