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史记》载:西汉时期关中地区"畜牧为天下饶”,而巴蜀一带则"饶姜、丹砂、石、铜、铁、竹、木之器”“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材料表明,西汉时期
A.家庭副业发达B.农业发展迅速C.区域差异明显D.经济交往频繁
2 . 中国契税起源于东晋时期的“估税”,北宋开宝二年开始征收“印契钱”(性质是田产房屋交易 税,只是名称为钱),由买方缴纳,规定应在两月内向官府输钱,请求验印。材料表明宋代
A.政府重视增加财政收入B.土地私有开始合法化
C.物权商品化的趋势明显D.土地兼并的现象严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法国学者、国际宋史研究开创者埃狄纳·巴拉兹明确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下列宋代社会发展的史实与这一观点无关的是
A.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瓷器大量出口并广受赞誉
C.城市从封闭的结构走向开放D.土地私有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6 . 据记载,万历年间的北京“衣服器用,多仿吴下之风”;崇祯时也有类似记载,“帝京妇人,雅以南装自好,虽圣母亦概有吴风。”这说明当时
A.等级制度趋于崩解B.经济重心发生变化
C.奢靡之风蔓延全国D.江南时尚辐射广阔
7 . 宋朗时期,政府积极调整赋税制度,不仅将房屋宅地等不动产列为税产,更倾向于综合评估坊郭户(城市人户)的所有财产。这一调整
A.契合了经济关系的实际B.推动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C.加快了市坊制度的瓦解D.实现了财富的公平分配
2020-05-1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明代法律规定民间典卖土地,自行立契,按则纳税,通过黄册、鱼鳞册的编制,使民田得以典卖继承、赠予等方式流转,“田宅尤分界,人人得以自买自卖”,这规定
A.促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有利于完善上地权属制度
C.有效解决了当时的人地矛盾D.使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
2020-02-1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第二次大练习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不同的文明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时间观念。由于中西方文明在哲学观、历史背景、社会模式等诸多方面千差万别,其对时间的观念和态度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时间取向模式。

材料一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们对时间的认识比较模糊,因而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也比较模糊。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一般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不见不散”等相当模糊说法。“掌灯”的时间和季节有关,和天气有关,和地理位置及生活习惯也有关,反映了深厚的农耕文明气息。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但是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汪天文、王仕民《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

材料二   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的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有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摘编自范雪梅《近代计时工具与生活节奏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出现的社会背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唐中期以前,“客户”指外来户,在户口统计时与“土著”加以区分。唐中期以后,没有常产的贫民、佃户成为“客户”的新含义,而有田产的民户被称为“主户”。到了宋初,全国户口统计变为主户与客户并列。这些变化
A.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加剧
B.适应城市经济发展
C.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D.导致均田制的崩溃
2019-10-10更新 | 444次组卷 | 15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安徽省马鞍山2018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