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14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历代王朝在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流与冲突中,逐渐产生了“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边疆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的交涉中,使用了“专辖之内洋”“公共海洋”“万国律例”等近代国际法术语。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在沿海地区、海岸带、海岛上建立军事设施并派兵驻守。民国初年,政府每交涉边务时,中方必然“查察地势,会勘情形”。193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边疆教育计划大纲,明确表述“国境之边界或边缘地带,谓之地理的边疆”。由此,在国人边疆观念之中,对边疆外围的认识不再是漫无边际的空间想象,而是形成了一道稳定而明晰的边界线。

——据周平《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美国人视开疆拓土为上帝赋予的使命,不断向西扩张,把陆地边疆推进到太平洋沿岸。受马汉海权扩张理论和特纳的“移动边疆”理论影响,19世纪末美国依次获取了夏威夷、菲律宾、波多黎各等海外殖民地。二战后,“战略边疆”被美国纳入边疆观念的体系中,并逐步向全世界乃至外太空扩张。1960年,肯尼迪政府提出“新边疆”政策,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不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以此阻止其向苏联靠拢。1981年,里根政府首次提出“高边疆”战略,后将其列入国家开发太空的军事、科学计划;20世纪8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利益边疆”概念,明确强调“商业发展到哪里,我们的国家利益伸展到哪里,军队就应该跟到哪里,不管是在陆地、海洋还是空中”。

——李朝辉《中美两国边疆观形成与演进对比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边疆观念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美国边疆观念的基本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边疆安全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印第安人所创造的较高水平的文明均分布在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他远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其中玛雅人创造了美洲大陆上最古老的文明,他们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一种用字母或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为了计算时间、预言未来以及为献祭和主要的丧葬事宜推算吉日,玛雅人发明了“玛雅历”;他们还研究了天体的运动,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祭司搜集的天文学知识非常广泛,与当时欧洲的天文学知识不相上下,并且制定了精确的历法;他们的建筑工程已达到古代世界很高的水平,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

——摘编自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材料二   也许是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杂草疯长,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丛林日益向城市逼近,像沙漠吞噬绿洲一样,毁坏了玛雅人生存的基础。在2500年中,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可证明中美洲和秘鲁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在这几千年中,欧亚大陆各地区,还有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都处在持续不断的交往中。最终结果是,美洲印第安人远远落后于欧亚人。16世纪时,西班牙帝国灭亡玛雅文明的传承者阿兹特克帝国,摧毁了阿兹特克文明。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玛雅文明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玛雅文明湮灭的可能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代文明的封闭永远是相对的……农耕文明对自给自足的追求,导致了交流的必然性,因为自足永远是相对的,所有古代文明都必然缺乏这种或那种资源。为获得或控制相关资源,不同文明之间会有程度不等的交往。虽然资源有时可以通过征服、直接控制资源所在地获得,但更多的时候,由于资源所在地相距遥远,或农耕文明自身实力不足无法实现征服,必须通过商贸实现。

——摘编自晏绍祥、赵轶欧《如何理解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与交流》

材料二   15、16世纪的世界,出现海道大通新现象。这一现象首先在西欧出现……资本主义是通过市场交换以实现利润的经济,这与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农本经济是不相容的,因此,资本主义一经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就必定不断扩大市场交换的范围……与此同时,由中古后期积累起来并得到改进的航海和造船技术,为西欧新兴资产阶级的海外扩张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海道大通后,人类交往关系呈现出开放的新特征……使西方国家跳出地中海的局限,面对整个新旧大陆……使局部的文明交往转变为全面交往,交往的内容与数量急剧增加……1500年以前,文明基本上以大陆为中心,海上联系相对来说并不重要……海道将相互隔离的地区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海上交往也就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欧洲海外张的序幕拉开,葡萄牙和西班牙很快走上了大规模殖民掠夺的道路。

——摘编自陈超《论交往在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作用》

材料三   自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会议演讲中指出文明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而变得美丽丰富,到9月提出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美好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各文明交融互鉴;从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求同存异、包容互鉴的文明交流,到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所要求的世界各族人民与各国文明要加强交流互鉴,来为命运共同体构建做好民心铺垫。在面对国际社会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等霸权主义思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格局所带来的困境与挑战时,习近平先后多次在国际社会呼吁以文明交流破解文明隔阂、文明冲突以及文明优越,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丰富内涵的重要论述。

——摘编自付豪《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文明交流的原因及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道大通的条件,分析海道大通后人类交往关系呈现的新特征。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代中国对世界文明交流的看法。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期末模拟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种姓制度作为一种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诞生于公元前两千年中叶。入侵者从中亚、西亚经由印度西北部的山口,陆续向印度河中游一带涌入,征服了当地的达罗毗荼人。为维护自身的高贵地位,加大对征服者的控制,对各种姓的权利进行严格的划分,并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古印度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国家推行宗教典籍,不仅能够对人们思想进行控制,也巩固了种姓制度的地位。

——摘编自吴颖铭《古印度种姓制度的研究》

材料二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在罗马帝国废墟的基础上,罗马文明与日耳曼文明相碰撞、相融合的产物。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到11世纪时,学者扎克·得·维特里就欧洲社会的等级做了形象的说明:僧侣是人的眼睛,因为他们能看到并给人们指示安全的道路;贵族是手臂,负责捍卫社会实施正义、保卫王国;平民是人体的下部,负责负担人体的上部分并为之服务。这种等级的划分不仅是封建主集团维护其政治、经济特权的结果,也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摘编自朱伟奇《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一名英国海军将领和伊丽莎白时代最著名的航海家,德雷克大约于1541年出生在英格兰德文郡的塔维斯托克附近。他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了坚定的新教观念,当然也与物质回报有关。1566年,德雷克参加了一次前往佛得角群岛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远航,遭到西班牙人袭击,五艘船损失了三艘,许多英国船员被杀,这起事件进一步加深了德雷克本已很深的对西班牙人的仇恨。

——(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世界大历史》

材料二   进入16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的海盗活动更扩大到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这种私掠巡航一旦成功,会使参加者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为此吸引了各阶层行行色色的分子加入,包括国王在内,使私掠巡航成为一种有组织的活动。海盗劫掠的方式是专业性的,有的海军将领、海员、大小货船渔船的船主、船长、船员专以海上掠夺为主。伊丽莎白女王一贯纵容和支持海盗活动,甚至公开投资于这种具有极大冒险性的私掠巡航。女王的参加,使活动带有半官方性质。

——摘自陈曦文《英国16世纪经济变革与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雷克进行航海活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后期德雷克等私掠活动的特点。
7日内更新 | 27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术界普遍认为,甘薯是由东南沿海地区经湖广传入四川的。雍正十一年(1733年),首次出现了四川种植甘薯的记载。乾隆时期,川西平原上的德阳、罗江、成都等地的地方志中都出现了甘薯的记载,且认为此物“或生食,或熟食,或磨为粉,味甘适口,老少皆宜”。在川东地区江津、黔江等地,甘薯也因地方官的大力提倡,广泛种植;川南有来自福建、广东移民首种甘薯,其一家一年收获几百上千斤,即使遇到饥年也能安然度过,使本地人很为羡慕。

到了近代,甘薯种植几乎遍及全川。据四川劝业道署统计,清末全川142个厅州县中,有甘薯种植记载的就有127个,全川共载甘薯605万亩,总产量3950.6万担。据1910年三月劝业会的调查显示,在成都的外来农业陈列出的产品中,就有18个地区陈列了当地出产的品质优良的甘薯,有白红苕、红皮红苕、红心红苕、牛奶红苕等品种。民国时期,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四川地区进行了甘薯品种、栽培和贮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从国外引进一些良种和实生苗进行鉴定。

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出版了甘薯增产栽培技术方面的书籍,及时总结和推广增产的经验。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良种的推广、栽培技术的个性,甘薯的亩产量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之后,对外交流加速,甘薯作为多功能用途原料的作用更加凸显,新品种和新科技也不断引进,四川地区甘薯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

——据张茜《甘薯在四川的传播及对四川饮食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甘薯在四川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四川甘薯种植的特点,并指出建国后又有何发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甘薯在四川的种植为例,说明农作物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尼罗河两岸繁衍生息的埃及人,出于对自身安全保卫和私密性功能的考虑,对外封闭,对内开敞基本上成为住宅设计的一种通用形式。在古埃及,入门穿过过道便是一个庭院,院的四周有柱廊,庭院实际上是家庭活动中心。古埃及民居较为注重主次、长幼和轴线。上下埃及筑造材料有所差异,下埃及主要以木材为墙基,上埃及多用卵石为墙基。人们在屋顶上设立纳凉露台,利用屋顶高差开窗通风,这些手法对西方炎热干旱地区的住宅有深远影响。

——摘编自李伟《中西方传统建筑的民居文化比较》

材料二   古罗马人广泛吸收四邻各族优秀文化成果。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中庭左右是小房间和陈放家史、祖先塑像的凹室,与入口相对的是正屋。相较于古埃及,古罗马人除了更注重私密性的保护外,人们还按照自己的偏好和经济状况,对住宅内部不同作用的房间进行个性化的装饰。民居中的等级制度体现微弱,各项设计直接和居民的财富挂钩,建筑材料多为砖和混凝土。民居类型较多,如别墅、府第、多层公寓等。

——摘编自李伟《中西方传统建筑的民居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古埃及与古罗马民居文化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古埃及与古罗马民居文化的共同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德斯鸠(1689~1755)出身于贵族家庭,曾任世袭的法院院长。他在英国居住期间,结识了英国哲学家休谟,研究了洛克的学说。1748年,他发表《论法的精神》,指出: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实行三权分立,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避免暴政的出现。他主张立法权应该委托给人民代表机关,国王只应该是行政机关的首脑,司法权则应该属于陪审法庭。同时,他还强调三个权力互相制约的重要性。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美国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原则指导下的第一个现实政体。1787年美国宪法确定了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项权力之间互相平等、相互制衡。但美国1787年宪法过分强调总统的权力,被民主斗士杰斐逊称为“总统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衡模式,只是在统治阶级内部发挥了作用。“三权分立”原则在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虽然模式不同,但体现的精神基本一致。

——摘编自松晓芳《中西方法律文化价值取向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分权制衡”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德斯鸠“分权制衡”思想的历史影响。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果印度人不纳税,英国统治印度的机器就会瘫痪。……甘地要求印度的精英们放弃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到民众中去穿土布制的衣服,吃粗粮,过艰苦的生活,与大众打成一片。他强调大规模工业化在印度意味着千百万人的饥饿,只有回到传统的手工纺织才能解决失业问题,解救印度的贫困。甘地严厉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但反对暴力剥夺地主、资本家的私有财产,主张各阶级调和建立平等和谐的庇护关系,他要求百万富翁在满足个人物质消费之外,应将财产用来为全社会服务。甘地的社会主义理所当然遭到了印度知识界和工商界中大部分人的批评。尼赫鲁说过:“甘地对于机器和现代文明的旧观点,我们很少人赞同。”尼赫鲁不同意甘地全盘否定西方文明。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甘地“手纺土布运动”的背景和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甘地“手纺土布运动”。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与欧美国家的整体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不仅是苏联的工业化成就,还有苏联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同志,为庆祝国际青年节21周年,创造了风镐劳动的全苏纪录。在六小时一班的工作时间里,斯达汉诺夫开采了102吨煤,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开采量……在各行各业无数个斯达汉诺夫的推动下,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劳动率提高了82%,大大高于原计划的63%。

——据《大国崛起——苏联篇》整理

材料二   重工业是中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苏联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教训。
7日内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