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 道试题
1 . 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习近平主席高屋建瓴的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积极响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武帝时有外国使者前来进献后,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奇石、异物。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宋朝主要出口纺织品、陶瓷、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从历史维度看,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思想家的推崇。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罗马、安息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

——摘编自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汉朝相比,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并提炼丝路精神的核心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价值。
2 . 在古代亚洲东部,政治、经济和文化占优势的中国采用了朝贡体制来处理与周边邻国的贸易关系,持续2000年之久,并形成一种区域性国际体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贡贸易是周朝“诸侯朝聘”礼制在外交上的延伸,与邻国“宗藩关系”确立后,“厚往薄来”的怀柔政策,使入贡者获得丰厚的“回赐”。“非入贡即不许互市”的政策,使得邻国商品也能在中国市场上销售。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金属制品等加工品远销亚洲东部,珍珠、香料、宝石、象牙等奢侈品也满足了中国需求。浸透着儒家思想的礼制、学制、法律、文学、艺术、建筑等先进文化深深影响了体系中国家。

——摘编自马建春《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材料二   虽然基于“礼制”朝贡体制,缺少法律性的规则,但它是双方自愿的产物,认同的背后是深厚的共同利益。中国承担着大国的责任,尽管周边邻国形态各异,但朝贡体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相互间的无政府状态,形成亚洲东部持久的、相对的和平局面。各国一直享有实质的主权,他们与中国的关系只是通商和文化交流的关系,而不是负有条约义务的政治从属关系,不会感受到遭受西方殖民侵略那样的痛苦。朝贡贸易体制一定程度上为亚洲的新未来留下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摘编自杨佳莉《朝贡制度与当今东亚的发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朝贡贸易持久发展的原因,概括其特征。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朝贡贸易体系下,周边邻国“不会感受到遭受西方殖民侵略那样的痛苦”。
(3)据上述材料,简述朝贡贸易体制为“亚洲的新未来”所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
2019-12-03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中学2018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模拟历史试题
4 . 城市的发展状况往往是社会经济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坊不再是封闭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城市生活》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三   从1760年产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城市化。……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

——马先标《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城市功能和城市布局方面发展变化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伦敦经济地位在近代社会的变化,并分析其成因。
2019-12-0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模拟历史试题
5 . 东汉中晚期的水器“元和四年壶”上刻有铭文:“江陵黄阳君作。宜子孙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田家得之,千厨万仓”。铜器“延光四年钟”上刻有铭文“铜,二斤。直线万二千。”这些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A.水排冶铁B.炼钢技术C.青铜铸造D.瓷器种类
2019-12-0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模拟历史试题
6 . 从一定程度上看,商业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御街南往,过州桥,两边多饮食店;出朱雀门东壁,多为妓馆;东去东角楼,“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门面广阔,每一交易动即千万”;东区,有瓦子;东十字大街为“鬼市子”,“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

——摘编自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中国金融经济,在历史上最低限度有三次突然猛进。此即西周至两汉,唐宋之间,明清之际。但无一次其突出使中国经济史改观。明末之巨商,多为盐商,但因食盐由官厅专卖,其能在此间牟利者,多为官僚资本,亦官商不分。商人至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则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则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明朝的政策,缺乏积极精神,虽严格执行中央集权,却不用这权威去扶助先进的经济部门,而是强迫它与落后的经济看齐。

——摘编自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兴起了经营进出口货物的新式商业,资本主义商业逐渐滋生。同上海五金店交换的,一极是进口外国机制五金材料的洋行,另一极是中国工、矿、交通企业。商业资本已同外国产业资本发生联系,又部分地服务于本国产业资本。19世纪下半叶,有不少中国商人在上海和其他通商口岸的大小外资企业中搭股。琼记洋行、旗昌、东海等轮船公司,华股占一半以上;烟台、怡和等丝厂和华兴玻璃厂中,华股超过80%。鸦片战争后不久,就有商人投资于现代企业,1894年以前,中国出现了100多个现代企业,其中大多有商人的投资。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者认为明清商业不能“使中国经济史改观”的理由。
(3)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商业资本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商业资本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7 . 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作为史料,可以佐证当时
A.农民在井田上集体劳作
B.农业生产使用铁制工具
C.铁犁牛耕在全国逐渐普及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019-09-19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
A.明清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B.江南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落后
C.江南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迹象
D.江南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9 . 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乃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由此可见,清政府
A.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C.禁止官民对外通商
D.彻底取消朝贡贸易
10 . 在《国家宝藏》栏目里,湖南省博物馆特别推介了唐代长沙窑,下图为海上丝绸之路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之一。它反映出唐代
A.内陆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兴起
B.阿拉伯文字在中国的普及
C.长沙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D.长沙经济繁荣发达的景象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