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1 .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引用宋人庄绰《鸡肋编》中的“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的史料得出宋代出现“燃料革命”的结论,并以此为据,认为宋代处于资本主义的起点。这一研究
A.为中国学者研究宋史提供新的史料
B.可用以说明宋代有进步的经济现象
C.引用了确切的史料有力证明了结论
D.构建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理论框架
2020-02-12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20届高三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2019-06-09更新 | 5477次组卷 | 69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史料记载,汉代富农和地主在生产力方面拥有着耕牛和铁犁的巨大优势,而贫穷的农民无力购买,只能继续使用木制工具,经营稍有不善便会破产而出卖土地。材料反映了当时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铁器牛耕技术尚未发展成熟
C.土地私有制遭破坏D.生产技术进步加剧贫富分化
2020-04-24更新 | 417次组卷 | 25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
A.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
B.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
C.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
D.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2019-02-22更新 | 427次组卷 | 17卷引用:四川省雅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长久以来,蔗糖在食物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蔗糖是汉武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进贡来的珍品。唐太宗曾向印度摩揭陀国派出留学生使团学习制糖技术,制出了品质远胜于西域石蜜、颜色黄白的好糖块。据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此时蔗糖已用于治肺寒、咳嗽上气等疾病。两宋时期,王灼编写了世界第一部甘蔗炼糖术专著《糖霜谱》。明清时期,中国人发明了世界领先的“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白糖”,糖制品成为大众食品,国外销售区域遍及亚洲、美洲、欧洲等14个国家及地区。

——摘编自任小宇《中华帝国视野下的蔗糖史》

材料二   明清以来,中国一直是东亚市场的蔗糖输出大国,台湾甚至被称为“东方甜岛”,中国几乎垄断整个东亚的糖品贸易。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甜菜机器制糖业快速发展,甘蔗糖业日渐萎缩,由中国主导的东亚糖业旧格局逐渐瓦解。仅1929年,进口洋糖(以甜菜为原料)高达89万吨,价值银元1.5787亿,超过了中国所有民族工业的产值。

——摘编自赵国壮《近代东亚糖业格局的变动》

材料三   甲午战争后,中国糖业由盛转衰,清政府着意扶植糖业发展,同洋糖进行抗争。1898年,户部建议江西等“种蔗之地,广植丰收,购机制造,则岁增之利无算”。1909年,四川总督赵尔巽派人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预备回国后正式成立公司,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罢。1929年,中国企业家发起国糖保护运动,国民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家经营特权,并修改关税,保护原料糖进口。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国力不济等原因,中国糖业发展始终成效甚微。

——摘编自赵国壮:《东亚糖业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制糖业发展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传统制糖业日渐萎缩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从我国近代制糖业发展的结局得到的启示。
2022-11-29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以后大量商品开始用银计价,嘉靖、万历年间的工资、田赋、 盐课、关税、官府收入、外贸交易都大量用银。这反映出
A.白银成为唯一流通的货币B.明代已经出现货币经济
C.银本位货币制度逐渐形成D.传统货币制度已经崩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古代“城”的产生的历史记述。据此可知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记·礼运》
“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左传·襄公七年》
“城为保民为之也。”《谷梁传·隐公七年》
“城者,所以自守也。”《墨子·七患》

A.最初的“城”具有军事防御性质
B.商业发展是“城”产生的主要原因
C.城市承担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职能
D.城市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2019-02-03更新 | 867次组卷 | 17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图一骨耜          图二铁犁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2019-08-24更新 | 564次组卷 | 17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为探究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某同学搜集的史料如下图,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A.
B.
C.
D.
10 . 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B.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
C.理学的形成,满足市民的欲望
D.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