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1 . 在古代亚洲东部,政治、经济和文化占优势的中国采用了朝贡体制来处理与周边邻国的贸易关系,持续2000年之久,并形成一种区域性国际体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贡贸易是周朝“诸侯朝聘”礼制在外交上的延伸,与邻国“宗藩关系”确立后,“厚往薄来”的怀柔政策,使入贡者获得丰厚的“回赐”。“非入贡即不许互市”的政策,使得邻国商品也能在中国市场上销售。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金属制品等加工品远销亚洲东部,珍珠、香料、宝石、象牙等奢侈品也满足了中国需求。浸透着儒家思想的礼制、学制、法律、文学、艺术、建筑等先进文化深深影响了体系中国家。

——摘编自马建春《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材料二   虽然基于“礼制”朝贡体制,缺少法律性的规则,但它是双方自愿的产物,认同的背后是深厚的共同利益。中国承担着大国的责任,尽管周边邻国形态各异,但朝贡体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相互间的无政府状态,形成亚洲东部持久的、相对的和平局面。各国一直享有实质的主权,他们与中国的关系只是通商和文化交流的关系,而不是负有条约义务的政治从属关系,不会感受到遭受西方殖民侵略那样的痛苦。朝贡贸易体制一定程度上为亚洲的新未来留下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摘编自杨佳莉《朝贡制度与当今东亚的发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朝贡贸易持久发展的原因,概括其特征。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朝贡贸易体系下,周边邻国“不会感受到遭受西方殖民侵略那样的痛苦”。
(3)据上述材料,简述朝贡贸易体制为“亚洲的新未来”所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
2019-12-03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中学2018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模拟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唐代海上丝路的繁荣与广州的极盛,是与中国安定团结的统一局面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隋代开辟的沟通南北的的大运河成为唐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代又不断完善驿道设施,广州与长安相距数千里,快马3日可达,尤其是开元四年凿辟大庚岭道,把控粤赣咽喉的险峻山路,整治成浩浩落荡的坦途,使运河的南北大通道经赣江、北江而南伸至广州,大大缩短了丝绸之路的启发港广州与内地联系的路程。

——叶显恩《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材料三 在2014年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务委员杨洁篪指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增加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使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率先受益。”

——摘编自杨洁篪《亚洲国家应增进互信,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中叶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与唐代丝绸之路相比有何不同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认识
3 . 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反映了中国传统文明内在结构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临安城郊的市镇“商贾骈集,物货辐萃”,江阴的江夏市“商船倭舶,岁常辐辏”,嘉兴的濮院市“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摘编自陈国灿《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

材料二   市镇“丝行”、“布庄”的发展,以至于明代后期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其特色产品包头绢“通用于天下”。嘉定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丝与棉闯入农村经济生活,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行政区划,仅涟市镇沈氏一地主,其采购活动竟达于杭嘉湖苏四府六县。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

材料三   明清中叶之后,江南市镇人口的主体部分是商人、手工业工匠及脚夫、游民。市镇也吸引着邻近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向它聚集。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即便是中小型市镇,无不是文人学士丛集,如浙江湖州的南浔镇,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民谚,入清以后保持着“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的传统。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南宋时期市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市镇兴盛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市镇发展的主要表现及所引发的农村经济变革。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江南市镇所引发的农村社会变革。有学者认为,江南市镇的发展反映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自我调适和转型。请依据以上材料阐释学者的观点。

4 . 一定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方式的变化影响着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战国时期,土地商品化的趋势加速了土地兼并,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与此同时,经商、务工与营农之间的经济收益差距已成为现实的社会认识。工商业经营的丰厚利润使人们趋之如鹜,弃农经商的盛行成为统治者忧虑的社会问题。面对商品经济对农业经济的冲击,统治阶级开始思索解决的办法。

——宋娟《古代政府干预商品经济政策渊源》

材料二   欧战爆发后,民族工业很快显露出加速发展的步伐,其中棉纺织工业发展尤其突出。这首先是来自企业丰厚盈利的刺激。大约从1914年开始,高盈利率仿佛“一强有力之兴奋剂”,刺激国人竞相投身棉纺织工业。欧战爆发后日本棉纺织垄断资本咄咄逼人的扩张之势,也迫使民族棉纺织企业急切寻求发展。

——罗萍《短暂的辉煌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材料三   30年代民族工业已由过去单纯依靠外延扩大生产为主转向以搞技术改造为主,这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转变。如1934年创办的永利化学公司总技师、留美化学博土侯德榜,为探索苏尔维制碱法的奥秘试验十余年,创造了中国的“侯氏制碱工程”,这是亚洲人首次新法制碱成功。

——许建平《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1930-1937)》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导致“土地商品化趋势加速”的制度因素。当时统治者忧虑的社会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治阶级解决此“忧虑”的经济政策。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民族工业“显露出加速发展步伐”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三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9-02-19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苏省海门市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摘编于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索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2019-04-09更新 | 762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冲刺卷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发展也折射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面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吾乡(徽州)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明·汪道昆《太函集》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张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什么经济思想?据材料说明其主张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2)指出材料二中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据材料说明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经济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出现的根本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7 . 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战国《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长期以来,苏维埃政权一直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行为宣布为投机倒把,甚至视为反革命行为而予以惩办。现在,他们(农民)处置自己的农产品的行为就不能再叫做投机倒把了。

——《苏维埃时期苏联历史文件与资料集》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讲义》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指出其产生的经济基础及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而予以惩办”的原因。后来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实施了什么政策?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这一政策为何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4)综合上述问题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建设的认识。

8 . 明清时期徽州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土地政策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明中叶以后徽商开始达到鼎盛,相当一部分人在外经商致富,即回家乡购置土地,因此,民间的土地纠纷,告争者纷纷。漏报,少报土地户籍以及增多及减少和管辖不明的弊端较多。官府为了加强对土地的严格管理,于万历九年制定了田亩丈量条例,并动用官银刊刻成节,各里发给一部,以作宣传和在土地管理时使用。

徽州官府丈量土地前,首先组成丈量人员,丈量人员由各图之中推选出公证人一名,书手两名,号手两名,算手两名。规定一日限丈量二百亩,一个月内丈量完成。徽州所属之各地同时进行田地山塘清丈,以村镇编成都图及字号,并根据顺序编号编制成“都图册”,土地清丈根据“都图册额”及丈量结果再编制成鱼鳞册。鱼鳞册分草册,正册各一部,草册由公证人或土地持有者收存保管,正册均送交官府每页印后存档以便官府复查及日后赋税之用。

——摘编自朱英寿《谈明清两朝徽州土地管理》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指出万历年间制定“田亩丈量条例”的原因,概括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程序。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列两个论述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观点1:徽商购买土地的原因在于明朝商品经济不发达。

观点2:徽州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9 . 经济发展程度与政治稳定、文化繁荣与否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经济曾长期领先世界,造就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但是中国近代经济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在生产工具和土地制度方面出现了怎样的变革?这一时期形成的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有何特点?

(2)北宋时期,“市”的发展有何新特点?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相对于古代中国手工业,这些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何新特征?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4)纵观中国自古代到近代经济的发展历程,你有何认识?

10 . 明初实行朝贡贸易政策,后日渐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国际形势,于明朝中后期瓦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推行朝贡贸易政策,外国使节前来“朝贡”,中国则给予优厚“回赐”。入贡时还可以“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在这种朝贡贸易体制下,贡使来华的贸易活动必须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民间的商船往来则是不合法的。1567年(隆庆元年),明朝准许中国商民出海贸易,私人海外贸易得到发展,此后朝贡贸易名存实亡。

——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隆庆元年开放海禁,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濒海地区致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之谣。到了万历年间,“自大江以南,强半用银……则钱之所行无几耳”。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商人足迹遍及全国,这在徽商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以贾而儒”,时人评价:“今为学者,其好则贾而已矣”。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贡贸易体制的含义,分析朝贡贸易瓦解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明朝开放海禁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朝贡贸易和海禁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