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史籍记载

7世纪末,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2中载:“闽、粤银多从番舶而来。番有吕宋者,在闽海南,产银……,故闽、粤人多贾吕宋银至广州”。

材料二       西班牙人的档案记载

1574年,利格尔报告:1573年与中国商人的交易很顺利,“因为我们在这儿积蓄了大量银币,而这些中国人需要他们,”同年,米兰道拉给西班牙国王的报告中也说:“为了偿付商品的价值,他们取走了金子和银子。他们非常精明,其余任何东西都不接受”。


围绕材料中某一个现象,选取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准确、逻辑清晰)
2023-10-25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清初,闽浙总督兴永朝推行粮户归宗改革。据(合户始末)记载,其主要内容为“册内各去里甲名色,听均甲.立户自便"。所谓“各去里甲名色",指的是废除了里长户和甲首户的区分;所谓“均甲”,是均匀里甲的赋役负担;所谓“立户”,即是准许设置花户,直接向政府交纳赋税。这一改革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废除了里甲制度B.刺激了人口增长
C.促进了商业发展D.保障了赋役征收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下表是宋朝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溢出”的有关记载。这些现象
文献记载
《夷坚支癸》卷5
《神游西湖》
江南东路“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为翟氏田仆,每以暇时,受他人厢佣,负担远适”。
《夷坚支景》卷5
《郑回答》
“郑四客,台州仙居人,为林通判家佃户。后稍有储羡,或出人贩贸纱帛海物"。
嘉靖《惟杨志》卷8《户口志》扬州坊郭户绍熙年间(1190—1194)有4226户,到宝右四年达7975户,年增长率为13.4%o,远超同期全国人口年增长率。
A.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特点B.推动小农经济走向瓦解
C.动摇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导致我国人口分布不均
2021-05-08更新 | 2996次组卷 | 22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材料一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中国古代商业史》
材料二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客居。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上海在鸦战争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843 年被辟为通商口岸。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为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材料四 民国初年工业分布状况统计图 (单位:千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年间上海成为中国第一繁盛商埠的原因.
(4)据材料四,指出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5)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
2019-01-30更新 | 5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年山东德州市乐陵一中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街北都亭骚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由此可知宋代
A.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
B.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
C.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
D.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2017-10-11更新 | 2632次组卷 | 39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吐鲁番各地的税收,足够供应整个西域地区军资、行政费用的需要;当时有人一次就买丝25公斤、金0.5公斤,也有人一次买香料286公斤。这一记载反映出唐朝时的吐鲁番(  )
A.成为西域军资、行政中心
B.盛产丝、金、香料等物品
C.成为东西方商业交流中心
D.收税成为行政事务的中心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豪商巨贾家中大都锦衣玉食,蓄婢纳妾,纷纷斥巨资建造园林府邸,……与徽商相比,英国商人在衣食住行方面要节俭得多,讲究实用舒适……他们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并没有如徽商一样提出新的价值观念来抗衡和改造旧有的社会观念。……为了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了给财富一个体面的名号,他们出钱购买爵位,或者购买贵族才拥有的家族徽章,通过这种途径来跻身社会上层。在中国,家族内部所有子女均分财产是约定俗成的规则,这就意味着作为创业者的第一代死后,其财产要被分割,商业资本规模缩小,……第二代死后,又要面临再一次“分家”,如此几代,资本就会消失于无形之中,难以有效地积累。商人之家大体逃不过三代而衰的命运。……16~17世纪,英国社会中开始借鉴土地贵族阶层的长子继承制。英国贵族和地主阶层为保持家族和血统的连贯,规定财产和爵位统统由长子继承,商人所拥有的财富也越来越多,财产只有由一个人继承才能避免被分割而逐渐减少的命运。

——摘编自陈娟《明代徽商与英国商人之比较》


材料二   从明中叶至清中叶辉煌了数百年的徽商,在清道光中叶以后,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逐渐走向了衰落。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廷根据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的建议,进行盐法变革……这一变革使徽州盐商“一败涂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徽商活动的主要舞台,这时却成为太平军与清军的主战场。……洋沙、洋布、洋颜料以及南洋木材的选口日增,使徽商布商、木商的生意大受影响。钱庄、银行业的兴起,又使徽州典商丧失了在金融业的原有地位。徽州茶商也因洋商趁机操纵市场压价收购,而“连年折阅”,形成“十商九困”的局面。至清光绪中叶,徽商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摘编自李琳琦《徽商与徽州教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英两国商人在生活方式和财产继承方面的不同,并据此分析对两国经济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徽商的性质,并分析近代以来导致徽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因素。
2017-11-14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单位:钱

项目数量备注
收入粮食8500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支出田租(上缴买物)
283同上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406
2300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千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日常开支4918据战国比例推算
2732同上
祭祀等仪式300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农民家庭是五口之家。


问题:
(1)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2)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和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
(3)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9 . 《太宗本纪》记载,宋朝雍熙二年九月赵光义“禁海贾”;明《续通考》记载:“凡外夷贡者,……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清圣祖实录》载康熙帝谕大学士、九卿等曰:“朕南巡时,见船厂问及,咸云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这些记载
A.属于官修史料不足为信
B.说明宋明长期实行闭关锁国
C.无法确证古代外贸政策
D.证明康熙时期鼓励海外贸易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0 . 明代范潦《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己矣。”对材料分析准确的是
A.松江地区商品经济发展
B.儒家思想影响日渐式微
C.江南社会风气逐渐败坏
D.经济变动冲击伦理观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