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470 道试题
1 . 【中法关系】

材料一   17世纪末叶以后,中国文化信息传入欧洲,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君主专制比较有节制,承认中国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设置谏官具有发展生产和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的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的态度,他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生产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国国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陈宣良《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二战时期,中法为盟友,都为反法西斯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也因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但中法毕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促成它们建交的不止是二战时期的“浅薄缘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美苏冷战”。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英国是一个高贵的民族,英国人应该有自己的领导权力,不能再受美国的控制和摆布,于是他毅然脱离了美国,追求自主权。而当时的中国与苏联决裂,中苏形式严峻,中法两国都迫切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来巩固政权,同时更需要结交其他国家来增强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当然戴高乐支持阿尔及利亚的独立并从越南战争中退出,是中法建交的又一原因。两国有着共同的需求,所以戴高乐就产生与中国建交的念头。1963年他派总理富尔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双方在台湾问题上产生分歧,但法国还是同意与中国建交,断绝与台湾地区的外交关系,率先向中国伸出“橄榄枝”。1964年1月27日,法国与中国正式建交,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被外国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

——吕芳《漫谈中法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的内容,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中法建交的历史条件。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特的“中法(建交)精神”,请尝试概括“中法精神”的内涵。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术界普遍认为野生西瓜最早原产于非洲。“旧传种来自西域,故名西瓜。”这样看来西瓜名字的由来与西瓜在中国的引种和传播有一定关系。

根据最早关于西瓜的文献记载,五代后晋(936年-947年)胡峤从契丹归来后撰《陷虏记》记载在契丹见闻,其中提到西瓜。北宋时期相关文献较少,有说法当时黄河地区可能已经种植西瓜,《清明上河图》展现了汴京街市,“其中一个水果摊前案上放有数块切开的西瓜”。南宋时期西瓜的记载多处可见,如诗人范成大在《西瓜园》中写道:“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诗注里有:“西瓜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文天祥《西瓜吟》中:“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元代官修农书《农桑辑要》中不但首次出现西瓜的栽培方法,还有西瓜子仁的介绍。而《日用本草》记载:“西瓜,味甘寒,无毒,消暑解热,解烦渴,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明《本草纲目》也有关于西瓜引种、生理特性、用途、食用等各方面的详细记载;《群芳谱诠释》记载“子取仁可荐茶,皮可蜜煎、糖煎、酱腌”。清代各地方志中关于西瓜的记载内容逐渐出现多样化,涉及西瓜形状、种植、用途、产量、传播、贸易等各方面。

——《西瓜在中国的引种推广及动因探析》

材料二   西瓜优良的自然特性,使得它在成功引种后地位迅速上升,成为重要的消夏果瓜。江南地区有喝烧酒、吃西瓜的习惯。西瓜汁可以被用来烹煮猪肉,味同蜜炙肉。西瓜去除盖和瓤后,将鸡(鸭)肉置于其中,外加各种作料,然后蒸煮熟透,统称西瓜盅。还可以加工成西瓜膏、西瓜糕以及西瓜酱等食品。西瓜还是元旦(春节)、端午、荐新、立秋、七夕、中秋等多个岁时节日中的必需果品。中国很多地方的民间都有立秋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或“咬秋”。这一风俗源于古代“秋报”祭祀之礼。

——《西瓜引种传播及其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西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西瓜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后,生产能力则加速翻倍。宣告人类开始进入工业时代。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   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工业革命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的影响。
2024-06-1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2023-2024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基本主张就是解放人性,恢复人的尊严,重申人的世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它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天主教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指向那种否定现世生活,把来世的天堂作为人类永恒追求目标的人生虚无主义态度。虽然新兴资产阶级主要提供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但不可否认,在当时的条件下,利己主义仍可导致消极的后果,即追求享乐的唯我主义倾向。而宗教改革运动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主义者所提倡的思想解放,在一定程度上为宗教改革运动作了理论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两者在思想上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摘编自徐鹤森《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从以往神学神权的枷锁中慢慢挣脱出来。而启蒙运动则使人们的理性光芒无比耀眼,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对于人们的理性自信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启蒙运动后,人性的复归伴随着各种相关理论得到了众多的实践,理论渐渐变为行动,思想渐渐变为现实,社会结构得到了彻底的改变,神权已经从政治舞台中心退去。可以这样说,文艺复兴将人们的思想带回到了彼岸世界,但是并没有真正否定神权的彼岸世界。宗教改革运动将人们的思想和世俗权利带回到彼岸世界,但是依旧没有否定神权的彼岸世界,而启蒙运动则将人们彻底带回到了彼岸世界。

——摘编自涂文章《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关于人的问题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启蒙运动则将人们彻底带回到了彼岸世界”的理解。
2024-06-1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2023-2024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前期,美军仓促应战,军服等装备多来自英军;加入战争后,美军积极开发新式作战服,并于1943年推出新式作战服M1943,采用全新的设计理念——分层着装原则,即与一两层厚衣服相比,多层轻薄衣服能够取得更好的保暖效果。M1943有可拆卸的套头帽,袋扣隐藏在袋盖下的四个贴袋设计避免与其他外物接触。当领子被竖起时,左边领子下面有一个用来收紧领口的扣子。……美军还通过对在欧洲战场北部地区,山地部队所面临的寒冷、复杂的山地作战环境的综合考虑,研发出了针对山地部队的作战服并迅速投入到战场上。美军军服的功能性设计很快超越了其他盟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纷纷定制或效仿美军军服。

——摘编自张杰《浅谈二战时期欧美军服功能性设计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时期美国军服设计的理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时期美国军服设计和应用的意义。
6 . [新中国的社会救助]

材料   长期的战争破坏,加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上有数以千百万计的人遭受着贫困、饥饿、瘟疫和死亡的威胁。

面对严重的局面,党和政府对灾民的救助问题给予高度重视。1949年11月内务部召开会议,提出“节约救灾,生产自救,群众互助,以工代赈”的方针。同年12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指出“生产救灾是关系到几百万人的生死问题,是新民主主义政权在灾区巩固存在的问题,是开展明年大生产运动、建设新中国的关键问题之一”,要求各地人民政府“应给予灾民或合作社一部分贷款,并拨出一部分救济粮扶助灾民生产自救”。1950年1月6日又发出《关于生产救灾的补充指示》,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提高对救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开展生产救灾工作,采取措施帮助灾民度过灾荒。1950年2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以董必武为主任,包括内务部、财务部等部委的中央救灾委员会。4月24日,召开了中国人民救济代表会议,讨论建立社会救济福利制度,采取何种救济方法等问题。会议确立救济工作的方针:在人民政府领导下,以人民自救自助为基础开展人民大众的救济福利事业。

——摘编自任松峰《新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救助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救助的作用。
2024-06-05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学习小组为探究茶叶和饮茶对英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一   1833年,曼彻斯特一位技术工人的妻子列出了这样一份她每周的消费清单:12个先令用于购买黄油、茶叶、面粉、食盐、燕麦片、咸肉、马铃薯、牛奶、糖、辣椒、芥末……早餐她们家吃的是粥、面包和牛奶;喝午茶的时候还会吃一些面包和黄油;晚餐时,他们吃燕麦粥、马铃薯、咸肉和她自己烘烤的白面包。

——摘编自贾雯《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娘米勒曼特对新郎米拉贝尔说:没有经过我的允许,你决不能自作主张靠近(我的茶桌)。对此米拉贝尔只能作答说:我服从茶桌的统治权。

——[]威廉·康格里夫《如此世道》(喜剧)(1700年)

材料三   茶传入欧洲后,英国、荷兰等国成立了茶会、饮茶俱乐部,在文艺舞台上出现了茶舞,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现了茶诗。诗人们写下了不少著名的咏茶诗篇,其中有《饮茶王后》《绿茶女神》《赞茶诗》《课业》《茶诗三章》《给我一杯茶》《可爱的茶》及《中国茶》等。英国还产生了喜剧歌曲《序中之茶》、小曲《一滴茶》等。

——摘编自孙云、张稚秀《西方茶文化溯源》

材料四   置身于这地地道道的家庭的舒适氛围中是多么令人愉快呀!那琥珀色的灯光和朱红的火光是多么温暖呀!为了使这幅画面显得更完美,桌子上连茶点都摆好了——英国的茶点,那一套闪闪发亮的茶具,从古色古香的银制茶壶和用同样金属制作的大水壶,到由于紫色和镀金显得色彩暗淡的小瓷杯,都或曾相识地向我眨着眼睛。

——摘自[]夏洛蒂·勃朗特《维莱特》(半自传体小说,首版于1853年)

(1)提取材料信息,说明茶叶和饮茶对英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2)小组成员中有人对以上一部分材料的史料价值提出质疑,你认为可能是哪些材料?说明理由。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欧洲人把自己来到西半球的事件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同时一些新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例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一方面是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公司、交易所等。……买空卖空形同赌博,经商者突然暴富、顷刻破产的事例司空见惯。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明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

材料三   罪恶的三角贸易(如图)

1768年,英国人安东尼开始从事黑人奴隶贸易,他把英国的小刀、玻璃球和酒等商品运到非洲,从部落首领那里换取战俘。

罪恶的奴隶贸易给非洲大陆造成了极其深重的灾难。几百年间,非洲因此丧失约一亿精壮人口,相当于1800年时非洲人口的总和,非洲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1)材料一中的“地理大发现”主要指什么事件?
(2)材料二表明“地理大发现”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三角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它对非洲、美洲、欧洲及世界各产生什么影响?
2024-06-0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井冈山时期医院经费主要是通过打土豪、从国民党军队中缴获和向老百姓募捐筹集的方式解决的;中央苏区时期成立互济会(类似于今天的合作医疗),互济会成员看病不要钱,区、乡工作人员药费也能报销,红军家属和贫苦民众凭乡村苏维埃政府证明给予免费治疗。医治小病、购买膏药等也不要钱,并将人民的医药问题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中明确规定:对一切雇佣劳动者“实行免费的医药帮助……不论是普通病还是因工致病、遇险受伤、职业病等,都不需要支付医药费,其家属也同样享受免费的医药帮助”。中央苏区各县、区、乡普遍建立药业合作社来保障药品的市场流通。私人捐助药品也成为当时药品大的来源途径之一。

——摘编自曾红、李瑞《论中央苏区时期医药卫生体系》

材料二   2002102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国务院主持的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20021228日,新修订的农业法明文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农民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和其他医疗保障形式,提高农民健康水平。”2003116日,国务院对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出了具体措施,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德元《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央苏区发展医药卫生保障事业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初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创新”的表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幼稚教育事业的起步与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教育改革有密切联系,“近数年来,复自日本绝黄海以渡,来于中国”。晚清政府逐渐认识到幼稚教育的重要性。1903年,张之洞、端方上书称:“幼稚园者,以抚育孩提而驯之于姆教。揆其立法,用意之精,深合乎中国古先之制。”1907年,清朝学部发布咨文,要求“各省广设幼稚园以立蒙养之基础”。此后上海、芜湖、醴陵、九江、苏州、南京、宁波等地区相继设立幼稚园。除此之外,随着东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各种从事幼稚教育研究的学术团体也纷纷成立,有关幼稚教育的学术活动也频繁举行,各幼稚教育研究团体召开的年会也都成了探讨相关内容的学术盛会。再者,有关幼稚教育的著作、译著此时也纷纷出版。此时,中国近代儿童保育工作在这期间已经发展成一门独立的专门性学科,关爱儿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已经作为一种集体意识和情感为人们所接受。

——摘编自于贵超《<申报>中的近代中国儿童观嬗变过程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幼稚教育事业起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幼稚教育事业起步的影响。
2024-05-3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