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06 道试题
1 . 人口迁移是人类历史上的常见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洋插队”到90年代的“闯东欧”,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20002005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有35.5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海外移民的增长,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1993年完全放开自费留学以后,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幅度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1978年至2004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81.49万人,留学国别108个……截至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到585.71万人,其中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海外留学生归国人数呈增长趋势。

——摘编自《移民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下表所示呈现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三座城市(镇)的发展状况。

城市
状况全城中部和南部几乎全是宫殿区,占全城三分之二。城西北角的东、画九市,聚集着各种大小商店,出卖各地的货物。同类商店又集中在一处,成为许多市如酒市、牛市、马市羊市等。市内还有官府手工业作坊.
人口约有百万之众。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店、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粮食,还有来自日本、高丽和大食(阿拉伯)等国的货物。在“耍闹去处”,买卖通宵达旦。市内出现了“瓦子”,里面有“勾栏”、酒楼和茶楼有手工作坊主或工场主数千户。他们“靡不借瓷资生”,座佣“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平均每个手工工场主雇佣工人不下百十个。一件瓷器从陶炼泥土到制作陶坯,再到送进窑内烧成根据各个环节和不同工种,均有专门分工。如画者只画不染染者只染不画,以便“一其手而不分其心”。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变化的趋势并概括变化的因素。
(2)从材料二中分别提取甲、乙、丙三座城市(镇)的历史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时期及城市。
2021-04-2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宋代以前还存在着若干人身依附色彩较强的贱民阶层,例如,唐律规定“奴婢比之资财”,“律比畜产”。到了宋朝,奴婢“类比畜产”的提法已被认为“不可为训”。私家奴婢明显出现了向雇佣劳动制演变的趋势,往往订立契约,约以时限。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B.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
C.手工工场的普遍建立D.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两朝不仅与亚洲各国,而且与欧美一些国家也发生了贸易联系,其海上贸易可谓全球化了。如17581767年的10年间,贸易总值为288045650(两),而18281837年的10年间增至784864050(两)。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是内向保守的,以禁为主,但对外贸易从未间断,有的时期还出现了重大发展。据统计,1764年,欧美诸国对华海上贸易总值为白银5545847两,1805年达23517102两,40年间增长了3.2倍,中国对外贸易常处于出超地位。

——摘编自易能武《明清时期中西对外贸易比较》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其主要进口品为鸦片和棉纺织产品,中国主要的出口品仍为茶叶等农副产品。我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产品、初级矿产品、手工制品,其科技含量很低,生产规模较小,仍处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态势中。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19世纪70年代以后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而正常的商品交易则越来越扩大。

——摘编自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马克恩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懈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分析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21-02-2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大附属扬子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在990年令江南、两浙召游民,劝其耕种,难免租税徭役五年。或则发给谷种和借贷,其中1012年的一次,为了预防旱灾,政府派人从福建取占城旱稻种,分给江、淮、浙三路,令农民择地势较高的土地莳种,并将种植方法写成榜文公布,指导农民耕作。或将概括到的荒田、逃田,召人租佃,如在1123年概括到江东逃田160顷、两浙456顷等都是。垦田成绩优异的官员,以提升官职作为奖赏。

----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

材料二


--据[美]施坚雅《中国历史的结构》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政府对江南地区农业发展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宋时期华北和东南沿海经济活动水平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比起国内贸易的突飞猛进,对外贸易增长更为明显,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   1757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种对外政策,这种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材料三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英国德国法国
年份总值指数总值指数总值指数
191396910944100283024031005299517100
1914105207580108.51669694558.9495147193.4
19175198918553.6230916043.6
19184989029351.51568853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4)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四中两种历史分期的史实依据。
2021-01-18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7 . 税收是国家机器运行的重要基石。税收制度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接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清代康熙帝时实行“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整理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溃。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三大“暗税”。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就曾倡议仿行印花税。1909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中报》《东方杂志》等媒体也刊登了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清政府推行分税制的改革目标并未实现,却有利于规范和统一税收制度。清末税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许多新的税制在筹议、设计、立法甚至推行中纷纷流产,由于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孤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

——据龚汝富、曾耀辉、戴丽华《辛亥革命前后税制改革及其启示》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赋税制度呈现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税制改革的特征及原因。
8 . 唐玄宗天宝元年南方无论户数、口数,在全国所占比例还不到50%。而到了北宋神宗元丰三年,南方无论户数、口数均已明显超过北方,占到2/3以上。这一变化
A.助推南方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B.促使中国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C.缓和了人口与土地的矛盾的问题D.加剧了全国政治重心南移的趋势
2021-01-0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磁县一中,邯山区一中,永年一中等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州为中国南方对外贸易之最大城市。秦时已为岭南地区的政经文化中心,梁朝时已有印度、锡兰及南洋各国商人来此贸易,输入宝玩、香料、药品等,中国出口则以丝绸、瓷器为大宗。隋唐时代,亦以酿酒、丝织、陶瓷及炼铁等业最为发达。开元二年,唐王朝设市舶使,扩大与南太平洋及印度洋诸国贸易,其对外贸易量为全国第一。唐宋时期,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可到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清初期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1845-1850年,广州输出的茶叶由7600万磅下降到5500万磅,经济在总体上大大落后于上海。然而由于商业性农业继续得到发展,蚕桑生产的规模和范围大大增加,国际市场对广东生丝的需求日益增加,成为挽救广州贸易颓势的重要措施。1871年广州生丝的出口已占全国输出总额的四分之一,并仍保持增长趋势。陈启源于1872年在南海创办中国第一家机器煤丝厂―继昌隆丝厂,成为中国近代机器革命的先声,至1899年,广州机器缫丝业,约计有200家土丝出洋。孙中山创作著名的《实业计划》,充分肯定了广州的经济地位,对后来广州以至全国的经济建设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马建国《晚清广州经济转型的基本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广州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唐宋以来广州对外贸易一直居于重要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广州贸易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摘编自吴《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梁泉《我们只要一个中国》

材料三   地理大发现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多,商路及贸易中心的转移变化,商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商业、实业组织的发展。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宋代“商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与16世纪欧洲“商业革命”的影响有何不同。
2020-07-06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