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明朝时期实行朝贡贸易,诸国进贡携带的物品分为三类:一是国王贡献方物,名曰正贡;二是国王附搭品,名曰附来货物;三是使臣自进贡物。贡船附载来华的货物,不论在会同馆或市舶司所在地出卖,多不向外商征税,而且还大加赏赐。这种“贸易”形式的影响是(     
A.阻止西方的经济侵略B.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
C.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D.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打马球兴起于唐代初期,唐代文献称作击球。一般认为马球运动源自波斯,经西域地区传入中国。唐代的许多皇帝喜欢打马球,长安城内的达官显贵和宫中侍女也击球成风。参赛者在马球场上相互配合、驰骋拼搏,无疑是体力、技能与智谋的综合竞争。由此可知马球运动(     
A.是富有挑战性的娱乐活动B.是唐代贵族生活腐化的写照
C.为艺术创作提供真实情境D.是唐代社会繁荣开放的体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内容涉及到田庄周边的田间劳作、收获纳粮、盐井生产等;山东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则呈现了纺织、冶铁、锻打兵器或农具等画面。东汉的《四民月令》记述了田庄进行各类粮食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这反映出田庄(     
A.发展了自耕农经济B.导致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限制了土地兼并D.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勤俭观念在我国古代产生很早。从殷周时代开始,人们即认识到勤俭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安危,而且关系到国运的兴衰。商初大臣伊尹曾对刚继位的太甲提出建议:“慎乃俭德,惟怀永图。”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不仅把俭与温、良、恭、让一同列为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更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西汉立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物资极端缺乏,统治者致力于医治战争创伤,以“寡欲”“无为”的黄老思想治国,提倡俭朴的道德风尚。

——摘编自杨明辉《我国古代勤俭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状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崇奢思想”有其必然性,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有着它独特的积极影响。陆楫(1515--1542)被后世认为是明朝中叶崇奢观的集大成者,作为一个思想家,他认为节俭仅对个人和家庭有利,从社会考虑则有害,并且富人奢侈可以增加穷人的谋生手段,主张国家应制定崇奢的消费政策。——摘编自刘志丹《明朝中后期崇奢思想探析——以陆楫、郭子章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消费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消费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南宋夔州路转运判官指出:“本路施、黔等州荒远,绵亘山谷,地旷人稀,其占田多者须人耕垦,富豪之家诱客户举室迁去……凡为客户者,许役其身,毋及其家属;凡典卖田宅,听其离业,毋就租以充客户。”这反映出南宋时期(     
A.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兴盛B.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突出D.人口迁徙受到严格限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朝时期,政府规定:“凡使臣进贡,沿途关支康(发放粮食)给口粮”,并支付接下来行程的银财。番夷土官使臣抵达北京后,则安置于会同馆,茶饭柴薪也完全由明政府免费供应,“量其来人重轻合与茶饭者,订拟食品桌数,扎付膳部造办”。这些规定(     
A.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明政府的负担B.利于推动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
C.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发展的需求D.旨在宣扬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随着私田的大量开垦公田逐渐荒废,井田制遭到破坏并逐渐瓦解。北魏至唐前期,中国一直实行均田制。唐代均田制的实行把军队和广大农民安置到了土地上,达到了安定军心和民心的目的。如贞观时,“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贵粮,取给

于道路焉”。由于农民获得了土地,极大地刺激了生产力的提高,土地开垦日益扩大,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致使粮食价格大幅度下降,国家财政也日益富裕充足。所以,唐前期百余年间国力强盛,威震中外,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摘编自王红雷《祈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之演变》

材料二   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从1953年开始,中国开始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变土地私有制为公有制。实践证明,它是不利于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否定了农民个人的物质利益,无法有效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0年代后期,土地改革旨在全国范围内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使得生产关系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结果违反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在积极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土地国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这一土地制度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摘编自唐丽霞《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井田制瓦解的原因并说明唐朝实行均田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给你带来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无论是从考古发现上看,还是从传世文献上看,耜和未都是中国最古老的农具。《易经·系辞》记载,伏袭氏之后兴起的种农氏,砍削木头做耜,弯曲木头做未,将两种利器传播至天下。在山东嘉祥武梁祠东汉画像砖中,人们.发现了一幅(神农氏耕作图)(如图所示),描绘的是神农氏弓步俯身持未耕作的场面,画侧题有:“种农氏,固宜教田,碎土种谷,以振万民,"神农氏生活的准确年代已不可考证,故人们一般认为他生活在黄帝同时代或稍早的炎帝时期,考古年代与河姆渡遗址第一期遗存接近。2002年,使西考古工作者在宝鸡市关桃园遗址发掘出一批骨耜,这些骨耜距今约7000年,多为鹿的肩胛骨经削磨制成的,刃端有不同的形态。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相比,关桃园遗址的骨耜可能与传说中的未知发明者神农氏的关系更加密切。


——摘编自许永杰《农耕星火》

材料二   先秦时期的器物表面、汉魏时期的画像砖以及五代唐宋的石窟壁画中,都有关于耕织主题的绘画留存。到了宋代,由文人西家创作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生活的《耕织图》问世。南宋初年,于潜县县令绘制了45幅《耕织图》,分《耕图》和《织图两部分,其中《耕图》呈现了水稻生产从浸种到入仓的21个步骤,《织图》汇总了养蚕与丝织从浴蚕到剪帛的24个步骤,每个步骤均配以图画和五宫律诗。推广耕作、丝织技术。促进农田的开垦、丝织的发展是绘制《耕织图》的主要动机,很快,在(南宋)高宗的嘉奖和士大夫的推广下,《耕织图》的影响进及当时整个江南地区。不仅如此,《耕织图》在后宫也颇有人气,吴皇后命画工临摹此图的“委织”部分,并依据自己的亲身经验让画工作了全面修改,且加以题注,对蚕桑种植和丝织生产过程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描绘和说明。

——摘编自张所字《<耕织图>:展现农耕文明的美丽画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明耒耜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耕织图》受到推崇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神农氏耕作图》和《耕织图》所共同反映的经济形态。
2022-08-0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自西周开始,中国大多数朝代的法律都严厉禁止任意宰杀牛,并规定了相应的屠宰标准和审批手续。无论是牛主(牛的所有者)还是他人,私屠、乱宰牛都是犯罪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表明中国古代(     
A.法律异常严苛B.注重生态保护C.重视农耕经济D.小农经济发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唐玄宗时期,政府允许民间开展矿冶业,法令规定:“凡天下诸州出铜铁之所,听人私采,官收其税。”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民间手工业有一定发展B.政府放弃了对冶铁的官营
C.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手工业处于平等竞争局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