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朝代人口迁移史实
秦朝“徙天下富豪于咸阳”,移民十万戍五原、云中和五岭地区。
西汉移民充实关中,对河套地区、河西走廊,青海及新疆中部屯垦移民。
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人民向南迁至长江流域或向北迁至长城沿线甚至辽东。
三国时期招抚流民,发展屯垦﹐并尽量从境外招收,劫掳人口,充实劳动力。
两晋南北朝黄河流域广大人民被迫大规模迁移至江淮流域。
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爆发,人口南迁大潮继续,南方人口规模第一次等同北方。
两宋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
元朝长江中下游地区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
明朝徙江南百姓于凤阳,迁山东民众于河北,徙沙漠遗民屯田北平附近,徙江西农民于云南湖广等。明初为了巩固边防,还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戍边。
清朝因大陆人口压力增大,设“招垦局”,从而引起对台移民的高潮。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 . 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
2019-01-30更新 | 1899次组卷 | 43卷引用:2014届安徽省望江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有许多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注重节气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2021-04-12更新 | 701次组卷 | 104卷引用:2016届安徽合肥第一六八中学高三10月考第二次段考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宋代规定从事商业活动者必须加入行会并入册登记,以便监督检查,行会对其成员所出售商品的质量、物价等都有监督义务。这一规定
A.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加速了经济结构转型
C.规范了商业经营的秩序D.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婿,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上层社会。其中最为显赫者当属茶商马季良,因为娶了刘皇后兄长之女,获封光禄寺丞,这反映了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
B.商人群体逐步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
C.统治阶级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D.商人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
2018-05-13更新 | 2223次组卷 | 59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仓头中心中学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明朝中后期,苏州府下辖的钱门塘市,是一处重要的棉布集散地,有许多徽商在此租房而居,收买棉布,也就有了“钱鸣塘市”之称;同为苏州府管辖的平江镇,其经济支柱是米业,商人由湖广、江西运入大米,再由米行转卖到邻近各城镇。这表明当时
A.徽商是最具影响力的商人群体B.外来农作物改变民众生活习惯
C.商业发展推动乡村城市化进程D.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不断提高
2021-08-31更新 | 654次组卷 | 15卷引用: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2届高三8月素质测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中期,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才有资格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万历年间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富裕人家竞尚奢华,明朝文人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说“国潮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律令严明,人遵画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今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崇尚服饰奢华成为一种时髦。房舍等第之分不断被突破,江南地区兴起了“园林热”。明人所著《建业风俗记》记载,之前“富厚之家多谨礼法,居室不敢淫”,而到嘉靖末年“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费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一些钟情山水的文人或结伴或独行,遍游山川,出现了徐霞客等一批旅行家和沈周、唐寅那样喜欢自然山水的画家。

——摘编自陈忠海《回看历史,大明朝因忽视“供给侧”错失机遇》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阐述。(要求:写出信息,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05-29更新 | 323次组卷 | 7卷引用:安徽省广德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欧洲中世纪一般的收获量最低是播种量的一倍半到二倍,通常是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关于我国,从云梦秦简的材料看,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再据《氾胜之书》《齐民要术》记载,则已达几十倍至上百倍。(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中出现的情况最主要得益于
A.曲辕犁的使用B.精耕细作模式
C.水利灌溉工具D.政府重农抑商
2020-12-25更新 | 1268次组卷 | 23卷引用:安徽省江南十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10 . 清代,滇南的开化、普洱等地因两湖、川、黔移民的深入得到普遍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滇越之间的贸易往来。雍正八年,为了方便滇越贸易,在开化府派驻同知经理,“凡遇商贩出关,一律给予司颁印结,并印烙腰牌,回日将牌照呈缴,照例收税”。由此可知(     
A.中央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B.边疆开发促进了云南的贸易发展
C.清朝实现了对云南的直接管辖D.政府管理推动了朝贡贸易的壮大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