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5 道试题
1 .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宣德东去,东角楼乃皇城东南角也。十字街南去姜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珍珠、匹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井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引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关系。
2021-06-0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蒲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新兴市镇,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重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苏州则出现了“雇匠织造,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的情景……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而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高名,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由是观之,良贾何负于鸿儒。”

——摘编自《中国古代商业史》

材料二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中国的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现象。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以盛泽镇为代表的市镇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分别说明这些因素具体是如何“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
3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徽商,是对徽州籍商人的总称,俗称“徽帮”,与晋商、潮商一起,并称中国历史的“三大商帮”。《晋书》载,徽州人好“离别”,常出外经商。齐梁时,休宁人曹老常往来于江湖间,从事贾贩。唐宋时期,徽州的竹、木、瓷土、生漆、商品茶以及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文房四宝进一步推动了徽商的发展。徽商在宋代开始活跃,明清之际达到全盛。明代《徽州府志》载:“徽州保界山谷,山地贫瘠,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顾炎武说:徽州“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

胡雪岩,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红顶商人,徽商的代表人物。幼时家贫,当过放牛娃、帮工。19岁时被杭州阜康钱庄于掌柜收为学徒,于掌柜没有后代,把办事灵活的胡雪岩当作亲生儿子。于掌柜弥留之际,把钱庄悉数托付给胡雪岩。这所价值5000两银子的钱庄,成为胡雪岩在商海中的第一桶金。胡雪岩以此为依托,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阜康”钱庄分号,被称为“活财神”。在杭州创立了“胡庆余堂”中药店,制“避瘟丹”、“行军散”、“八宝丹”供军民之需,赢得“江南药王”之美誉。左宗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时,胡雪岩在上海代借外款高达白银1195万两,采供军饷、订购军火,并为左宗棠做情报工作。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军功章里有胡雪岩一半的付出。后为清廷赏识,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清光绪九年(1883年),因其产业久受各地官僚竞相提款、敲诈勒索而引发资金周转失灵。又受外商排挤,而被迫贱卖,资产去半。最终,胡雪岩被革职抄家,郁郁而终。


(1)根据材料,概括徽商在明清时期能够发展为中国历史上三大商帮之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徽商代表胡雪岩商业成、败的原因。
2021-06-0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蒲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城市是文明的象征。古代都城作为国家政治中心,凝聚了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所有精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周原来是西部的小邦,灭商以后,都城丰镐地处偏僻,不能有效控制广阔的中原和东部地区。周公指出洛邑(今河南洛阳)是“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周公在这里建立军事和政治重镇,将统治中心东移,监管殷顽(不愿接受周统治的殷商旧贵族)、东夷,对天下实行有效地统治。诸侯咸服,天下大治。

自西周开国之初直到春秋战国,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上经历了两次城市建设高潮。第一次,在西周300余年间……其分封的诸侯国由最初的71个发展到1200个之多。第二次,下及春秋战国,随着周王朝统治的衰落,特别是由于各地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各诸侯国也不断增建新城……到战国末期,城市分布范围更广,除主要集中于陕西关中的浸渭谷地到憧关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带,以及淮河流域外,长江流域巴、蜀、吴、越、楚郢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摘编自《论商代、西周都城形态》《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分布》


(1)洛邑是古代重要的城市。依据材料,分析西周营建东都洛邑的原因。并概述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两次城市建设高潮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 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城市规划的制度和形式是作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存在的,特别体现在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方面。城市规划的格局作为一种礼制,是统治者控制国家、巩固政权的手段之一,中央集权制度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的形式是方正的,并且有一条中轴线,这与古代统治者推崇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隋唐长安、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

——摘编自张健、马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都城规划布局的特点。

材料三 刘邦称帝,初定都洛阳。多数大臣认为:“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洛阳东有咸皋,西有毅、渑、倍河,乡伊、洛,其阖亦足恃也。”留侯张良曰:“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毅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

——摘编自柳华《从西汉定都长安看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邦“西都关中”的主要原因。
2021-06-01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东辰国际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以前,绝大多数城市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行政中心,它们的商业意义远远比不上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宋代开封城中出现坊、市、巷名并列,形成了工商与居民杂居,面街而居,呈现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勾栏瓦舍热闹异常的景象。商人为扩展营业范围出现了“侵街”现象,当官吏向侵街的店铺收税时,说明政府已经承认了侵街设店的合法性,古典的坊市制走向瓦解……随着宋代城市人口的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宋政府把汴京临安等大城市贴近城郭的草市当作城镇的一部分来对待,这样,城市就容纳了更多的作坊和行铺。宋代的城市转型,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一个新发展阶段的开端。

——摘编自《略论宋代城市商业的发展》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转型”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材料二   徽商,指徽州府籍(包括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六县,即古代的新安郡)商人的总称,俗称“徽帮”。徽商保持着聚族而居,立祠祭祖的习俗,族长不仅是宗族的首领,又是商人组织的头目。徽人经商,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徽商竭力发挥“贾为厚利,儒为名高”的社会功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而集于一身,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摘编自《徽商的由来》


(2)据材料指出徽商经营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

材料三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农业生产发生的变化。
6 . 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多次颁布禁海令,严禁濒海军民“交通外番,私易货物”。明成祖即位后,沿袭海禁政策,并奉为祖宗法度。此后,明廷三令五申,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贸易。然而,屡禁不止,民间开海呼声与违禁出海行为从未间断。嘉靖二年(1523)宁波争贡之役与二十八年走马溪事件发生后,海上走私贸易愈禁愈盛,尤其是自嘉靖三十一年起,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倭患。时人认识到,要消除倭患,保卫海疆安全,最好的办法是疏而非堵。闽、浙、粤三省官员不断上奏,请宽海禁,与主张严禁的官员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开海与禁海之争。隆庆初年,明廷同意福建巡抚涂泽民所奏,宣布开放海禁,漳州、泉州之民“准贩东西二洋”。开海政策持续五十余年,不仅在明后期福建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外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对沿用两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的否定,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

——摘编自涂丹《明代禁海与开海之争》

材料二   康熙时本有四口通商的规定,但几十年间,外国商船绝大多数开赴广州贸易,形成了固定的贸易路线和惯例。乾隆十二年(1717年),西班牙商船到福建、厦门贸易。当地官吏认为“吕宋(指西班牙)为天主教长,漳泉风俗浇漓(民风不淳朴)。此等夷船终不宜使之源源而来,拟俊夷船回掉之日,善为慰遣,不使复来”。清廷的复示是:“此等贸易,原系定例准行,今若不令复来,殊非向来通商之意……慰遣之处,可以不必。”……1757年十一月初十日,乾隆正式颁布谕旨,明确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

——摘编自《清实录》


(1)据材料一,指出隆庆初年明廷开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隆庆年间的开海政策。
(2)据材料二,指出乾隆初年福建地方官员和清廷在对待西班牙商船贸易问题上的分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后期从“四口通商”转变为“一口通商”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关陇西北商业经济区,以洛阳、汴州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经济区和以扬州为中心的江南经济区。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城内有市、有坊,市、坊分开。由于国际贸易的发达,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和“市舶司”,设各国商馆,接待各国商人。南方的扬州,是江南物产的集散地,成都是和扬州一样齐名的大都市。在唐代商业发展中,都市里出现了储蓄和支付钱币的柜坊,与柜坊同时出现的还有“飞钱”,是我国最早的汇兑制度。

——摘编自童贤彬《唐代商业发展特点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   到宋代由于商业的发展,坊市制度开始突破,出现了坊市混杂的局面,商人只要纳税,可以随处开设铺店,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商业街道和场所,这些商业场所往往与居民区杂混交错。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材料四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商业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城市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1-05-1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从古到今,农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材料三   1950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同时规定,把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四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小农经济的特征。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历史作用。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   下表是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情况统计表

时期 乡民迁出
总人数
迁至他乡
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
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
工商业人数
1820-1849年 29 29 0 0
1850-1879年 72 15 49 8
1880-1911年 156 0 118 38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近代中国经济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荣氏企业是中国最具有典型性的民族资本企业,主要经营面粉和棉纱,1902年荣氏兄弟开设了保兴面粉厂。1905年5月,上海掀起抵制美货运动,又促使荣氏兄弟筹设纱厂,成立振华纺织有限公司,1910年荣氏企业从美国进口18部精良的面粉机,年生产能力达到89万袋,1911年辛亥革命后,又在上海创设福新面粉厂,1915年创建申新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粉纱两业空前兴旺,其面粉企业生产能力占全国粉厂的23%,荣家企业纱锭占全国棉纱厂的11%,荣氏企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摘编自李占才,张凝《著名实业家荣氏兄弟》

材料三   1931年以后的10多年,由于日军疯狂侵华,荣氏企业遭到重创,国难当头,荣氏家族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发起募捐,并将申新五厂用作国民党部队的驻扎地,抵御日军的侵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荣毅仁遵循父命,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生产,为恢复国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荣毅仁表率性地将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成为工商界的一面旗帜。1979年2月,荣毅仁向中央提出了“从国外吸收资全,引进先进技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1979年10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荣毅仁任董事长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摘编自袁正,夏波《荣氏兄弟的救国路,公益心》


(2)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荣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荣氏家族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贡献。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耐得翁《都城纪胜》

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长洲县志》

材料二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第一卷

材料三   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材料四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事件
1980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
1984开放北至大连,南至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首批14个沿边开放城市陆续获批

——据《中国对外开放40年》编制


(1)材料一分别反映了哪两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的什么新特点并分别指出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并且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
(5)综合以上材料,你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得到哪些启示?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