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西周政府规定市场中禁止贩卖礼器和兵器;贵族买东西需要通过手下的管事和仆役等人去办,自己不能入市。以上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扰乱社会治安
B.限制贵族使用私权
C.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D.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明初,政府在今青海、川西一些地方设茶马司,以茶叶换藏马;在东北边境设互市场,以布匹、粮食换蒙古族毛皮、牛马、木材。明末,女真族兴起,明政府在开原、抚顺设互市场,交换女真族人参、马匹、东珠、貂皮。这表明明朝
A.北方贸易比南方还发达
B.对外贸易比对内贸易还发达
C.推动民族地区贸易发展
D.边境放弃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北宋建立不久,宋太宗对宰相说:“井田之制实为经国之要道……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这段话反映出北宋初期
A.社会秩序安定
B.土地兼并缓解
C.租佃关系发展
D.井田制度得到恢复
4 . 下表是明清两代对于私盐有关规定的不同记述。据此可知
A.盐税已成为国家的主要税源
B.明清注重保持盐业市场稳定
C.清代完整继承了明代的盐法
D.政府注重维护官盐垄断市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唐伯虎之画,宣德之铜炉,时大彬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之物。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就被称为“苏意”,凡是衣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明代世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
B.苏州因商业兴盛而成为时尚之都
C.商品经济浸染致使享乐观念流行
D.经济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精神生活
2018-07-29更新 | 401次组卷 | 16卷引用:安徽省皖中地区2019届高三入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对下表中税收信息的解读较为合理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因工商业发展而走向终结B.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经济逐渐衰退
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D.对外贸易税收逐渐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7 . 下表反映出16~18 世纪中英金、银的比价变化(据《十六至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编制)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中国英国
1534年1:6.3 1:11.5
1580 年1:5.5 1:11.7
1635 年1:10 1:13
1751年1:14.9 1:14.5

A.传统农耕文明全面衰退B.英国商人对华贩卖鸦片
C.中国外贸长期保持顺差D.海禁政策阻滞中外贸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如图为东汉西像砖中的《戈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B.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
C.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D.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初在许多地方设立官窑,又派宦官前往督造。嘉、万时,景德镇陶瓷业开始出现“官搭民烧”,一部分产品已为供应市场而生产。同时民窑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并且有许多民窑的主人和工人,大多是来自外地的商人和无籍游民。这种变化反映出明代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民间消费需求旺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也由奴隶开垦出来。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A.生产方式的重大革新
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
C.奴隶制度正日渐成熟
D.政府增加财政的需要
2018-03-10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18届高三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