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6 道试题
1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

材料二   宋人发明了诸多可以代替人カ、富力提供动力的自动化器械,虽然没有发明蒸汽机,但人们对大自然动力的利用已相当自觉。宋朝是一个大量使用水轮技术的时代,人们利用水力进行春难、研磨、鼓风、戽水、纺纱等,在许多磨茶作坊、磨面作坊、纺织作坊、冶炼作坊中,都采用了水力驱动机械。宋朝政府对发展水力机械与自动化手工业作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宋政府还在京师与一部分州设立“水磨务”,管理水力机械。甚至有人提出在汴河上设置一百盘水磨、用于手工业生产的计划。

材料三   明代晚期的民窑青花瓷,即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几朝,从这时期装饰题材上来看,几乎每一类题材都有其极为精彩的代表作品。这一时期便是中国明代民窑青花瓷发展最为全面的时期,题材从反映民间市井生活,农人劳作的情景到文人墨客,神仙题材都有,非常丰富。在嘉靖至万历年间,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作为出口最多的产品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陶瓷之都,而外贸的发展则使民窑青花瓷也吸收了许多西洋的文化,创作的作品中既有生活中的鲜活,又有中国传统画的水墨韵味,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产生出更为动人的艺术形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种基本形态”分别指什么,分析形成哑铃状”分布态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手工业领域有何突出特点,并归纳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民窑青花瓷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考古资料证实,当时(西汉)铁工具的种类几乎应有尽有,仅铁农具就有十多个种类;以铁犁的使用来说,出土铁犁的地区已遍布鲁、豫、辽、陕、甘、苏、川、蒙、贵、闽、粤、桂等12个省区。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成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杜诗传》

材料三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汉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各有什么特点?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明清时期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还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宋前期主户和客户土地占有情况的比率表

主户客户
上三等户
(地主)
下户
(自耕农)
佃农
占全国农户总数百分比12.752.235.1
占全国总耕地数百分比70300

——摘编自安作璋主编《中国史简编——北宋的阶级关系和赋役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信息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清代嘉庆《松江府志》载:“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清代乾隆《真如里志》卷一载:“标布,紫白二色,比户织作,昼夜不辍,暮成匹布,晨易钱米,以资日用。”嘉庆《南翔镇志》卷十二,引明末人张鸿磐“请照旧永折疏”曰:嘉定县“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以米充兑。”

——摘编自萧国亮《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农村家庭棉纺织生产》

材料二 21世纪以来,作为中国时尚纺织产业的领军者,经过创新转型,上海纺织集团拥有了多个“第一”“唯一”“领先”:车用纺织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亚洲第一;上海时装周引领全国同行,影响力亚洲第一、全球第五;绳带等特种军工航天航空全国唯一;芳砜纶纤维耐高温性能世界唯一;里奥竹绿色纤维技术全国唯一;国际棉花、纺织原料及纺织品交易平台国内唯一;时尚创意园区建设全国第一;纺织品服装贸易全国领先。

——摘编自严伟勇《上海纺织: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华丽转身》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上海地区家庭棉纺织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代上海纺织业发展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府的经济职能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材料一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材料二 美国1929-1937年失业率变化图



(1)依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失业率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采取的哪些具体举措导致了这一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政府的经济职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0-06-2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图1、图2、图3分别是唐代、宋代及清代各地书院数量分布示意图(注:图中的数字代表的是各地书院的数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


(1)比较图1和图2,指出宋代书院分布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图3和所学知识,说明清代书院发展带来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西汉时期的江南农业虽然与北方相比还很落后,但有进步。《氾胜之书》等农书对稻作农业经验也做了一些总结。以张仲景、华佗等为代表的一批医家,精研医术,使江南的流行病、传染病等得到了抑制,人口自然增加率提升。汉族人民与越族等少数民族人民打破区域界限,相互融合,形成了多个居住中心。地方官员到任后,教化百姓,改进当地生产条件。汉和帝永元中,南郡太守王宠在襄阳附近修沟渠,“坡水散流,又入朱湖坡,朱湖坡亦下灌诸田”,“灌七百顷”,“白起灌溉三千顷,旁良肥美,更为沃壤也”。经过艰辛的开发历程,到东汉朝,江南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差距是趋向缩小,江南地区迅速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经济区。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战乱连绵,中原人民“北顾而辞”,越淮渡江涌向江南。据估算,自永嘉至刘宋之际,南徙的编户齐民的约有90万户。作为“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的士族,在支持东晋、南朝政权时,为了“殖产兴利”到处“求田问舍”,“岩障千重,莫不备尽”,向临海甚至晋安一带地广人稀的地区“伐木开庭”,大规模开垦土地。他们兴修水利多利用自然河道,以减少人工成本。随着旱地作物和铁犁牛耕的大量传入,不仅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纺织业、矿冶业、制瓷业以及制茶、漆器等手工业也都有显著发展。长江和钱塘江下游三角洲地带的京口、广陵、吴郡、会稽等地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广州更是海上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赵常兴、安鲁《六朝移民与江南经济区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发展在原因上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意义。
8 . 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2020-06-09更新 | 192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5-2016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开封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七十二家,兼具饮食与商品交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

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请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开封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狩三年(前120年),武帝任用齐地的大盐商东郭咸阳和南阳的大铁商孔仅为大农丞,领管盐铁事。次年,二人奏请把煮盐、冶铁及其贩卖的营业全归官府经办,并规定如有私自煮盐、冶铁的,处以(钛左趾)的刑罚,并没收其器物。从此,获利最厚的盐铁业全归官府经营,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元丰元年(前110年)出身于洛阳商人之家的桑弘羊又以搜都尉领大司农,继任掌管全国盐铁事业的职务。

——摘编自杨翼骧《秦汉史纲要》

材料二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由于对于商业和商人的认知和前期相比逐渐发生着变化,国家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对于商业政策和政治政策的调整,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安排采取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宋代官府越来越多地退出商品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使整个商人阶层开始有了活跃的政治、经济空间。

——摘自王志立《宋代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影响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经济政策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