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34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由来已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时个体小农家庭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颇为平等,家庭暴力受到法律的遏制。妇女由于广泛从事社会生产活动,承担徭役,其家庭地位不会低于男子多少。秦律有翔实的婚姻法,男女成婚、离婚必须报官备案,以受法律承认和保护。秦时女子有择婚拒嫁、夫死再嫁和弃夫再婚的自由,并视为良妇,不得歧视。

——摘编自任树民《秦汉时期的婚姻家庭》

材料二   从杨树达先生《汉代婚良礼俗考》及现存汉朝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汉朝的婚姻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夫多妻制;有礼法应允的聘婚制,即一夫一妻创;其他如父死要其后母、兄亡妻嫂的收继婚、同姓血缘婿、交换婚、入赀婚等,并行不悖。汉朝人在择偶标准上,“女不必贵种,要之贞好”;在婚姻选择上,有“由女子自主之者”“有夫家弃其妇者”“有妇或妇家求绝者”。据史书记载,汉初丞相陈平之妻张氏在五次守寡后嫁给陈平;平阳公主初嫁曹寿,再嫁夏侯颂、后又卫青。由此可见,在汉朝女子再嫁是不受约束、不失体面的。

——摘编自徐丽君《略论秦汉婚俗的自由开放性》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婚姻习俗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代婚姻习俗进行评析。
7日内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合调研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列国在文化面貌上的接近,从考古学文化角度观察,已达到空前的程度,民族文化的融合已突破原来六大区系的分野,这就为战国时期的兼并和秦的最终统一做好了准备。

——摘编自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二 秦汉时代的文明,是在各地区、各族人民不同的文明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而在统一的前提下,又保持着各地、各族间不同程度的差异。秦汉时代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为大规模吸收外来文明创造了有利条件,是我国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在后来还出现多次,但秦汉时代为首井其端的一次。大规模的吸收和远距离的传播,使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三 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统的局面下蓬勃发展的,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新的与旧的,中国固有的与外来的,南方的与北方的,相互交融共同前进。在南北文化交融和中外文化交流这两方面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使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中华文明格局的演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代中华文明取得飞跃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唐代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贡献。   
2024-09-1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77国集团”的建立,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觉醒和第三世界的逐步形成。新兴的民族国家不仅要继续捍卫政治独立,迫切要求发展民族经济,而且在反对外来干涉,增进亚非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以便在国际格局中作为整体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等方面,有着共同的渴望和要求。

——摘编自高岱等《殖民扩张与南北关系》

材料二   “全球南方”从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的概念而来。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南方的挑战:南方委员会的报告》,强调南方国家需要在全球层面共同努力。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全球南方”被视为全球战略博弈和全球格局重塑的重要动力,成为百年变局深化演进的重要标示。

——摘编自门洪华《“全球南方”的兴起与国际博弈的新图景》

材料三 中国是“全球南方”的当然成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4年发布的《打造全球南方》报告,明确将中国列为“全球南方”国家。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秩序变革中着眼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努力提升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切实维护“全球南方”利益,推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摘编自王健《“全球南方”崛起与国际秩序新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发展中国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中国是“全球南方”的当然成员。   
2024-09-16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2年,日本制造了一·二八事变。上海是美英等国在华利益中心,据统计,美国在华利益的64.9%,英国在华利益的72.6%都集中于上海。日本的进攻损害了美英等国在华利益。美国驻华公使史汀生积极建议英法大国一起来维护《九国公约》的精神,然而无人响应。最终他只能沮丧地表示“看来我注定是无能为力了”。19323月,在日本精心策划下,伪满洲国成立,美英再次明确表示反对。美国继续外交上的不承认声明,作为国际调停的国联也于此时通过决议,重申了盟约尊重成员国领土完整、政治独立以及和平解决争端的原则,并表示不承认伪满洲国。

——摘编自刘杰《摇摆与孤立:“九一八”后美国远东政策的考察》

材料二   1938年底,美国决定向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的购货贷款,中国以桐油出口来偿还,史称“桐油借款”。为避免给日本留下反美的口实,19392月中美两国分别通过中国政府设在美国纽约的世界贸易公司和美国政府所属的进出口银行签订了《桐油借款合约》。实际上,整个争取借款的谈判都是在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和罗斯福的直接指示下进行的。

——摘编自任东来《略论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

材料三   抗战前期,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与侵略反侵略两大阵营的明晰,中国共产党从一般地反对帝国主义的政策转变到联合英美的政策上来。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不仅努力争取国际力量牵制国民党的反共活动,还试图在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争取民主的斗争中借助国际压力。中国共产党努力与美国建立半官方的联系并试图争取美国更多的支持。美国方面最初作出了善意的反应。

——摘编自步平、王建朗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公使史汀生表示“看来我注定是无能为力了”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初期美国对华援助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联合英美政策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0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的暂行规定》,明确划分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不同收支范围,中央与地方“分灶吃饭”的格局初步形成。这一体制的特点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比例或数额,在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之间分配收入。这是对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的一种调整,体现的同样是“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它将中央政府一部分财政收支决策权下放给各级地方政府,由吃“大锅饭”改为“分灶吃饭”,“在中央统一领导和计划下,各过各的日子”。

——摘编自程熙《1994年为什么要实施分税制改革》

材料二   1994年,中国启动规模最大、影响最强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分税制改革分设了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征管机构,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了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并且确定了分省税收返还。此次改革按“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的要求,简化了税制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管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摘编自叶琛《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变迁及基本经验》

材料三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举措包括,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抵扣链条,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

——摘编自王目谦《财政税收现状与发展策略探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80年代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如何与时俱进的。
2024-09-13更新 | 70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示范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是负责监管图书贸易的警察戴梅里的重点监控对象。在其工作日志中伏尔泰的名字曾频频出现。

在戴梅里收集、整理、撰写、保存的资料中,《图书贸易日志》(通常被称为《戴梅里日志》)是这位警官在175011月至176912月的工作日志,其大部分内容是巴黎流传的图书的目录。戴梅里不仅记录图书信息,还会记录涉及作者、书商的一些职业活动;有时也会对书籍、作者作出些许评价。

尽管戴梅里在其日志中表现得越来越具有警察的专业作风,但他对市面上出现的伏尔泰的作品仍会时不时加以评论。对于戴梅里来说,伏尔泰是个成功的“作者”,他的作品成功、畅销,还很有趣。可是,伏尔泰并非老实、安分、德高望重的那类作家,他总是会与人争吵,引起一阵“噪音”。更严重的是,伏尔泰对国家和宗教而言都是危险分子,他的作品以“不虔诚”和“攻击国家”为特色。小册子《为博林布鲁克辩护》是“彻头彻尾的不虔诚”;《老实人》“嘲弄一切国家和一切习俗”;《教士的辩护》这篇文章“将会使高等法院特别是国王的人生气,他们在文中受到极其猛烈的抨击”;《让·梅耶遗嘱》“存在着最严重、最危险的不虔诚”;《风俗论》“说了耶稣会很多坏话”,《哲学辞典》“非常严重地攻击宗教和国家”。戴梅里的这些评论表明,伏尔泰被警方监控的原因是他对国家与教会不恭不敬,他是公众平静生活的捣乱分子。

——摘编自石芳《警察日志中的伏尔泰与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18世纪法国历史的发展,探究《戴梅里日志》撰写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戴梅里日志》的史料价值并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利用工作日志研究历史时应注意的问题。
2024-09-13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示范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些通过科场考试精选出来的,富有较高文史知识素养的文臣,受到了宋政府的重用。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组成部分,与前代相比,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隋唐以后重科举取士,为中下层的寒族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打开方便之门。通过科举取士,帝王也有意识地让下层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关键的一点是这些文人士大夫出身寒微,没有世家势力作为社会背景,故也没有深厚的社会根基和实力,其荣辱盛衰皆掌握在帝王手中,即使位极人臣,也不会对赵宋王朝构成潜在威胁。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猛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地位增强,推动了整个英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但直至19世纪初,英国政府各部的行政官吏的选任仍然采用中世纪延续下来的恩赐制,多由贵族子弟充任,买官鬻职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膏梁子弟、庸碌无能而踞高位者有之,身为要官领取高薪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有之,文官素质每况愈下,工作效率低,严重影响政府声誉。1854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提出了三项改革计划:一、区分文官类别,统一规定文官录用的年龄和薪俸标准,量才使用。二、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袪除恩赐制弊端,选拔优秀人才。三、严格文官工作考核,实行政绩晋升制,奖优汰劣,奖勤罚懒。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被采纳并加以实施。

——摘编自陈友义《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官政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英国借鉴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创建近代文官体制,但是在20世纪初,中国却废除科举取士,推行新式教育体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2024-09-1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或政府的目的是保护财产,从文艺复兴以来,几乎所有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都这样宣布。他们提出:人要生存,为了保持生存,他必(定)需(要)财产。16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学者给这一结论加上了一些“历史”的前提和“理性”的解释,如自然权利、社会契约等理论。在17世纪的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看来,“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在这方面,自然状态有着许多缺陷”。

——摘编自吴恩裕《论洛克的政治思想》

材料二   1789年)人民的起义成果最终让新兴贵族和资产者们趁机夺取了全部立法权。他们颁布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宣布平等、自由、法治和个人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这些原则的确立,体现了一种历史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但从根本上来说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因为法国人民在随后的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之中并没有得到多少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民主。

——摘编自季明《法国大革命与“自由、平等、博爱”思想》

材料三   《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第544条强调,所有权是一种绝对、永久和排他的权利。这意味着,所有权具有绝对无限制的特性,国家必须尊重个人私有财产,即便根据公益的理由征用私人财产,也必须给予所有人以公正和事先的补偿。

——摘编自高仰光《〈法国民法典〉:搭建起一个前所未有的规范体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启蒙思想家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财产观念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落实“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的做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些做法。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近代西方财产观念发展的因素。
2024-09-08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们常把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并称为“秦国三大水利工程”。《淮南子·人间训》记述道,“(秦人)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秦人巧妙地利用了“漓水与湘水,出一山而分源”,其“分流”处距离仅“百余步”的地理形势,“以卒凿渠”,沟通“湘、漓之间”,形成了畅通的“粮道”,在最合理的地方,以最便捷的方式,用最经济的成本,成功连接长江和珠江南北两大水系。灵渠还利用弯道延长渠道长度,有效地平缓坡降,解决了因高差变化而带来的航行安全问题。可以推想,灵渠的设计很可能继承了郑国等“水工”的技术,同时“九疑之南”的越人也在“舟行宜多水”的环境条件下,积累了丰富的水利学知识和航运学经验,以独异的智慧参与了灵渠的设计。在秦一统岭南地区后,灵渠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后人有诗赞曰:“灵渠胜似银河水,流入人间灌稻粱。”

——摘编自王子今《灵渠:秦代水利奇迹》

材料二   

             

                                 秦朝形势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人开凿灵渠的直接目的,并概括灵渠的修建所体现的先民智慧。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灵渠开凿的历史意义。
2024-09-08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线建设是中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基于战备需要而对全国工业布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调整,其核心是在大后方建设和发展以军工为核心的重工业基地,以应对潜在的战争威胁。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大批工厂企业、职工、干部等从东部一线地区迁到内地山区,中央财政资金大量投向三线地区。然而,由于三线建设的主要战略目标在于国防安全,因此,虽然三线建设促使内地工业迅速崛起,但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并未带来城市化的同步发展,中国的城市化总体上呈现停滞状态。

——摘编自徐有威、陈熙《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二   1983年,中央确立了三线企业“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方针。按照“七五”计划安排,三线调整改造的主要任务是“脱险搬迁”,主要向原料产地、产品市场、大中城市搬迁。大多数仍然保留在原地的三线企业,则积极尝试新挑战——自身的产品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七五”计划至“九五”计划期间,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三线调整搬迁单位在财政上实施了一系列优惠和扶持政策。1987年10月,国务院三线办公室召开“窗口”座谈会,指出三线地区已经有800 多家企业和科研单位在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兴办了1200多个窗口,多数是办得好的和比较好的,三线人发挥了艰苦奋斗再创新天地的精神。从整体经济效益上看,三线企业调整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

——摘编自陈东林《走向市场经济的三线建设调整改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线企业调整改造成功的原因。
2024-09-08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