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5 道试题
1 .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实现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几代人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造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对比材料三和四,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2020-06-2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2019-2020学年高一6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今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候官对其进行管理。武帝时有外国使者前来进献后,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碧琉璃、奇石、异物。

唐朝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司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内海贸易。对朝贡使团只准许使者及随从二人入京觐见。当时往来的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

两宋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外商货物。当时进出口货物达400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在推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丝路架构的市场与19世纪中期的世界市场的区别。
3 . 历史上,商业贸易的繁荣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激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费,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客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悦和特点》


(1)据材料一,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具有哪些表现?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美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19世纪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季和世界贸易年增长率

年份

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

世界贸易年增长率

1820—1840

2.9%

2.81%

1840—1860

3.5%

4.84%

1860—1870

2.9%

5.53%


(2)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说明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苏联兴亡史》


(3)材料三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是哪一经济政策?这一经济政策在商业方面的举措及其作用各是什么?与“用冲动的办法相比”,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徽商“食必膏梁,衣必文绣,一婚嫁丧葬,堂食饮食,衣服舆马,动辄费数十万”。

——《扬州画舫录》

在徽商的大力扶植之下,徽属各县书院林立,仅歙县“书院凡数十”。族中弟子有“贫而不能学者”,徽商往往招入家塾,“悉力扶植之”。

——《中国十大商帮》

天顺、嘉靖年徽人王友揽“商于庐……爱庐之风俗淳朴,买田千余亩,购屋数十楹。”

——《歙县泽富王人宗谱》

祁门人胡天禄经商致富,“族人失火焚居,天禄新之。又建新宅于城中,与其同祖者居焉。输田三百亩为义田,以备祭祀及族中婚葬丧嫁及族中贫无依者之资。”

——《安徽通志》

材料三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发展和特点》和【明】谢肇潮《五杂俎》


(1)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
(2)根据材料二指出徽商资金的流向。从近代化的角度看该流向对我国经济带来怎样的不利影响?
(3)据材料三,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条件。
2019-05-2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论者指出:“宋代商税和田税截然分离,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地方政府定期公布商税则例及其变动情况,各地州、县、墟镇广置税务机构,这些情况表明商税征收到宋代首次进入了自身的制度化时期,”这标志着“原来超经济强制性质的抑商政策开始向经济性强制的征商政策转化”。北宋初年,全国各地曾努力革除五代十国时期苛刻的征商制度,并严格约束各级理财机构和征商机构,防止其过度苛征暴敛,使商品生产者的交易费用降低,商税征收制度化,说明“当私人收益的潜在增长超过交易费用时,便会为建立这种所有权进行种种尝试,政府承担对所有权的保护,因为政府为此付出的成本低于私人自愿团体所付的成本。宋代允许工商业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度,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了也达到了政府“商旅晚安,课利自厚”的目的。

——摘编自王棣《宋代赋税的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特点及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原因及作用。
2020-03-15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高三综合测试(二)文综历史试题
6 . 经济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各方面主要表现


材料二   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增长速度已经明显落后于人口膨胀规模,形成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在农具、耕作技术等环节上较之前代发展相对有限,过于富余的劳动力导致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与此同时农业也出现了新的情况,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一定程度缓解了人力。而在江南等地区,经济作物如棉花、茶叶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总体而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体,严重限制了社会财富积累和商品生产的扩大。

材料三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陈启沅回到缫丝传统悠久的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他从外国购进锅炉一座,……同时,陈启沅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以女工占大多数)数十人,亲自给这些新工人教授“仿西人缫丝之法”,择了个好日子,投茧开工,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

——邢甲志《清末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人陈启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历史条件。
2020-05-1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材料二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三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2020-05-0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馆陶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

材料三     永乐二年,民下。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四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根据材料请回答:
(1)请根据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目的有何区别。你是如何看待这种政策的?
2020-03-24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涑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清时期,“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年份原料手工制品机器产品
189315.681.82.6
191039.841.418.8
192040.139.420.5

——摘编自张东刚《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材料三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设想的合理性。
2020-05-19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10 . 经济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各方面主要表现


材料二   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增长速度已经明显落后于人口膨胀规模,形成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在农具、耕作技术等环节上较之前代发展相对有限,过于富余的劳动力导致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与此同时农业也出现了新的情况,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一定程度缓解了人力。而在江南等地区,经济作物如棉花、茶叶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总体而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体,严重限制了社会财富积累和商品生产的扩大。   

材料三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陈启沅回到缫丝传统悠久的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他从外国购进锅炉一座,……同时,陈启沅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以女工占大多数)数十人,亲自给这些新工人教授“仿西人缫丝之法”,择了个好日子,投茧开工,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

——邢甲志《清末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人陈启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时期农业生产难以突破小农经济制约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历史条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