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许多证据证明,丝绸之路在商朝就已存在。比如,在商朝的妇好墓中发现了一些玉器,经鉴定是和田玉、昆仑玉等。汉武帝时,迫于匈奴的军事压力,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虽历经千辛万苦,但张骞没有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使命。尽管如此,他的亲身见闻,引起了汉武帝的巨大兴趣。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时,张骞带了很多副使,浩浩荡荡几百人,并携带了大量的礼品。汉武帝认为自己是天下共主、最高统治者,所以要吸引西域各国到中原来,就需要带很多礼品,其中就包括大量的丝绸。随着张骞和副使们的出使,大批中亚国家和当地的民族都体会到丝绸的美丽,同时又通过商人扩大了与中亚、西亚的丝绸贸易。

——摘编自刘伟《改变世界经济地理的一带一路》

材料二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线以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历史上习惯称之为“地理大发现”。葡萄牙以当时不到一百万的人口,在几十年间奇迹般崛起,成为西欧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一度与西班牙瓜分了整个地球。……葡萄牙16世纪控制了跨越半个地球的商业航线,打破了阿拉伯人和意大利商人对印度洋的传统垄断,垄断了世界上的香料、食糖、黑奴贸易,成为世界性的商业帝国,欧洲的贸易中心也从意大利转移到了葡萄牙(它的邻国西班牙也因美洲的黄金、白银而强大起来)。

——摘编自唐晋《大国崛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形成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与丝绸之路形成的不同,并简析其世界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责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 二十年实践,使我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体制十年》

材料三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和学者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呼声很高。例如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都是著名的反全球化人士。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只对发达国家有利而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而使自己更加富强的工具。

美国与欧洲是全球化的中心,同时也是反全球化的中心。法国总理若斯潘等欧洲“中左翼”领导人均是全球化的重要反对派人物。法国反对美国式的全球化,反对对其它国家的“全球化强加”。

——庞中英《“反全球化”:另一种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及目的。
(3)指出材料三中出现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019-07-0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的欧洲对统称为“印度货”的中国商品怀有极大的兴趣,逐步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以及艺术品收藏家们,愿意出高价购买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无论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荷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地位,为了弥补这种逆差,不得不支付硬通货——白银。因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有学者戏称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为“商业上的纳贡”。

——摘编自樊树志《明史讲稿》

材料二   中国白银流通量不仅在16世纪期间迅速增加,而且在清代乃至在1820年左右仍然继续增长。……16—17世纪,白银普及适逢东亚海域的海运(商业及海盗)大发展,也正值市镇和城市活动勃兴。某些手工技艺(特别是织布、瓷器和印刷)臻于完善,这使得中国经过17世纪中叶的衰退之后,能稳当实现自己作为奢侈品出口大国的使命。正是在经济发展、城市振兴的背景下,近代欧洲的首批冒险者到东亚海域上来了,首先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17世纪初又来了荷兰人。这一现象对东亚原无太大影响,因为这些新来者无非是进入远东的商业流通网,并利用这一地区的繁荣局面。但此现象也已预示未来的光景。多亏了他们,中国才获得欧洲和美洲的第一批物品:效率更大的火器、甘薯、花生、烟草、玉米以及借墨西哥大帆船自马尼拉运到远东的银锭。除此之外,还有在精神生活方面显示的并于17世纪确定下来的新方向,其次是自1600年左右起与欧洲科学、技术、宗教的初期接触。人们或许会认为,这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和东亚近代时期的开端。

——摘编自(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中国白银流通量迅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6—17世纪中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对各自产生的影响。
2019-06-25更新 | 401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战争的经常发生,使相当一部分官营手工工场必须用于生产武器、战车等军需品,这样必定会有一些手工业交给小私营工商业者经营,“工商食官”制度受到越来越大的破坏。秦国商鞅正式提出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秦朝没有真正执行。《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巴寡妇清……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洁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西汉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在经济上采用放任自流,以期尽快恢复严重受损的国民经济。于是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摘编自王兆丰《从政策看战国秦汉时期商业发达的原因》

材料二:马行街铺席: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袄庙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终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闲去处,通晓不绝。

——《东京梦华录卷三》

材料三: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超越了以往的历史年代,也出现了许多的新特点。除北京、南京外,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另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城市,尤以江南地区为盛。也出现了高效农业与丝、棉纺织业并重的江南经济,全国最大的商品粮输出区——长江中上游地区。国内市场空前扩大,地区间商品交换空前繁荣,四通八达的海陆、陆路和内河航运便利了商品的流通,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摘编自百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认识。
2019-06-14更新 | 223次组卷 | 1卷引用:【县级联考】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

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

——(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

材料二   1708年,萨克森一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1710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并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厂。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经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被誉为“白色金子”和欧洲第一名瓷。后来受工业化冲击,全手工作业的梅森遇到极大挑战。1864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300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随时能重新制出原汁原味的梅森瓷器。

梅森瓷器经久不衰,根源在于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奉守,也离不开一万多种绚丽的色彩和精细的浮雕。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4年的技术与艺术教育和10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梅森,300年来一直贵为欧洲瓷都,是与严谨的梅森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

——(据蒲缇《梅森:300年的白金盛宴》等)


(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一、二说明,与景德镇相比,成就梅森瓷业300年辉煌的独特之处。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差,通货纯流出。只是到了明代和清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至少是“多卖少买”。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更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

——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

材料二: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
出超(+),入超(—);单位:百万元

年份美国英国法国
1909—19110—90+56
1919—1921—89—110+32
1929—1931—205—76+4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
(2)根据材料二,指出表中数据变动的本质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019-06-0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2018-2019学年高一5月下学期质检历史试题

7 .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复杂,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斯大林说)“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凡是它的军队所能到达之处,它就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密洛凡·德热拉斯《同斯大林的谈话》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重大责任落到了我们身上。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形式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共同的政治意图。为此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了哪些行动?
2019-06-0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检测(5月)历史(理) 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材料二   宋代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1)根据材料一,以宋代为例,分析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简述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29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湾泊的八大海港之一。16世纪中期以来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其中一条航线为:澳门一菲律宾马尼拉一墨西哥……这是中国与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中国丝货和世界各地的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海上丝绸大循环“丝银之路”。16世纪中叶以后,澳门曾是西学东渐和中学西渐的重要桥梁和通道。传教士在澳门开创的远东第一所西方式的大学——圣保罗学院,成为远东汉学家和西学人才的摇篮。利玛窦等传教士并经澳门进入中国内地进行传教活动,把西方国家的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又将中国的儒家经典和历史、文学、医学、工艺和工艺美术传到欧洲。

——摘编自《话说澳门》等

材料二:1837~1839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平均每年不到100万镑,1845年则增长到239万镑。……从1846年起开始下降。这一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为179万镑,比1845年降低了1/4。直到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也只有100万镑,甚至低于鸦片战争前的一些年份。……同时,上海附近的嘉定县,“往昔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仅得往日之半耳。”在广州、厦门一带,也出现因倾销洋布导致妇女纺织半数停工的情况。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丝银之路”形成的背景及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华输出货物的特点,并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礼》把“百工饬化八材”和“商贾阜通财贿”与“三农生九谷”等农业活动并列为“任万民”选择的“九职”。《史记》引《周书》,说农工商虞都是“民所衣食之原也”。

——《略论重农抑商的历史根源》

材料二: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有不少商人趁战乱物资供应紧张而抬高物价。秦统一中国以后他们虽有收敛,但到了汉初,一些商人乘经济凋敝、物质奇缺之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兼并农民。《汉书》中的《食货志》记载:“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羸,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斤卖必倍。”

——《秦汉“重农抑商”的历史原因及其影响》

材料三:据史书记载,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分化日益扩大,有的已拥有织机20〜+0余张、雇工数十人,其主人已被认为是“以机杼起家”“室至数万金”,甚至“百万金”的作坊主了;雇工们自己没有织机,专以出卖劳动力为生,属于“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计日受值”者列。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新论》


(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材料中关于农业和商业地位的认识。
(2)针对材料二中商人的不法行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推行的具体经济政策及其根本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我国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简要说明历朝统治者大都实行了类似于汉武帝采取的政策,工商业还是能不断发展并获得突破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