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家庭人口项目数量(单位:钱)
5人收入粮食8500
支出赋役2989
日常开支7950

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C.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D.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2019-06-22更新 | 682次组卷 | 18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第三次大练习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C.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D.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2019-06-03更新 | 965次组卷 | 39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这反映了唐代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
B.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
C.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
D.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齐民要术》卷一《耕田》对耕耱技术有详细要求。首先,要求“犁廉耕细”,即要求所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其次,要求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再次,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
A.因时耕作,集体劳动
B.分工细致,技术先进
C.重视农时,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019-03-05更新 | 846次组卷 | 23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下列选项中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有
①中国造纸术经丝路传到欧洲
②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
③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
④中国瓷器经丝路远销欧洲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2018-09-30更新 | 2188次组卷 | 38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加学校2017高三第一学期10月考模拟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如图为东汉西像砖中的《戈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B.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
C.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D.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考工记》中提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
A.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
B.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
C.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
D.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
2017-06-01更新 | 518次组卷 | 3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第二次阶段性素质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中国和英国在前近代时期经济发展都已达到了原始工业化阶段,但二者的出路却大相径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润的再投资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期都是绝大多数英国投资的资金来源,这些投资又反馈到那些创造利润的工业部门’’。技术革新是提高利润的最有效的手段,因而“生意兴隆的商人抱着极大的兴趣赞助制造业的技术革新’’。工业,特别是那些实行技术革新、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的工业部门和企业,能源源不断地得到资金支持,必然会使经济发展后劲十足,充满生机。
一一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四卷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英商业资本流向的不同。
材料二“到1700年英国的制度框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一…“它发展了一套包含在习惯法中的有效的所有权。除排除了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资源配置的障碍外,英国已开始用专利法来保护知识的私有权了。现在舞台已为产业革命布置就绪”。
一一摘编自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
“我们(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原本不像英国普通法那般复杂,没有那么多政治的和民事的功能,也没有那么严密的组织和发达的技术手段,因为,我们的法律基本上只是礼的附庸,既不是用来维护人的权利也不能用以度量自由,更不是为处理复杂的商业关系而设计的,它的重点是在对农民的治理,其中的核心问题,则是社会秩序的安定。"
一一摘编自粱治平:《法辨一一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英两国法律制度对待工商业活动的巨大差异。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化发生条件的认识。
2016-12-12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安徽马鞍山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质监文综历史试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大城市发展的同时,成千上万个镇市也因商业的发达而兴盛起来。《元丰九域志》等书都记录了大量镇名,其地位仅次于县治。官府在各地设置场务,收取商税。市的地位又仅次于镇,有些市也设置行政机构。有的镇市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如黄池镇(今安徽马鞍山)和沙市(今属湖北)是从属于州县的镇市,却发展为商旅萃聚的贸易中心,黄池镇商业的繁荣已超过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有些市、墟或集因商业的发达而发展为镇,有的镇也升格为县。由于商品流通和交换的频繁,官府在不少商船客货辐辏地设置税场,商税收入也非常可观。                                                                 
-----摘编自邓广铭等《宋史》
材料二   

圆明园旧址                                                     20世纪初的北京
材料三 上海的地位很快超过广州,因为它腹地很大。太平天国闹到江南以后,当地的士大夫都往上海跑,因为上海有租界。如果说是开工厂,有大烟囱有锅炉,大家其实还是挺害怕的。比如江南制造总局刚开工的时候,那烟囱呼噜呼噜的往外冒烟,老百姓都很害怕,觉得是在烧人,所以没人去做工。太平天国在江南制造了大量孤儿。这些孤儿没什么其他活计做,就去做工人了,做了以后发现挺好。后面的人就跟上了。有一点肯定的是,尽管是租界,是国中之国,却是用西方的方式来建,用西方的方式来管的。这一套现代城市发展与工商业的结合在租界里面体现的最好,并提供了一个中国现代化的样板,或者说是中国城市化的样板。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各规模等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比较表

规模数
1964~1980
1980~1989
增长率指数
城市数
增长幅度①
城市数
增长幅度②
②/①
大于200万
5
3.59
7
24.16
673
100-200万
8
10.95
8
25.41
232
50-100万
18
14.89
30
28.47
191
20万-50万
43
23.55
70
34.22
145
10万-20万
51
26.78
62
44.91
168
小于10万
42
38.10
46
70.39
185
平均
167
15.87
223
31.63
199

-----摘自周一星《八十年代中国城市化的若干新动向》
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镇发展的最突出成就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镇发展的主要条件和由此
产生的社会影响。
指出与材料二相关的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三归纳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据
此谈谈评价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
(3)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造成不同发展状况的原因。
2016-11-27更新 | 4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安徽马鞍山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卷
10 . 货币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研究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上的货币发展历程,有助于理解和把握这个国家和地区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益、雅、嘉、眉等州岁铸钱五十余万两,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薛田请置专务,以权出入,蜀人便之。”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1637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撰写的《西方问答》中有一段对话,涉及到当时世界白银的流动状况。中国人问:“敝邦所用银钱,皆来自贵邦,不识何若是之多也?”艾儒略答:“西来诸商,与贵国(中国)交易,每岁金银不下百万,其所从来,有出于敝地之矿也,亦有海外亚墨利加(即美洲)所处而进者。盖其地之矿,广而且腴,计十分之土,金银且六七分也。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曰: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
材料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交子的地位和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世界白银的流向。你是如何理解“敝地实受多银之害的?。
(3)图一中“美元”超人地位的具体表现?图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请指出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所反映的实质问题。
2016-01-29更新 | 2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安徽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等四校高三12月联考文综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