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明太祖明令各府州县只能有一个大寺观,禁止四十岁以下妇女当尼姑,并严集寺院收童憎;二十岁以上的青年出家,须经父母申请,官府批准,三年后赴京考试,不合格者遣发为民。这些做法
A.严格限制佛教的信众规模
B.是为了提高僧尼佛学水平
C.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发展
D.维护宋明理学的正统地位
2 . 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经贸往来;唐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变化趋势反映
A.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上升
B.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
D.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
2018-02-13更新 | 545次组卷 | 28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白泽湖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明清时我国产生了手工业行会组织,行会对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和规格、原料采购、产品销售价格、吸收学徒的数额、年限、工资水平、技术传授范围、劳动时间长短,都有严格规定。以垄断本地区行业的业务。据此材料可推知
A.中国已产生了工业垄断组织B.明清时期出现跨地域性商帮
C.行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D.工商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
4 . 、18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封建国家推行了两种甚至截然相反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重商主义。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都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都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C.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都加强了封建势力的力量
2017-03-01更新 | 1605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7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下学期开年第一考文综-历史试卷
5 . 18世纪以前,初级工业化开始后,西方国家大宗产品供治与大宗原材料需求逐步增加,但此时中国在与其贸易中往往居于顺差地位。这表明中国
A.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B.农耕经济发达
C.推行贸易保护政策
D.主导世界市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据记载,南宋时,汝窑宫中禁卖,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汝窑资金来源广泛B.制瓷工艺水平高超C.管理体制非常松懈D.官营产品流向松动
2017-02-2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安徽省1号卷a10联盟高三下学期开年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1世纪后中国气候的显著变冷,中国的平均气温下降了1℃。……持续的农业开发,北方湖泊不断消亡,黄河泛滥的次数开始不断增多,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北方农业从此一蹶不振。气候变冷对于处于西、北部的游牧民族的打击特别严重,草地出现了沙化,绿洲也逐渐干涸,于是向南边定居农业民族的袭击与掠夺就成为自然反应。北方广大地区的农民纷纷南迁,并铸就了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主集团的崛起并成为改革的中坚。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所提出的一些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所持有的轻视工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这正是南、北商品经济发展不同水平在政治上的一种反映。
——摘编自尹伯成等著《公元11世纪后的气候变冷对宋以后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
材料二 中国经济在19世纪出现重大逆转,从18世纪的长期繁荣转入19世纪中期以后的长期衰退,中国社会也出现了“19世纪的危机”。这个逆转始于道光朝,因此被称为“道光萧条”。导致这个萧条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是19世纪初期全球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自1816年起,北半球气候剧降,降水增加,江南处于全国市场的中心,遂成为主要受害者。道光十三年夏,大雨从阴历二月开始下,一直下到九月,大雨引起严重水灾,导致水稻绝收;道光二十三年,再遇大灾,松江棉花种植遭受沉重打击,农村棉纺织业濒临破产。民困导致民变,经济衰退引起了社会动荡。
——摘编自李伯重著《“道光萧条”与“癸未大水”》
(1)据材料一,概括11世纪后中国气候显著变化是如何影响经济发展与政治变迁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道光萧条”的主要原因,并说明气候变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
2016-11-27更新 | 1077次组卷 | 2卷引用:2019年安徽省阜阳市颍上二中等三校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2016-06-01更新 | 503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9年安徽省阜阳市颍上二中等三校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
2015-11-03更新 | 308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6届安徽安庆第二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