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亚欧大陆的连接体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它东起长安,中经河西走廊,越过葱岭,西至地中海以达欧洲。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从事国际商贸的昭武九姓(中亚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其后裔的泛称),承担着东西交流的中介使命。……不仅如此,祆教、摩尼教以及中亚音乐舞蹈与历法的传入中原,中原丝绸、造纸技术的传往西方,昭武九姓也是重要的中介。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海外贸易的繁荣渐渐改变了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原先偏远无名的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渐渐成为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而一度为中国门户的西北诸省则渐渐沦为边远的内地。……晚唐和北宋时的外贸业务主要以广州为中心,但到了南宋时,位居福建产茶、产瓷中心的泉州后来居上,取代广州成为当时的外贸中心。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远在汉朝时期贸易就与朝贡相关联。但明朝开国者朱元璋让国家垄断的朝贡贸易成为中外贸易最主要的途径。但是朝贡贸易制度在满洲人征服中国的一个多世纪之前便已失去主导地位。除了证明其无法抑制所有走私之外,维持朝贡制度所需的花费亦成为国库日益沉重的负担。在整个16世纪,明代朝廷默许葡萄牙人占据广东南部的澳门半岛,建立一个私人贸易中心,并逐步开放福建的月港,让中国商人在官方监督下进行私人海洋贸易。只是这些举措仅可视为使繁盛的对外贸易仍合法地依循朝贡贸易体系的权宜性让步。

——摘编自罗威廉《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丝绸之路”东西交流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技术方面分析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分析明朝时期“朝贡贸易”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依循”朝贡贸易的消极影响。
2020-07-2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唐会要》“街巷”中规定坊内非三品以上,不得向街开门。然而,这一禁令在唐后期逐渐丧失了制约作用。这一变化反映了
A.坊市制度有所松动B.重农抑商政策的废止
C.商品经济日益萎缩D.政府对市场不再监管
2020-07-2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3 . 白银在我国货币史上曾一度独领风骚,自从明朝中后期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主要货币后,白银便在中国近代社会起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大量白银来支付贸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

材料三   1933年到1934年,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引起中国白银不断外流。加上币制的紊乱,中国屡现金融恐慌。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税收和公私款项均用法币支付,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白银收归国有,作为外汇准备金,以稳定法币对外汇价。

——摘编自昊申元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国际和国内因素。并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显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一般认为导致该现象的主因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造成中国白银外流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流通领域的突出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变化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2020-03-0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4 . 据估计,宋朝时中国的耕地面积5.6亿亩,明朝时增加到8.5亿亩,清朝时增至11亿亩。新增耕地中很多为“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边际之地”。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总体产量B.反映了土地所有制调整变化
C.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D.体现农业发展兼顾生态效益
2020-02-20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16、17世纪的中英两国均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其对外政策也逐渐发生较大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倒退的关键因素纯粹是信奉儒家学说的官吏们的保守性,这一保守性在明朝时 期因对蒙古人早先强加给他们的变化不满而加强了。在这种复辟气氛下,所有重要官吏都关 心维护和恢复过去,而不是创造基于海外扩张和贸易的更光辉的未来。根据儒家学说的行为准则,战争是一种可悲的活动,而军队只有在担心发生蛮族入侵或内乱时才有必要重视。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东印度公司一旦政权在手,便迫不及持地利用它来实现掠夺。在这方面,它的贪婪、 残幕使当年在马拉巴尔海岸胡作非为的葡萄牙人也相形见绌……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 早期掠夺就最典型地表现了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在殖民地掠夺的劣迹。

——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材料三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 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革命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以后中国对外关系走向保守的原因,指出这种保 守性的主要体现。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同时期的中国相比,近代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 并简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示,谈谈16、17世纪中英两国的对外政策对今天的启示。
6 . 城市的发展状况往往是社会经济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坊不再是封闭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城市生活》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三   从1760年产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城市化。……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

——马先标《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城市功能和城市布局方面发展变化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伦敦经济地位在近代社会的变化,并分析其成因。
2019-12-0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唐朝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已出现“柜坊”“飞钱”等金融元素。北宋时,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茶引、盐引等期票类交引和交子、会子等汇票类兑换券两种类型。这一变化说明
A.交通发展迅速
B.经济重心南移
C.商业信用体系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反映了
A.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D.等级制度的解体
2019-05-01更新 | 556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汉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选必1)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摘编于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索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2019-04-09更新 | 762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冲刺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2019-01-30更新 | 2452次组卷 | 37卷引用:2016—2017学年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度高二期末交班考试模拟(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