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5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据与历史

数据统计与分析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它对历史认知和历史结论的得出有着重要影响。下面是两则通过数据应用进行历史研究的案例。

案例一   美国历史学者菲利普·霍夫曼对近代欧洲国家间关系的处理方式进行了专题研究。他认为,17世纪中期以来,欧洲各国统治者因追逐个人“荣耀”而发动的战争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使用表3对自己的这一论断进行了例证。下表是在ARTFL数据库中搜索法语单词“gloire” (荣耀)和“guerre” (战争),两个词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的次数和频率。

年份次数频率(每万字出现率)
1600—1699年2400.11%
1700—1799年1770.04%
1800—1899年1420.02%

案例二   在研究英美两国实力对比时,通常使用个体指标(如图1)和综合指标进行衡量。综 合指标是“将国家能力的多个关键代理变量”整合、计算为单一指标,如图1中的“净资源差距”,它是指“国家的总物质实力扣除统治和运行成本后的可用净额”。

——-据【美】菲利普·霍夫曼《欧洲何以征服世界?》等

(1)按照菲利普·霍夫曼的逻辑,指出表中数据所反映的欧洲国家间关系处理方式有何变化,并为其提供史实依据。
(2)你如何看待图1和图2中数据的运用?
2 . 历史考据初探

小彬同学在观看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后对唐代玻璃器皿产生了兴趣,开始了相关史料探究。

步骤一   小彬同学在博物馆中看到以下一些出土的玻璃器皿。

凸纹玻璃杯·唐
何家村窖藏出土

团花描金蓝琉璃盘·唐
法门寺塔出土

绿琉璃瓶·唐
法门寺出土

玻璃高足杯·唐
新疆博物馆藏

步骤二

史料史料   来源史料   类型史料   信息结论

凸纹玻璃杯
唐何家村窖藏出图土呈淡黄色,口径14.1、高9.8厘米;经过现代科学技术测试,结果显示其化学成分是中亚玻璃的典型器。异国情调的凸环纹玻璃碗是从伊朗高原输入的萨珊玻璃器。
“窗户之丽者,有琉璃之制焉,洞澈而光凝秋水,虚明而色混晴烟。(唐)王棨《琉璃窗赋》文献史料玻璃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
“劫国(今阿富汗),唐武德二年,遣使贡宝带、金锁甲、玻璃水精杯各一;玻璃四百九十枚,大者如枣,小者如酸枣。”(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史料   类型阿富汗遣使朝贡,携带玻璃数量较多,种类多样。

步骤三   为了进一步地探究这些玻璃器皿的来源,小彬同学又收集到了如下一组材料;

(罗马帝国)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琥珀、琉璃。……

——《后汉书.西域传》

蜀宾(今阿富汗),武德二年,遣使贡宝带、金锁、水精盏、颇黎(玻璃)状若酸枣。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西域传》

在法门寺出土的琉璃盘上,有些装饰着明显的伊斯兰风格的图案,推测这些蓝色琉璃盘是阿拉伯帝国的产品。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玻璃》

(1)可以从哪些视角对以上唐朝玻璃器皿进行探究?请拟写出两个视角。
示例:从生产工艺技术探究唐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2)小彬同学又找到了一些对玻璃器皿记载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史料的整理和分析,请帮助他完成步骤二表格中①②③的内容填写。
(3)根据上述步骤,小彬同学得出了唐朝的玻璃器皿是由域外输入的结论。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严复把自由的概念引入中国,蔡元培在《自题摄影版》中云“山阴蔡元培……志以教育,挽彼沦胥,众难群疑,独立不惧”,可见他也接受了“自由”的观念。……蔡元培任民国教育总长时已有“教授治校”的构想,从1917年制定北大《评议会章程》到1919年北大评议会通过《内部组织试行章程》,“教授治校”制度逐渐完善。

制度规定,评议会的评议员从各科学长、教授中选出,每五名选一名;议长由校长担任。评议会的职权包括“校内各机关之设立、废止及变更”“各行政委员之委任”“本校预算”“教授聘任与辞退”“各学科的设立及废止”“讲座的种类”等等。各系成立教授会,教授和讲师均为会员,教授会负责规划本系的教学工作,如课程设置、教科书的采择、教学方法的改良、学生选科的指导和学生成绩的考核等……实行教授治校,就是要以民主的名义,反抗校长独断专行,彻底改变官僚衙门的作风……在校外,它亦有以学术自由的名义对抗政治派系势力对学校的侵入和控制。蔡元培在思想和实践上对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所做的贡献,在中国的大学教育界达到高潮,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沈红梅《论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自由主义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蔡元培自由主义教育改革的举措,并对其举措进行评析。
7日内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冲刺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外学者在写作风格上运用西方史学叙事传统,以讲故事的形式来面对大众群体进行历史写作,以丰富的细节、具体的人物、真实的事件为案例,采用多重视角展示晚清时期的中国,使其著作兼具学术深度和通俗易懂。他们引入外文资料与中文文献互相参照,这就扩大了史料范围。随着西方史学思潮及时代、学术背景的变化,西方史学界在不同的时代都会产生不同的研究范式,但都是以西方为中心来研究晚清史。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国内在对海外晚清史著作引进之时要注意区分其存在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国内学者有必要利用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方法,多领域联合推动晚清史研究。中国学者更应该在中国文化历史的“基本盘”上,凝练出具有自身历史逻辑的理论命题和方法,建立起中国历史的主体性,提高相关话语权。

——摘编自张德明《新时代海外晚清史研究译著的视角、特点及局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海外晚清史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海外晚清史研究的可供借鉴之处。
2024-05-30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桂林市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押题卷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频频爆发的霍乱、天花等传染病考验了城市化时代国家的管理能力。英国政府于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全面介入公共卫生管理,并确立相关的权力介入规则。英国成立了卫生总署,以便作为中央机构监督指导法案施行,地方卫生管理机构则被称为地方卫生委员会……英国首次将地方城市治理纳入中央行政管制体系中,初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以公共卫生治理为主要职能的城市管理体系。在此之前,英国在城市治理方面一直遵循中世纪以来的地方自治传统,各级政府较少干预相关事务。英国政府于1855年颁布《污染物清除法》,1866年再度颁布《卫生清洁法》。到1870年代末,英国944个城镇卫生机构中,官营供水公司达44%,1890年末更升至三分之二。当时民众普遍认为,身体健康程度与事业成功间联系密切。经过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到1914年,英国已拥有了一套实施福利政策最重要的基础——完整的公共卫生管理法律体系。

——摘编自王广坤《试论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中的政府权力扩展及影响》

材料二:近代以前,除京师以外中国城市多为省、府、州、县的治所,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公共卫生事业,城市的污水处理、垃圾清理、传染病防治,多由有关行会或士绅、居民等社会力量负责,基本处于半无政府状态。19世纪中叶,随着中西交流逐渐增多,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开展。1910~1911年间,东北鼠疫大爆发,中华基督教博医会派出传教医师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学生以及沈阳等地的传教医师一起参加控制和扑灭东北鼠疫的工作。传教医师在广州、上海等许多大城市进行实物宣传,一些基督教出版机构发行了大量宣传物品。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出使人员有感于中国与欧美城市公共卫生的巨大差距,开始发起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上海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20世纪初,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在公共卫生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据记载,20世纪初,当医生要求给北京一些居民的儿童进行免费牛痘接种时,竟遭到拒绝,理由是“此痘疮乃孩儿之疫病,非患一次不可,故人为预防乃违天理。多有以种痘为邪法而排斥者”。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中政府权力扩展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英国相比,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近年来,随着“宋韵文化”概念的提出与推广,两宋时期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为国之计,莫急于保民,保民之要在于存恤主户,又招诱客户,使之置田以为主户。主户苟众则邦本自固。

——吕大钧《民议》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

——袁采《袁氏世范》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郑樵《通志》

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

——朱熹《四书或问·大学或问》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社会“新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新变”的背景。
2024-05-29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化为广大乡村居民揭示了一个新世界——与农村庄园生活迥然有别,这个世界依靠工商业与外界沟通交换来维持生存,所以它具有相当开放性,同时它又是自由的,城市居民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无需向领主服劳役。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享有一定特权,一些城市获得了司法豁免权,其市民只能在当地城市法庭被提起诉讼;有的城市获得了选举市长的权利。中世纪的城市化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而且还是一种追求自由和特权的政治诉求,因为离开庄园意味着摆脱奴役,向城市迁移就是选择自由。

——摘编自侯建新《欧洲文明探索》

材料二

铁路机车的发明使得住宅到工作地点的最大可能距离得到了提升:首先,蒸汽牵引的动力机车沿着一条专门建立的铁轨行进。然后机车在铺设于城市街道的轨道上行进。原始的马拉机车最终被电力驱动的机车取代,并且这些有轨电车也被由汽油驱动、脱离轨道的公共汽车取代。……由于近一个半世纪,交通运载工具在尺寸、速度以及价格方面的巨大改善,使得工业城市的选址可以位于世界的任何地方,并且使得利用世界其他地区的原料、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

——摘编自阿诺德·汤因比《变动的城市》

材料三

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呼吁要复兴社区、强化社区功能,以解决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社会中的新问题,西方的社区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得以推广。如美国在一些城市成立了社会发展部,并成立社区组织委员会,大力推行城市社区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治疗和预防犯罪等。依托基层社会的崛起,通过政府的分权和授权,在基层社区中构造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现代治理格局,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也是所有国家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

——摘编自邱梦华《城市社区治理(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从中世纪城市“迥然有别”于庄园的角度,说明“向城市迁移就是选择自由”。
(2)根据材料二,简述交通运载工具的革新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表现两例,概述城市社区在现代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2024-05-27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年,毛泽东等人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的思想,在创办学校时规定本大学学友为破除文弱之习惯,……并求知识与劳力两阶级之接近,应注意劳动1922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布《劳动法大纲》,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保障工人最低工资等。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劳动教育政策的重点是为促进工农业生产而服务,要求使受教育者成为劳动者,彰显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共同纲领》中,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54年,《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批判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鼓励学生从事生产劳动。1956年底,国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劳动成为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应尽的社会职责。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重申了培养劳动者的教育目标。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劳动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相结合。

——摘编自刘红梅翟小宁李森《党史百年历程中的劳动教育政策:变迁、逻辑和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劳动教育在不同时期的时代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历史意义。
2024-05-2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曾在雅典创办过阿加德米学院。在教育作用方面,他认为良好的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卫国者的保证。他认为教育在改造人性上也有着巨大的威力,因此他要求国家严格控制教育。柏拉图的最高教育目的则是要培养“哲学王”,经过教育培养的精英可以成为优秀的哲学家,最终成为统治者。在教育对象上,他主张“精英”教育,应该从第一、二等级中选出最优秀的年轻人进行学习。在教育方法上,柏拉图提倡启发诱导,他认为,只要经过启发,没有学习过的人也能自觉地推导出数学、几何等公式。柏拉图以上的教育理念对欧洲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陈桃兰《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比较》

材料二   到公元前6世纪,在中国和希腊都开始出现了哲学家。在此以前,中国已有《尚书》《诗经》,希腊已有《伊里亚特》《奥德赛》等等,它们都在不同的程度上为古代哲人们提供了思考的资料。在古代希腊,原有祭神求福的传统,但哲学家出现以后,他们开始思考世界“始基”是什么的问题,并且试图以某种物质作为“始基”来解释世界。在古代中国,也长期有祭神求福的传统,可是在西周时期就开始有了对天将信将疑的思想倾向。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重人事而不重天,这都反映了一种人在自然关系上的某种精神觉醒。在古代希腊,许多哲学家都讨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书都是集中讨论这一问题的著作。在古代中国,也有孔子主张爱有等差的“仁”,墨子主张爱无区别的“兼爱”等等,不同的学派都为自己的主张作了论证,处于争鸣的状态中。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们当然不可能解决人与人的关系上的认识问题,他们能对此有所反省,提出问题,并试图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是一种精神的觉醒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柏拉图教育理念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和希腊哲学思想存在共同点的原因,并说明中国和希腊先哲精神觉醒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51日,世界上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召开。在23个星期的展览期间,有630万人进行了参观。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通过此次展览,英国向全世界展示了本国工业化的成果,提升了其作为世界工厂领袖的形象,加速了自由贸易的进程。它还在某种程度上结束了英国社会“对商人和技工的蔑视”,“体力劳动者如今在社会上获得了认可和尊重”。

——摘编自傅新球《伦敦世博会:缘起、组织及影响》

材料二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是第41届世界博览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在精神和价值层面上与世界的一次拥抱,是一次中国社会走向开放和现代化社会的“成人礼”。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几乎将上海和中国的城市化问题(主题)天衣无缝地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问题相联接,从而使这届世博会更具有普世意义。

——摘编自徐波《用世博精神继续讲好中国故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举办世界博览会的背景。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世博会的主要不同点。
2024-05-24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十校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