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春秋以至战国,诸侯之间相互并吞,大国争霸激烈。这看起来像是由于周室衰微而出现的一种分裂局面,其实正是在这个过程……形成了地区性的统一-王国,战国七雄进一步兼并的结果,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首次统一-的秦,汉皇朝。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

——《汉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大国争霸”出现的政治和经济原因,并分析其客观进步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前期统治者不断地进行一系列改革,其中在对外关系上,唐政府实行友好开放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鼓励对外交往。唐政府设置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不少地方设商馆以招待外商;设互市监、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中外贸易广泛展开,唐都长安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周边邻国纷纷遣使建交和进行正常的商业贸易。当时与唐通使交好的国家主要有七十多个。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唐政府命令保护,绝不盲目排斥。

由于唐朝前期推行了对外友好的而不是封闭的政策,使当时出现了“九夷重译,相望于道”的盛况。来自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的使者、学者和商人的频繁交往,大大加强了中国和各国间的相互了解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也使唐朝得以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摘编自许敏《唐前期的改革与兴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前期对外政策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前期对外政策改革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糖业自唐代引进印度制糖术,至宋朝发明冰糖,形成专门“糖坊”,糖业已具相当规模。1400年前后中国与地中海地区为世界主要产糖区,到十六世纪中期左右中国与西方均已掌握熬制白糖的技术,这在世界糖业史是一次革命性的进步。此后糖业伴随着欧洲的对外经济扩张产生了飞速的发展,糖也从官僚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渐渐普及民众,糖量大大增加。

欧洲扩张主义者从巴西等美洲殖民地运输大量蔗糖到欧洲市场,获得暴利。此时,中国糖也参与国际蔗糖贸易.其市场主要包括欧洲、波斯和日本。中国糖运入欧洲市场具有其偶然性。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欧洲当时的主要蔗糖供应地巴西卷入战争,使其产糖量骤减,导致欧洲市场蔗糖供应不足,糖价上涨,荷兰人趁机利用东印度公司的以中国为主的蔗糖贸易把中国糖输入欧洲,多时竞至三百万磅,中国白砂糖的赢利额有时高达7.65倍。

——摘编自陈绍刚《十七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糖业及对外蔗糖贸易》

材料二   由于欧洲人对的蔗糖需求源源不断,蔗糖很快在欧洲市场上获得了价格优势,种植园主们也顺应形势变化,逐渐转向种植和生产蔗糖。“西印度人很快发现他们更大的利润来自甘蔗,因为烟草可以在弗吉尼亚大量种植,并且在那里种植的烟草比在西印度任何地方种的都多。因此,尽管圣基茨、巴巴多斯和马提尼克这些地方最先种植的作物是烟草,但是到17世纪中期时,殖民者们已经普遍放弃它而选择种植甘蔗了。”

——摘编自王倩《“蔗糖革命”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制糖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世界近代以来蔗糖生产与传播产生的影响。
2021-04-12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西南大学临高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末年,钱庄已成为一种金融机关,不但可以兑换铜钱和金银,而且积极地发放贷款。不过中国明末的钱庄,同欧洲中世纪的银行比较,不但规模小,营业范围也小。欧洲的银行,由兑换而发展出存贷款和汇兑的业务来;中国的钱庄,由兑换只发展出贷款业务。存款业务在明朝没有进展,不论公家或私人,都将白银埋在地下,实行窖藏,不能供人利用。因为存款业没有发展起来,导致钱庄规模小;贷款的数目也不大,只是个人间的通融,多供消费。存款业不发达,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没有进步成一个法治国家;一个人的财产放在外面,毫无保障。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材料二   纵观明朝的海外贸易政策,可以说是限制、防范多于鼓励、支持。早期的朝贡贸易偏重政治利益。中期以后,外国货品免税政策虽然改为按比例征税,但倭寇问题变得日益严重,由于不堪滋扰,明朝的对外政策趋于保守。……到了隆庆、万历年间再度开海以后,外国商船来华已不受限制,基本是往来自由,只要按比例纳税后便可入市交易。由于来华外商必须通过官牙行的中介才能进行买卖,不可以与民间商人直接交易,因此这还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贸易。……明朝末年,口岸的执法官员在贸易过程中恣意抽税,对中外贸易的正常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民间私人海外贸易的开放也只是在禁而不止的情况下采取的被迫措施,并且限制颇多,根本谈不上支持和鼓励。这与当时西方国家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

——摘编自刘隽永《明清两朝保守主义的海外贸易政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明代的钱庄与早期的西方银行相比有什么不同,说明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对外贸易的特征并分析其背景。
2021-04-1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中县华中师大琼中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加重了江南的田赋征收,同时规定征收一定数量的丝绢实物。自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7次远航中,丝织品是贸易的主要物产。明朝后期,嘉兴所辖濮院镇“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吴江的盛泽镇“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仅丝绸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归安县“男耕女织,农家本务,况在本地,家家织经”。江南官营织机有3500台,民间已超过万台。明后期废除了匠户和徭役制度,丝绸机户有机会积累原始资本,扩大生产,机户郑灏家就有“织帛工及挽丝佣各数十人”。

——摘编自李绍强徐建青《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明清卷》

材料二 从18 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的几十年间,是近代工厂制的兴起时期。1786年,曼斯菲尔德的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固定资本3789镑;1789年总资产5421镑,固定资本3916镑。阿克莱特的克罗姆福德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在韦奇伍德埃特鲁利亚制陶厂中,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如拌土车间、制胚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上彩车间等,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所指定的一道生产工序。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来召集工人。19世纪初一家工厂规定:“任何人如非确有必要而擅离岗位,或在工作时间与工友交谈,每次将处以一便士罚款。”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江南丝织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厂生产方式的出现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金融经济,在历史上最低限度有三次突然猛进。此即西周至两汉,唐宋之间,明清之际。但无一次其突出使中国经济史改观。明末之巨商,多为盐商,但因食盐由官厅专卖,其能在此间牟利者,多为官僚资本,亦官商不分。商人至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则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明朝的政策,缺乏积极精神,虽严格执行中央集权,却不用这权威去扶助先进的经济部门,而是强迫它与落后的经济看齐。

——摘编自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产品的交换与流通日益频繁,农村草市及定期市逐渐演化为商业性的聚落。随着人口快速增长,江南地区人民以副业生产中寻找生活的出路,广泛种植棉花和从事棉坊织业。商贩在农村的某些交通便捷之处设立收购点,又将北方的棉花转贩到江南。这样,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商业活动,促成了江南地区市镇的蓬勃兴起。植桑养蚕产丝是江南农民的另一个主要副业。从16世纪到18世纪,江南地区各州县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加一二倍以上,许多为市镇从一个小小的村落,快速发展成力地方贸易中心,且往成为数千户或万户人口的大市镇。——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商业未能“使中国经济史改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镇的特点,并简析江南地区市镇发展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梦粱录》卷十三记载: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有些饮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材料二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宋代出现“商业革命”的依据和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分别说出图1、图2、图3、图4中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并简要说明引起生产变化的根本原因。
9 . 坊市制是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代坊市制度达到了顶峰,诗人白居易描述了坊市制下长安城整齐划一的概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市、坊严格分开并将居民区用围墙圈起来,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宵禁制等,有利于加强对城市居民的管理和控制。政府还规定“诸非洲县之所,不得置市”,忽略了各地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消费者的实际需要。

——摘编自肖建乐《唐代坊市制度及其历史定位》

材料二   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坊市治理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坊市制度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并简述导致这一现象的经济和政策因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材料二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因为,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的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陈凤英《习近平“一带一路”构想战略意义深远》


(1)“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主要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说明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应如何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