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嘉兴的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绩”。濮院镇人“以机为田、以梭为耒”,而吴江的盛泽、黄溪的居民更是“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这表明,明朝江南的某些城镇
A.以织棉为生的机户不断增加B.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C.经济作物生产的日益专业化D.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3 . 杜甫在田园诗《春水》中写道:“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己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该诗反映当时
A.农业耕作工具改进B.水排用于农田灌溉
C.出现提水机具筒车D.高转筒车普遍使用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检、务实特征,万历《通州志》卷2风俗载,南直隶通州“弘、德之间,枕有淳本务实之风。”成化《山西通志》卷2载,太原“工商务实勤俭”。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乾隆《震泽县志》卷25风俗序载,苏州府“万历以后迄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靡,顾炎武认为:“自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教十年如此矣。”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邦建《明朝中后期奢靡之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与16世纪相比,这一时期欧洲消费竞争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首先,消费竞争的主体是家庭,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和荣耀;到了18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其次,16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政治,但18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而时尚的制造者不仅仅是贵族,市场也参与到时尚的制造中来……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大批量需求”时期。

——李琴《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嬗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由此产生的主要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对于食盐的生产,实行“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即由国家统一招募煮盐的户主,盐户负担煮盐费用,官府只提供煮盐的“牢盆”,政府收购和销售煮成的盐。设立“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对地方盐业生产和流通进行指导和监督,完全杜绝私人售卖的可能性。

——摘编自王玉《盐铁官营政策分析》

材料二   明朝,北部军事频繁,军队急需粮饷,政府“召商输粮而与之盐”,“如此则转输之费省,而军储之用充矣”。此后,盐利巨大,私盐贩卖更加猖獗。“清之盐法,大率因明制而损益之”,顺治时对井盐的生产,允许自由开凿,康熙则公开承认百姓自由开凿的盐井为其私产,但盐业生产者所生产的食盐必须卖给清政府特许的商人。

——摘编自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等

材料三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接管盐场之后,针对场盐壅积、生产瘫痪的问题,各盐务机关以公盐带头赶运、限期催促商运等方式打开销路。对盐场生产,按“劳资两利”的原则,扶持成本低、产量高、质量好的盐滩、井灶恢复生产,在此基础上实行统购包销,提高收购价格,调动盐商的生产积极性。对资本、人员较多及生产设备较好,生产规模较大的私人资本主义制盐企业,在资方提出公私合营的申请后,经政府批准加入公股;对分散、生产规模较小的盐场,先联营,创造条件,再实行公私合营。“一五”期间,共完成盐业基本建设投资8000万元,投资20个项目。1957年产盐827.6万吨,实现盐税收入63100万元。在这期间,盐化工产品也有较大增长,氯化钾产量5846吨,溴素产量286.6吨。

——摘编自程龙刚《新中国盐业生产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到明清盐业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50年代新中国盐业改革的特征和意义。
7 . 读表,中国市场金、银比价变化表反映了
年份1534年1580年1635年1751年
比价1:6.31:5.51:101:14.6

A.政府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明清两朝农民经济负担减轻
C.中国传统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D.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8 . 下表为“清初直隶获鹿县八类丁银负担情况”。从中可以看出
丁别丁数土地(亩)丁银
100亩以上671.91873130.012.222.7
60~100亩671.949297.920.024.5
30~60亩3169.11280420.569.7515.5
10~30亩113132.52006432.1154.1534.3
10亩以下12513659349.5128.4328.6
0亩84818.80064.7314.4
总计348010062462100449.3100

A.人头税在清初税制中已不重要
B.清初人口剧增使人地矛盾尖锐
C.土地兼并使赋税收入明显失衡
D.清初的丁银制度负担严重不均
2019-09-26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安徽省阜阳市颍上二中等三校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晚清光绪年间,中国开始了机器铸造银元,名义上由政府掌握货币铸造权,实质上由各省直接管辖,如粤、川等,因而也就出现了私铸银元现象。这表明
A.银元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铜钱消失于市场流通领域
D.列强控制中国经济的加强
2019-09-03更新 | 257次组卷 | 19卷引用:2020年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8月) 历史试题
10 . 下图为明清时期晋商行商路线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明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山西成为全国商贸中心
C.跨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
D.晋商垄断全国商业贸易
2019-09-03更新 | 336次组卷 | 8卷引用:2020年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8月) 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